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第一村”的由来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精神因传承而赓续,安徽萧县的蔡洼村被誉为“淮海战役第一村”。

“淮海战役第一村”的由来

我的家乡是安徽萧县。在我外祖父居住的纵瓦房东面不到一公里的地方有个蔡洼村。在淮海战役之前是个很小的村庄,连小学都没有。儿童上学都要跑到我外祖的村里。我小时候常去蔡洼。“洼”就是因地势低洼而得名,雨季不少粗大的柳树、榆树在水里泡上半米、一米。因此,不论穷富都住在台子上。可如今面貌大变,一跃而成为天南海北的人都要来参观或瞻仰的“景区之一”。简单地称景区之一还不完整,在“景区之一”前还有“经典”二字,在经典之前还有“红色旅游”四字。这是国家命名的,不是自封的。在“红色旅游”四字之前还有一个可加上去、也可不加上去的“全国一百个”。

这么高的评价从何而来?在学习百年党史时,大家一定会注意到淮海战役总前委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五位的合影。这张富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就是在蔡洼拍摄的。总前委是在1948年11月6日中央批准成立的。成立后五个人不在一处,没开过会,奇怪得很,不开会照样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统一指挥,步调一致,取得节节胜利。11月30日被围困在徐州的杜聿明向西南逃窜。这时,总前委既要考虑如何取得最后胜利,更要考虑战役结束后如何南下,便于12月17日举行总前委唯一的一次会议。

在哪里开比较合适?刘、邓、陈认为应到粟裕驻地蔡洼。当初粟裕选择驻在蔡洼是很有眼光的。华野参谋长张震在抗战时期常在萧县转战,对地理环境十分熟悉。蔡洼附近有三个村庄,三个村庄都有地主。地主与地主有共性,也有个性,用老百姓的话说:“刘窑的刁,瓦房的骄,蔡洼的孬。”刘窰卖麻油的地主多,斤斤计较,两两计较,刁;纵瓦房的地主读大学的多,文人相轻,更傲视穷人,骄;蔡洼呢?小地主、土地主多,没多少歪点子,只会硬赖皮,孬!张震认为土地主社会关系简单,比较安全。还有一点,在蔡洼住哪家?蔡洼有一家姓杨的,是老革命李时庄的外甥女。她丈夫曾任新四军四师骑兵团大队长。

李时庄学生时就参加革命,不仅不拿津贴,还要自掏腰包。他哥哥担心他闹革命,有危险,不给他钱。他便拿枪对着家中的老黄牛,要挟哥哥:“你不给钱,我打死老黄牛。”哥哥只好按月给他活动经费。这在我们家乡传为佳话。李时庄的亲戚可靠,粟裕便住进了杨台子。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总前委在杨台子开过会,后人称杨台子为“英雄会师地”。被毛泽东赞扬“为淮海战役立第一功”的粟裕逝世后,遵照他的遗嘱把骨灰撒在了蔡洼。精神因传承而赓续,蔡洼被誉为“淮海战役第一村”。(邓伟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5

标签:淮海战役   萧县   老黄牛   瓦房   台子   安徽   景区   地主   村庄   由来   哥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