你在过“二手人生”吗?

你在过“二手人生”吗?你在过“二手人生”吗?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1年第19期

@文/古豆豆

在电影《楚门的世界》里,楚门的前半生一直被困在一个巨大的谎言之网中——他从出生到工作到结婚,每一个人生轨迹都是被真人秀设定好的剧本。每天的生活场景、遇到的行人、发生的事情都有条不紊地重复着,而他全然不知。

你在过“二手人生”吗?

《楚门的世界》剧照

好在电影结尾,楚门想尽办法要去远方,他乘的小船戳破了蓝天白云的布景,这也意味着他迈出了追寻自由的第一步。

你在过“二手人生”吗?

《楚门的世界》剧照

楚门的生活是一个真人秀,他过着一种被他人设定好的“二手人生”。而当年轻人反观自己,我们中的绝大多数是否也在不经意间过着一种“二手人生”?

被流行语侵蚀的表达

你知道每年的流行色是如何确定的吗?

事实是,每年都有一大批来自世界各地的流行色专家,他们带着各种提案聚集到法国巴黎,共同商量下一年度每季的流行色提案。简单来说,流行色是被塑造出来的。

和流行色一样,每隔一段时间网络上就会出现一些流行热词:“绝绝子”“yyds”“针不戳”“夺笋呐”“普却信”等等,日常聊天对话也基本上被这些流行语覆盖了。

在手机这个小小的方块里,人们的时间和距离被压缩,而使用的语言也在潜移默化地被塑造着。流行语充斥的对话中,人们的表达渐渐趋同,而当你面对美景或试图表达具体的情感时,脑子里涌现的还是那些流行语。

身边的朋友感叹道,当她的好朋友发来美景图片,她只能想到用“太美了”来回答,那一刻她感觉自己的语言实在太匮乏了,无法用贴切的语言表达出那一刻的感受。

然而,她的感受并不是个例。根据《中国青年报》的一份问卷调查显示,在2002名受访者中,有76.5%的人都感觉自己的语言变贫乏了,具体表现是说不出什么诗句(61.9%)、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57.6%)。至于原因,70.9%的人认为是互联时代追求短平快的必然,65.4%的人认为是受网络氛围的影响。

丰富的语言,对于塑造丰盈的思想、不受限制的思维方式至关重要。斯坦福大学心理教授莱拉·博格迪特斯基表示:“我们所说的语言,不仅能反映和表达我们的思想,而且还可以塑造我们所要表达的思想。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语言,深深地影响着我们对现实的构造,使我们变得如此聪明和复杂。”

尽管身处如今的互联网时代,对于我们所接收的信息和使用的语言,也要进行一定的过滤,才不至于被无处不在的二手语言所淹没。

慢一些,沉浸在书本里汲取养分,是一个丰富语言系统的有效途径之一。比如,当你读过杰克·凯鲁亚克《在路上》描写美景的句子:“天色很快暗下来了,葡萄色的黄昏,紫色的黄昏,笼罩在柑橘林和狭长鹄瓜田上;太阳是榨过汁的葡萄紫,夹杂着勃艮第红,田地是爱情和西班牙神秘剧的颜色。”以后在面对美景时,就不会只懂得说“太美了”。

不加思考的经验复刻

“逃离北上广,在三线小城过田园生活是什么样的体验?”“去xx旅行,有哪些不能错过的景点路线推荐?”“报考金融专业还是文学专业,选哪个前景比较好”……

如今,在做一些选择和决定时,我们总是下意识地想去网上找找别人的相关经验,仿佛手握答案之书,人生的一切都会按照既定路线来运行,不会行差踏错半步。

然而跳过了探索过程的旅行和人生,是否会变得有些乏味和单一呢?当你全盘接纳了他人的经验,你的体验是否已被他人的体验所代替?

这个时代,每个个体都在呼唤“个性”“自我”,同时又在复刻他人的经验,对照着他人的人生范本去生活。

你在过“二手人生”吗?

凭借诗意的田园生活出圈的博主李子柒,只身在深山中居住,从砍柴打水,自制灶台和秋千,再到亲自收获粮食做成美食,成为许多身处都市的上班族艳羡的理想生活。

但许多人只看到李子柒田园生活的惬意,对其背后的辛苦劳作、繁杂琐事却一概不知。真正去过这种生活,许多人大概过几天又会觉得无聊和厌烦了。

其实,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流行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大家把这种生活当作一种逃遁的幻想,然后在追逐、厌倦、抛弃、追逐的循环里不断重复。今天你可能向往不问世事的田园生活,明天又会羡慕四处漂泊的旅居生活。

许多年轻人轻易陷入比较的漩涡,不加思考地随大流,随着社会评价和他人期待去生活,却没有认真思考:什么才是自己真正需要的?

你在过“二手人生”吗?

《楚门的世界》剧照

殊不知,理想的生活不一定在别处,当你专注于每一个当下,明确自己的需求,才可能探索到自己真正喜欢的生活。

逐渐找寻到真我

如今,无数的广告充斥于生活里,让你误认为一部车即代表激情,一款饮料即代表自由,一款包包即代表精致生活。它们无不透露着这样的讯息:你拥有什么,你就是什么。

“精致”“自由”“酷”这些词,像是消费给年轻人注入的“致幻剂”。在此作用下,消费社会构建了一种理想化的生活图景,一种透支未来的虚假自由。

很多年轻人不惜透支、超前消费,去购买远超过自己经济水平的物品,或者自己压根不需要的物品。很多时候,接连不断的购物狂欢节铺天盖地的宣传也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基于虚假的需求,年轻人消费的并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所代表的精致的概念,还有它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即使那只是短暂的。

在我们看到“酷”的商品时,它让我们异常兴奋,激发了购买的欲望。并且大脑还向我们传递着一些信息,让我们觉得自己属于某些圈子和团体,归属感和自豪感油然而生。

所以,消费带来的不只是优越感和价值感,还有幸福感、良好的社会联系、归属感等良好感觉,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经常会控制不住“剁手”的深层次动机。

当广告和流行趋势创造出一堆我们并不需要的需求,我们也需要理性思考一下,这些需求是来自自己的真实需要还是被塑造出来的虚假需求?

其实,理想生活不在于拥有物品的多少,如果人被消费的物品奴役,消费需求被外界掌控,那人也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只能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里无法自拔。

人生是一道开放题,并没有唯一的标准答案。在充分强调“做自己”的时代,偶尔我们也需要停下来做减法:从社会的我、假想的我到内在的我,逐渐找寻到真我。我们需要穿过信息的迷雾、比较的漩涡、虚假的需求,去找到自己真正向往的生活,才不至于重复着他人的“二手人生”。

监制:皮钧

终审:蔺玉红

审校:陈敏 刘晓 刘博文

编辑:董铁莹 宿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二手   人生   流行语   流行色   田园   美景   虚假   年轻人   需求   语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