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承晚年为何对淮海战役闭口不提?刘伯承对这场战役有何贡献

在我国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大小战争怕是一只手都数不过来了。特别是近代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不仅催生了一大批舍生忘死,身负家国大义的战斗英雄,更是催生了许多功勋卓越的军事将领。

我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刘伯承,正是在一场场血与火的战斗中走出来的将领,他用自己亲手建立的不朽功勋来奠定自己的元帅之位。

刘伯承晚年为何对淮海战役闭口不提?刘伯承对这场战役有何贡献

刘伯承出生于四川,说到四川,大家肯定会想起作战一往无前的川军。而事实上,刘伯承这个四川人,作战就如川军一样勇猛。刘伯承年少时家庭变故,父亲病死、被迫辍学务农,因此年少的刘伯承便立志立志“救万民于水火”。

1911年,辛亥革命如一声惊雷,震醒了四万万人,刘伯承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毅然决然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民主革命。但是1915年,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准备重新恢复帝制,他便奉命回到四川,拉起了一支四百多人的队伍,组成川东护国军第4支队。虽然袁世凯只做了83天皇帝之后就不得不宣布退位,但是在第二次护法战争和北伐战役之中,刘伯承的军事能力初露锋芒,斩下大大小小傲人功勋无数,同学和友人称他为“军中菩萨”,给他治病的德国医生直呼他为“军神”

但是这一切都不足以说明刘伯承的指挥能力,刘伯承最耀眼的战功应该属于三大战役之一的淮海战役。三大战役一共持续了142天,歼灭了一百五十多万国民党军队,这是一场决定中国前途与命运的决战,这一战也给人民解放战争奠定了胜利的基础。其中的淮海战役,更是被陈毅元帅评价为“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这一评语足够说明淮海战役有多么艰难——历时66天、中国人民解放军伤亡十余万人,国民党军队以及被俘五十五万余人,都能说明淮海战役之艰难。虽然我们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胜利,但是却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伤亡,真当得上是“一将功成万骨枯”。

说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觉得淮海战役不是粟裕指挥的吗?与刘伯承又有什么关系?而且晚年的刘伯承为何对淮海战役只字不提?他对淮海战役有何贡献?想要知道这个,得先知道刘伯承淮海战役之前都在哪里,干了些什么事

刘伯承晚年为何对淮海战役闭口不提?刘伯承对这场战役有何贡献

1947年,刘伯承和邓小平按照中央的指示前往大别山,建立大别山根据地。大别山西望武汉,东守南京,因此大别山独特的地理位置具有重要的军事价值,如果让刘邓二人成功在大别山扎根,那么南京将会变的十分危险。因此,国民党军队在大别山区与我军大战四个回合,共耗时七个月,这才在大别山站稳了脚跟。

如果说,三大战役是两军对决中的总决战,那么大别山反围剿战役就是决战之前的暴风骤雨,虽然声势不及三大战役,但是重要程度和三大战役是一个量级的。大别山战役中,刘伯承扮演的角色十分之重要。他在大别山区打的这一仗,是打赢淮海战役的先决条件。1948年的大别山区,刘邓二人在此已耕耘一年有余,根据地地位十分稳固,已经奠定了很好的群众基础,也成功的躲避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彼时,粟裕发动了豫东战役,刘邓二人为了帮助粟裕更好地拿下豫东战役的胜利,选择助裕一臂之力,派中原野战军参战。

此时的豫东,粟裕与敌军的邱清泉打得天昏地暗,两军都陷入了久战之中。刘伯承却没有局限于豫东之内,他考虑到,敌军如果想取胜,唯一的办法就是调取其他部队增援,而他此时此刻所处的大别山,正是敌军增援豫东战场的必经之路。于是刘伯承便在此守株待兔,打了三场漂亮的狙击战,成功的阻止了蒋介石对豫东战场的支援,豫东战役的胜利就在眼前。如果刘伯承只是打了几场狙击战,那么“军神”之名自然是名不副实,更令人拍手叫绝的是他的下一步棋。

刘伯承晚年为何对淮海战役闭口不提?刘伯承对这场战役有何贡献

粟裕攻克开封之后,敌人错误地以为,我军会在华中会师,为了挽回颜面,白崇禧选择从襄阳调兵前来支援,如何与我军在华中决战。此时,眼馋襄阳、老河口一带许久的刘伯承终于等到了机会,二话不说直接派兵攻打守军空虚的襄阳。

我军这次作战,派出的人是外号“王疯子”的王近山,这个名字可能大家有点陌生,但是说起他另一个名字大家肯定都知道,那便是“李云龙”,《亮剑》中的李云龙正是以王近山为原型的。王近山率领部队,从老河口将敌人一路追赶到襄樊,到了这一步,敌军无路可退,只得紧闭城门,守城不出,等候援兵到来。而且襄樊的地理位置大家都知道,易守难攻,敌军的守将更是加固了城墙,将襄樊围成了一个铁桶。

