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成语故事(29)楚人:中国古代的“战斗民族”之问鼎中原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眼下,国人提到俄罗斯人,大多会不由自主地奉上一个专有名词——战斗民族,尤其是一些俄罗斯人有意无意地展示“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牛人形象,以及匪夷所思的“作死之举”经过网络传播放大后,更是强化了国人的这一印象,以至于不少人言语间透露出潜意识中深深的惊佩和恐惧。

个人以为,部分网民对俄国人的这种特殊“感觉”,与尚武精神缺失不无关系。尤其是满清入关后,为了金瓯永固,除了大兴文字狱,从精神上矮化国人外,还曾经专门颁发“禁武令”,对中华民族沿袭已久的习文练武的传统生活方式进行管束,使得“佩剑而行”“杨志卖刀”等都成了违法犯罪,国人从体魄到精神开始萎靡,木讷,这一点从晚清的照片上可以清晰看出。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很多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于是宝贝得不得了,“生个女孩当男孩养,生个男孩当女孩养”,别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了,连军训时站得时间长点都晕倒一大片。

而实际上,我们的先辈远没有这么柔弱,还是以春秋时期为例,那时候,无论大仗小仗,无论强国弱国,每逢战事国君们都是“御驾亲征”,冲锋在前,撤退在后。更甚者,如楚国明文规定国君三年不打仗,死后丧葬规格降等,甚至不能进宗庙(“死不从礼”)。

国学成语故事(29)楚人:中国古代的“战斗民族”之问鼎中原

正是有了这种尚武精神,让楚国从一个位于荒蛮之地的小国逐渐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霸王之国,瓜瓞绵绵800余年,甚至被虎狼之秦灭亡后,还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豪迈誓言。再后来振臂一呼,乱者四应的西楚霸王项羽横空出世,继大泽乡起义后,点燃了灭亡暴秦的熊熊烈火。虽然项羽最后自刎乌江边,但他“不肯过江东”的英雄壮举,至今让人敬仰,更让那些“软脚虾”自惭形秽。连汉代司马迁的写的《史记》也以“本纪”的形式把他与秦始皇、汉高祖并列,且列于汉高祖之前,并夸赞说:“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据《史记•楚世家》记载,楚人的先祖出自五帝之一的颛顼高阳。屈原《离骚》首句“帝高阳之苗裔兮”即由此而来。高阳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生的儿子叫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是帝喾高辛的火正(掌火的官员,火神祝融的原型),因为与共工(水神)作战不利被杀(水克火),帝喾就以重黎的弟弟吴回当火正。

吴回生陆终,陆终有六个儿子,剖腹而产(“坼剖而产焉”,妇产科技术高超)。其中的老六叫季连,芈姓(芈月的先祖),是楚人的老祖宗。

到了周文王时,季连的后裔叫鬻熊,鬻熊的儿子是周文王的臣子,但很早就死了。

到了周成王时,鬻熊的后裔熊怿因为祖上有功,被封在楚地,爵位为子、男,并封给了相应的土地,姓为芈氏,居住在丹阳(湖北省)——大名鼎鼎的芈月的老家。

老熊家人丁兴旺,到了熊渠这一代,生了三个儿子,又恰逢周王朝式微,诸侯有的干脆不朝拜,有的互相打打杀杀。熊渠见有机可乘,公开与周王朝分庭抗礼说:“我们是蛮夷之邦,与华夏中土的称号封谥没有牵扯”,于是封三个儿子为王。

但是横的怕愣的,愣的怕不要命的。后来,以残暴凶虐,国人道路以目而出名的厉王登上了周王朝的宝座,熊渠害怕他跑来找茬,“自觉”去掉了儿子们王的封号。

公元前741年,楚国迎来了一位堪称空前绝后的君主——楚武王熊通。考虑到篇幅所限,简要说点此人的主要事迹。

国学成语故事(29)楚人:中国古代的“战斗民族”之问鼎中原

一、楚武王在位35年时,楚国已经通过一系列的兼并战争,成为南方首屈一指的强国。看看人家无论大国小国,都是什么公啊侯的,自己却被喊作楚子,忒跌份,于是出兵攻打随国。随国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就很委屈地说:“我没有罪啊。”熊通笑眯眯地说:“我是蛮夷之人(潜台词是我素质低,不受某些规矩约束)。现在诸侯国之间都发动叛乱相互侵略或者相互残杀。我有点破军备,想要参与中国的政事。麻烦你去找找周王,把我的官职提得大一点(我有敝甲,欲以观中国之政,请王室尊吾号)。”

