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否”听话“,取决于家长如何”说话“

孩子听话,很重要吗?

犬子幼时学弈,棋校分校长闲聊时说到:“都说皮的、不听话的聪明,我发觉没有一个能学出来的。聪明是聪明,有什么用呢?学得出来的全是乖的、听话的。”

后来,小学第一次家长会,班主任说了一模一样的话——我有点八卦地背地打听了,他俩不是两口子。


孩子是否”听话“,取决于家长如何”说话“


所谓的“话”,实际上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孩子不听的那些“话”,通常是和他意愿相违背的;家长着急上火孩子不听的那些“话”,大部分是用孩子眼前利益换取长远利益的那些要求。

我们常常要求孩子:出了问题别怪旁人,先从自身找原因。

那我们就听这句话,自身的话有没有问题?自身说话的方式能不能改进?

罗伯特·B·西奥迪尼,全球顶尖说服力与影响力的权威,其代表作《影响力》被斯坦福大学用作教材。

一爹,全家顶尖“讲话”权威,其代表作《家长如何“说话”》被民间好妈妈团热烈转发朋友圈、点赞、收藏。

说具体点就是,罗伯提出了著名的有效说服、有效影响他人的六种影响力武器;一爹在家庭教育、亲子沟通中有效实践、落地解读了罗伯的六种武器。


第一种武器 互惠

互惠原理

我们应该尽量以相同的方式报答他人为我们所做的一切。简单地说,就是对他人的某种行为,我们要以一种类似的行为去回报。如果人家给了我们某种好处,我们就应该以另外一种好处来报答他人的恩惠,而不能对此无动于衷,更不能以德报怨。


孩子是否”听话“,取决于家长如何”说话“


互惠案例

一个心理学教授在大学里做过一个实验。请两个学生来“艺术欣赏”,就是给一些画打分。其中一个学生是工作人员假扮的,他中途出去买可乐,一组情况给真学生带一瓶,另一组情况不带。打完分后,装学生的那家伙向真yu学生推销点小玩意。你猜请喝可乐的那组和不请的那组数据是几比几?2:1,几瓶可乐就能卖出双倍的货。


亲子实践:改变幼儿的执拗

上幼儿园,儿子进园不肯喊“老师早”。奶奶接送,说了几次,无效。于是任务扔给我,理由就是“就像你小时候……”

我便沟通,沟而通之。

“中班要选班长、组长,你还想当啊?”

“想哎!”

“谁能让你当上呢?李老师、刘老师呀。”

“要表现好才行呢!哪里是老师说给谁当就给谁当的呀?” 儿子颇有点看不上我的意思。

“老师说你的表现好,你就表现好!”

儿子一愣,然后恍然大悟。第二天,追着老师问好。


应用解读

你提的某个要求,与他想要的某样利益,找出两者之间的关联,便“互惠”了。孩子又不傻,他明白听你的话有好处,这种好处也是他真心想要的,他至少愿意按照你的要求去尝试一下吧。

这里需要强调一下的是,是“找出”关联,而非“制造”关联。本没有关联,你凭空捏造关联,你“惠”而他“未惠”,下一次他一定“不听话”。


第二种武器 承诺一致

承诺一致原理

一旦我们做出了某个决定,或选择了某种立场,就会面对来自个人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的言行与它保持一致。


孩子是否”听话“,取决于家长如何”说话“


承诺一致案例

你是不是一个关心孩子成长的好家长?那么你至少通读本文,结合自身深入思考,顺便点个赞吧!这便是承诺一致的应用。

罗博士给出的案例,比较难以置信。让居民在自己家的门前草地上竖一块巨大的“小心驾驶”之类的广告牌,漂亮的房子几乎被遮得严严实实。大多数人当然拒绝了这个要求。换一种做法,先让居民在一份“让加州更美丽”的请愿书上签名,两周后,再登门提出竖广告牌的要求。这一回,超过一半的人接受了。


亲子实践:因为承诺,所以上进

学围棋很辛苦,在学好文化课的同时学好围棋更加辛苦。

自己想赢棋、想升段、想拿冠军,便是承诺,他在心中对自己做出的承诺。初级的承诺抵抗初级的辛苦,起步便很顺畅。顺畅带来成功,发现自己能行、自己擅长,自然强化承诺、升级承诺。可随着水平越高,竞争越强,辛苦日增,成绩却更难拿到,证明自己越来越困难。

过程看清楚了,任务便一目了然,家长该做的:发现承诺,强化承诺,升级承诺。

——“你想赢他?方法很简单,每天比他多练半个小时,坚持一个月,你肯定赢他。你干不干?我陪你干,帮你干,监督你干。“

——“你能做到,只要你想!“

——“长大后,在你的专业领域做到出类拔萃,你就能生活得很好。你有这种能力吗?在棋上做给我看!“

——“你找到了擅长的方向,你就是幸运的。你要是不够努力,丢失了这个方向上的竞争力,你就是傻冒的。“

……


应用解读

关键动作在于获得承诺,先得有承诺才会有后面的一致。可是承诺是可以获得,或者说是可以引导的吗?