王近山见此情景,仿佛早就预料到什么似的,直对部下说:“临行前刘军长教过我,正好趁此机会露两手,让大家伙知道我王近山可不是什么有勇无谋的人。“王近山率领队伍来了一出“声东击西”,明面上攻打襄樊东关,而主力部队则借用襄樊三面环山的特点,从三个方向同时攻打襄樊城。而此时城内的守军都在东城门,占据了西、南、北三处高地的我军通过地理位置优势狠狠地给敌人一个当头棒喝,城外的攻城部队也趁此机会攻破了城门,敌人不得已只有守住仅剩的西关,没过多久,王近山就成功的攻破襄樊,拿下了胜利。这次攻打襄樊城,是日后淮海战役胜利不可或缺的一环。

刘伯承晚年为何对淮海战役闭口不提?刘伯承对这场战役有何贡献

淮海战役的第一阶段由粟裕的华野军团完成,以黄百韬军团被全歼为第一阶段尾声,接踵而来的是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第二阶段,中央本打算继续由华野主战,但是此时的华野刚刚结束半个月的血战,不论是装备还是人员上都十分需要整备,因此刘伯承和邓小平主动争取主战第二阶段的机会,起初大家都不同意,因为第二阶段主要面对的敌人是黄维军团,黄维军团共有十二余万人,其中还有两个美械军,可谓是武装到了牙齿。而刘伯承与邓小平所率领的中野,虽说也有十二余万人,但是装备十分的落后。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中野此时的状态也不太好,第一阶段中野为了策应华野,损失惨重。因此当时中央都希望中野能够继续休养,由华野主战淮海战役第二阶段。说简单点,当时大家觉得刘伯承和邓小平主动请缨的行为就是——“鸡蛋碰石头”,但是在经过多次会议后,刘伯承终于为中野争取到了这一机会。刘伯承和邓小平二人得偿所愿,终于拿到了主战的机会。

为了这一战,刘伯承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为了想出一个完美的战略计划,真的是费劲心思。经过一番冥思苦想后,刘伯承定下了最终的战略计划,即——先吃黄百韬,夹击做空黄维,再一举吃掉黄维。并且对这次的攻守双方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黄维的装备优良,若我军被打开了一个口子,敌必能占一个村,并利用我原有工事,逐步推进,很难反击。所以我军应该紧缩敌人于狭小范围,以不断消耗敌人为主。

对此,刘伯承选择最为稳妥的方法:把工事挖到敌人眼前去。可能有人看到此便会问了,把工事挖到敌人眼前,那不是送死吗?大错特错,刘伯承下令让全军修建工事,一条条战壕从指挥部蜿蜒而出,在这一片不大的平原上直接包围了敌人,最近的时候,离敌人只有不到50米。一道道战壕直接包围了黄维的退路,黄维不得已只有选择派110师突围,可就在突围过程中,110师师长廖云周直接宣布起义,黄维的命运在此刻就已经被决定了,等待他的只有与中野军团殊死一决,虽然黄维必败。12月6日,黄维,第二阶段的总攻开始了,黄维下令死守司令部,但是在混乱中,城中的守军直接投降了一大半,甚至有一些高级军官在逃跑途中被直接生擒。淮海战役的第二阶段,可以说是打得漂亮,吃下黄维军团的中野,不仅牵制住了邱清泉、孙元良军团,李延年、刘汝明军团也在他的视线内,到了这个地步,就算是神仙来了也救不了他们,更遑论杜聿明了。这一胜利,使长江以北的华东、中原地区基本上获得解放,使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中心地带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军的铁拳面前,为解放军渡江作战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刘伯承晚年为何对淮海战役闭口不提?刘伯承对这场战役有何贡献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的胜利,与刘伯承的军事本领无法分开,与千万普通将士也无法分开。三大战役中,一共歼灭敌军154万余人,我军也是伤亡惨重,第二阶段末期的大王庄之战,黄维把“老虎团”放在大王庄,希望这支“恶虎”能守住双堆集的南大门,“老虎团”和我军在这个小村庄内展开了逐街逐屋的争夺战,在经过一番血战之后,老虎团终于被我军成功的驱逐出了大王庄,但是不甘心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我发起了冲锋,打到最后,“老虎团“伤亡殆尽,而我军的3个营也所剩无几,这场战斗从早上八点一直打到晚上八点,打到最后,敌军甚至出动了后勤兵团,就是为了夺回大王庄,大王庄这个小村庄内到后面可以说是连一堵完好的墙都没有了。

除了上述所讲述的战绩,刘伯承元帅在淮海战役中还有许多细节是值得我们去推敲的。对此,粟裕将军曾经说过一句话:“这场战役主要是由刘帅指挥的,他发挥的作用比我要大。”我们能从这番话中听出粟裕对于刘伯承元帅的佩服,也能看出刘帅在淮海战役中的不朽功勋,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但战争是残酷的,胜利是艰难的,没有将士们的牺牲,没有民众们的支持,我们是赢不下胜利的。但是说到底,解放战争还是内战,牺牲的都是我们中国人,在这场战争中,有多少家庭妻离子散,又有多少父母等不到他们儿子的归来?这个问题刘伯承也答不上来。晚年的刘伯承每每回忆起这次战役,自豪过后心中却总是泛起感伤,可能这就是“儒将”吧,心中不仅怀揣着政治军事,更有着一副悲悯世人的菩萨心肠,这也是他每每聊到淮海战役便跳过的原因,这种先辈值得我们后人永远缅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6

标签:淮海战役   豫东   解放战争   大别山   战役   襄樊   敌军   我军   晚年   军团   敌人   贡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