随君满口答应,但熊通等得花儿都谢了,随人却回复说周王不答应。眼看等了两年就这么个结果,熊通不乐意了说:“我的祖先鬻熊是周文王的老师,早早就死了。周成王把我先祖安排在楚地,就给了子、男爵位,现在蛮夷都归附我们,但是周王却不给我们升官(不加位),那我自我提拔(我自尊耳)。”于是自立为楚王。

二、一生征战,死于征途。公元前690年春天,楚武王要攻打随国。将要斋戒的时候,忽然觉得心跳得厉害,就回去告诉自己的夫人邓曼。邓曼叹了口气说:“大王您的福禄到头了。满盈了就会动荡,这是自然之道。先君大概知道了(封建迷信),所以在您面临作战,将要发布重大军事命令时让您心跳。如果此行军队没有什么损失,而您死在行军途中,这就是国家之福。”

尽管明知此行凶多吉少,但是楚武王还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征程,结果真的因为心脏病突发,死在了一颗樠树下。临死前,楚武王要求秘不发丧,继续摆开与随国决一死战的架势,随国恐惧求和,楚军渡过汉水后才公布丧事。

类似的还有前文提及的楚武王的儿子楚文王,他在迎战巴军时脸部中箭,带伤回国,守门官鬻拳拒不开门,让他打个胜仗再回来,楚文王只得乖乖照办,最后也死在了作战途中。

楚文王死后,他的后人继续励精图治,到楚庄王熊旅(前613——前591年在位)时,更是国力强盛、自信心爆棚(相关事迹会在专门章节提到)。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发兵攻打陆浑的戎人,到达雒水,在周朝的辖区陈兵示威。周定王派王孙满慰劳楚庄王,谈话间,庄王忽然貌似不经意地问起了周王室九鼎的大小轻重。

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不同级别的诸侯的鼎有着严格的规格,《公羊传》记载说“天子九鼎,诸侯七,大夫五,元士三。”现在楚庄王问起周王室九鼎的大小轻重,明显有不臣之心。

王孙满也非等闲之辈,说:“鼎的规格怎样在于拥有者的德行而不在鼎本身。”楚庄王轻蔑地说:“你不要以为就你们有九鼎,我们楚国只要折下钩戟的锋刃,就能打造。”王孙满说:“您大概忘了九鼎是怎么来的,夏桀是如何失去的,最后又是怎样落到我们周王朝的了。如果一个国家道德美好清明,宝鼎即便很小很轻也搬不走。如果道德奸邪昏乱,宝鼎再重也很容易失去。当年周成王在国都安放九鼎时,曾经占卜过,周朝的气数最少700年,这是上天的授命。现在周朝的德行虽然衰败,但是天命还没有改变,鼎的大小轻重,是不能询问的。”

一番话下来,楚庄王觉得“装”老大的时机还不成熟,还得韬光养晦,于是撤兵回国。

最后再说下王孙满,应该说王孙满此行不辱使命,片言退却百万兵,是个杰出的外交家。而一个真正的外交家必须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而切忌拿腔拿调、装腔作势,更不能吹胡子瞪眼,强词夺理,如果还把这些粗鲁和失态当成霸气,那就更跌份了。

国学经典欣赏:

三年春……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洛,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休明,虽小,重也。其建回昏乱,虽大,轻也。天祚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左传•宣公三年传》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国君   楚国   项羽   蛮夷   王朝   周朝   王孙   轻重   中国古代   国学   国人   儿子   民族   成语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