你想让他学医,学不好让他改学神学,他还是整天捉蛐蛐、掏知了。这是谁?达尔文。他最终还是没当上医生或者神父,可是他捉虫看鸟玩出了名堂,大名堂!

家长真正能做的,只是发现承诺,发现他自发的承诺。然后你接受,为他提供支持。发现并不难,多尝试不同的项目就行了。他不可能样样都灵,也不可能一样不灵。

发现之后,监督鼓励陪伴,也就是千方百计让他体会到哪怕一点点的小成功——他自己获得的成功,胜过十句百句别人的鼓励。

“你要有上进心!“这句话,用做的比用说的更有效。


第三种武器 社会认同

社会认同原理

我们进行是非判断的标准之一就是看别人是怎么想的,尤其是当我要决定什么是正确的行为时。


孩子是否”听话“,取决于家长如何”说话“


社会认同案例

罗博士举了个自己的例子,教3岁的儿子游泳,自己教,不灵;找名师,请自己的研究生帮忙教,该生做过救生员。小罗还是旱鸭子,浮不上来。

有一天,老罗去夏令营接儿子,看到他纵身跳入游泳池深水区。老罗慌忙脱掉鞋子去救人,却发现儿子浮出水面。老罗挥舞着鞋子冲过去,“你会游泳了!”——当孩子获得一点小进步,大人物们也和你我一样,不沉稳。小罗不好意思的说:“噢,我都3岁了。汤米也3岁,他能不用游泳圈游泳,那我也能。”老罗明白了,小罗应该向小汤米而不是1米9的研究生学习游泳。


亲子实践:认知决定行为

有一段时间,儿子棋场得意了些,荣誉来得密集了些,开始看不上学校的任何荣誉,包括成绩。

——“讲个达尔文的故事给你听。因为要研究进化论,所以和不同发展程度的人类社群都有业务联系。达尔文就干了一件颇具穿越元素的事情,从一个食人部落买来一个男婴,带回英国接受最好的教育,买最好的学区房,上最贵的私教课。培养成才后,送回食人部落,让他去实现部落现代化。一年后,达先生又跑去想看看食人族的GDP,找来找去找不到他的高材生。一问,被吃了!‘俺们这旮瘩最没用的就是他,不会打猎,不会生火的……啥也不会,不吃了干嘛?’”

儿子挺震撼,对这种迫害高级知识分子的行为表示出了极大的谴责。

——“融入你的集体,太重要啦!比个人能力更重要!我不强求你做学霸,就是怕你傲,傲了招人恨。可你现在是学霸的好处没搞到,坏处全占尽啊。别人都在乎的东西你全然不在乎,你就是甩货,甩货没朋友。你应该在乎,至少装得在乎,趋利避害呀。”

装得足够久,就变成真的了。其实我还是想他做学霸的。


应用解读

美女通常臭脾气,因为总有人捧她在掌心;学霸同样道理;在某一方面有亮点,有机会被人捧、被人夸的孩子也是同样道理。自古圣贤多蒙妒,其实更应该刻意低调,你又何苦到处树敌呢?

夸你的人多是出于礼貌,咱礼仪之邦,必须夸大其词才叫夸到位了。别因此就把竞争对手当成观众了,人人都想走上舞台,没人愿意一直当观众!

对孩子讲明白这个道理,他真正理解了,自然愿意行事符合社会认同的规则。“我不是听谁的话被迫这么做,我是自愿选择这么做的。”他们就能做得很好。有亮点的孩子有傲气,也有灵气。


第四种武器 喜好

喜好原理

人们总愿意答应自己认识和喜爱的人提出的要求。


孩子是否”听话“,取决于家长如何”说话“


喜好案例

案例很多,比如喜欢哪科老师,那科成绩就好一点。再比如为什么小动物都那么可爱,小猫小狗,包括人,长大就越来越不讨喜了?因为够可爱,父母不遗弃呀!


亲子实践:温柔的我

很简单,就一句话:我温和地对待儿子。

不简单的是:一直温和,温和十几年。


应用解读

亲子间的喜好,其实是一种感觉。心理学家请人回忆小时候和父母在一起最温馨的几个场景,没有什么不得了的大事,大多数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我印象最深的事就是坐在我爸自行车大杠上,指着前面的人说,追他,我爸就猛踩几脚超过他,然后我又找下一个。

感觉真的很奇妙!可能不记得,但是有感觉。有些孩子从小是保姆带的,然后分开很多年。孩子不记得小时候的事情了,甚至不记得这个人。长大后再次见面,他不认识她,但是很亲切。

当我们做了父母后,应该明白的是,日常的每一天每一个场景,都有可能是孩子长大后念念不忘的。所以,坚持温和吧!做到位了,你的话,更加够分量,更加有力量。


第五种武器 权威

权威原理

权威所具有的强大力量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即使是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人也会为了服从权威的命令而做出一些完全丧失理智的事情来。


孩子是否”听话“,取决于家长如何”说话“


权威案例

这个案例有点震撼,假装做个测试人能承受多大痛苦的实验,招2个实验对象,一个绑在椅子上,另一个在穿着白大褂的权威的要求下,依次按下逐步增大电压的30个电击按钮。绑着的那个是工作人员假扮的,电击也是假的。当白大褂不断要求实验对象加大电压时,绑着的那个演员假装痛苦的嚎叫、怒骂,可竟然有2/3的实验对象屈服于白大褂的权威,把面前的30个按钮一一按了个遍。这些可都是有思想的精英呀,这个实验是在耶鲁大学进行的。


亲子实践:我学习,我思考,我就是权威

所谓的小升初就是一项选拔考核的机制;所谓的考核就是出题人刨出很多个暗坑去淘汰掉大部分人;所谓的备考就是摸清楚出题人刨坑的套路避免掉进去;所谓的学习就是积累足够备考所用的知识储备。

关于小升初,我知道要积累哪些知识储备;我知道哪个年级要积累到哪一步;我知道要上哪些课、刷哪些题;我知道时间怎么分配;我知道能不能腾出时间干点别的事……我还能开讲座;我还能接别的家长咨询……

关于儿子成长过程的重要事项,我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因为,我提前了解,提前学习,提前思考,提前规划,我就是权威。儿子经历到哪一步,我都能给出正确的意见,他发现每次都能起效果,下一次,他还会听取我的意见。


应用解读:你也是权威,你当仁不让

老师是阶段权威,家长才是长效权威!

小学老师、初中老师、高中老师,都只关注眼下,我只管到小学毕业,到初一由初中老师接手。甚至小低老师只管到二年级,小中老师只管到四年级。这些不同阶段之间,必有脱节,什么三年级很重要、初中重新洗牌、初二现象、高一大把不及格,都和这种脱节有很大关系。

只有家长去关注、去解决这些脱节,也只有家长心怀长远,你肯定要想他高考、他就业的事情。

所以,你就是权威,只有你,必须你,你当仁不让!既然没得选,干脆迎头上。提前了解、提前规划吧。而且,只要经历,必定了解,所以很多家长事后后悔,“当初不知道呀”。与其事后诸葛亮,不如留足提前量。快人一步,想好下一阶段的事,这就是你孩子的竞争优势。你想得超前、说的都对,他当然听你话。


第六种武器 短缺

短缺原理

机会越少,价值就越高。害怕失去某种东西的想法比希望得到同等价值东西的想法对人们的激励作用更大。


孩子是否”听话“,取决于家长如何”说话“


短缺案例

这个案例也非常多,比如错币、限量版更值钱。再说个有趣的案例,2岁的小男孩带进一个房间,放着两个吸引力差不多的玩具,一个放在有机玻璃屏障前,一个放在后面。当屏障很矮,不影响拿玩具时,小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对哪个玩具更加喜爱。当屏障足够高,这些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必须绕过去才能拿得到时,很多小孩径直冲到屏障后面,拿玩具速度是之前的两倍。


亲子实践:每天只给一次机会

作业不认真,不会的出错,会的也出错,全是低级错误。每家都有这情况,我家也不例外。他们是满卷荒唐言,我们是一把辛酸泪。

围棋届有一个好方法,值得借鉴。每天只有一次机会,下完这一盘,无论怎么不甘心,今天都不下了。要报仇,等第二天。机会短缺,请你拼尽全力。


应用解读

学习方面,不可能每天只做一样作业,可以挑最重要的任务,或者孩子最容易出错的,或者你最在乎的。这项任务完成出色,孩子便可以挣到点什么,比如玩半个小时。

反正你最想要什么,每天给你一次机会去挣到它。

你真的想要,就会拼尽全力去挣到它;你挣不到,说明你并不真正想要,至少意愿不够强烈。


①互惠、②承诺一致、③社会认同、④喜好、⑤权威、⑥短缺,至此,六种罗氏影响力武器全部介绍完毕。

终极解读:“说”是技巧 “做”才是灵魂

把世间道理“说”得透彻,不如做好爸爸好妈妈“做”得到位。

说多做少套路深,做多说少情谊真。换做是你,更愿意听哪种话呢?


推荐阅读

斯坦福课程儿童版,让孩子有效自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达尔文   家长   孩子   短缺   亲子   听话   儿子   说话   武器   案例   老师   权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