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长的创意

鹤山博物馆始建于1989年,至2019年新馆落成启用,旧馆运行了30年。我是1989年进入鹤山博物馆的首批老员工,见证了旧新两馆的建设及30多年的成长历程。

既然是老员工,自然是要挑大梁的。就在刚开始筹建新馆之际,前馆长突然走了,不早也不晚。作为老员工兼唯一的副馆长,论资排辈,自然而然地我顺位兼了负责人,毫无心里准备之下,我挑起了前馆长撂下的重担——主持全馆工作及筹建新馆。这个重担挑得太突然,令我一下子忙碌了起来。众所周知,一个单位的负责人是相当忙的,而一个毫无主持工作经验的负责人还要加个更字,更兼还担负着比主持工作更繁忙的新馆筹建重担。

新馆启用前的大半年时间大概是我这一生中最繁忙的时期。场馆各种烂尾各种问题,各项工程一拖再拖,各个工程队之间不厌其烦扯皮,每天都有各种交涉;陈列大纲必须亲自写,陈列方案、内容一次次修改校对,展品一件件要亲自选;上级每天都在催进度,各项工程却总是不紧不慢;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这个时候老爸又住院了,老人痴呆的老妈也需要有人照顾……而我这个不懂设计的馆长却在这个时候玩起了创意设计。

眼看新馆启用的日期日益临近,却有两个问题悬而未决:一是30年来征集的大量老石雕、石碑、石板堆放在旧馆(图1),搬到新馆后怎样安置?二是当时使用的馆徽是按旧馆主楼外形设计的,既没创意也没特色,更与新馆风格格格不入,必须要重新设计馆徽,新馆启用在即,设计工作已迫在眉睫。

馆长的创意

(图1)放在旧馆的部分石雕


旧馆占地面积近1万平方米,都是自己的地头,征集回来的老石雕、石碑、石板随便找个角落都可安置,经30年的累积数量颇为可观。新馆更大,馆外有18万平方米空地,可那是文化中心广场,都是规划好的,咱没权改变用途。放库房?不可能的,即使不放这些石雕,也还不够用,况且有些大的石雕,连门都进不了。思来想去,只有中庭的那片草坪可供选择,空间有限,如果还像旧馆那样堆放,难免有碍观瞻。鹤山文化中心作为鹤山的城市客厅,政府举全市之力倾心打造,岂容这样的乱象?

搬馆的日子越来越近,箭已搭在弦上,不得不发呀!那段时间我的脑袋无时无刻不在高度运转,吃饭睡觉上厕所都在琢磨,职责所在,谁叫你是馆长呢?一次在选展品,当我看到一面铜镜的时候,因为对铜镜情有独钟,多看了几眼,蓦地,镜中的博局图触动了我,一个激灵,立即向度娘请教,度娘果然给力,很快就提供了几幅博局图(图2、3),我心狂喜,一幅中庭石雕博局图浮现在脑中。

馆长的创意

(图2)第一次搜索出来的博局图

馆长的创意

(图3)云梦大坟头汉墓出土的博局图

博局即六博的棋盘。六博又称博戏,是中国古代棋类游戏的一种。春秋时已经出现,秦汉时十分盛行,汉代的铜镜大量使用博局图作装饰。整套棋具一般由局(棋盘)1个、棋(棋子)每人6个、投壶1个、箸6根组成,因名六博。常见的博局为方形或长方形,中央为一方框,方框四角有圆圈或鸟兽图案,方框四边各有一个“T”字形图案,周边对称分布八个“L”形图案。对局者一般为二人或四人,轮流用投箸的方法,即将箸子投掷到投壶上,视投中的情况决定走棋的步数,所有棋子最先到达中央方框者为胜。这有点类似今天的飞行棋,换句话说,飞行棋极有可能就是由六博戏衍化而来的。

我馆中庭石雕博局主体矩阵以方条石板构筑,四方圆圈为4个圆石臼,两边各以6个石柱础作棋子,两侧排放圆柱作箸,棋子外两头排放黄士俊父母墓神道石仪之翁仲、石马、石虎,整个构图仿佛是两位高人在指挥两军对垒。(图4)

馆长的创意

(图4)鹤山市博物馆中庭石雕博局

博局一侧,我们在中庭水面架设了“卫坡桥”(图5),在草地铺设石板路,在树下放置青石翘头案(图6)。这恰好契合新馆设计师“将古劳水乡的水文特征网格化,提取作为鹤山市博物馆空间元素,以诗般的语言在空间营造画境”的设计理念——遥想当年,苏东坡由惠州谪儋州,溯西江上梧州时途经古劳水乡,正值西江龙舟水涨,为避洪峰,在石螺冈边泊舟登岸。但闻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原来乡人在赛龙舟。坡公游兴大发,踏着水乡的石板桥、石板路寻芳探幽。傍晚,回到石螺冈江边,但见长河落日圆,彩霞白鹭飞,船夫在岩石上垂钓,坡公戴上斗笠,穿着木屐接过了钓杆,船夫及从人则拾柴砌灶煮饭。饭后,坡公亲临江边钓石汲取江水烹茶。冈边一树下有石案、石凳,正好休憩。坐上石凳,见石案是绝佳的琴床,正好弹琴抒怀。夜深了,坡公睡不着,一边饮茶,一边写下《汲江煎茶》这首诗:“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乡人为纪念坡公鸿爪偶留,将村名命名坡山,在他饮茶弹琴作诗的地方建亭,曰“坡亭”,在他泊舟登岸的岩石上刻“坡公泊舟处”,在他汲水、笠屐垂钓的岩石上刻“钓石”,将他经过的石板桥命名为“卫坡桥”,以志坡公过辙留芳。

馆长的创意

(图5)

馆长的创意

(图6)

这个中庭博局及其石雕的构筑,既利用了旧馆既有的石雕、条石,使之得到妥善的安置,发挥最大的作用,又充分利用新馆中庭这片草地空间作合理的展示,使之多了一个基本陈列。通过这一切入点,以祈能激发观众的好奇之心,开启博大精深的国学之门。石雕由旧馆搬到新馆排放好,整个过程的费用已包含在搬馆费用之中,也就是说,整个中庭石雕陈列不花一分钱。

中庭石雕博局铺好之后,成了我馆一处室外陈列,也是我馆最大的一件文创产品,利用这一资源,至今已搞了多次国学活动,深受各阶层、年龄观众喜爱。相关活动在我们“鹤山市博物馆”微信公众号有介绍。(图7)

馆长的创意

(图7)


馆徽设计同样是逼上梁山。当意识到馆徽必须要重新设计的时候,已经是2018年底了,离新馆启用只有3个多月,而馆徽的应用又是无处不在的,如指示牌、展板、宣传册等等都是必须要在新馆剪彩前做出来的。当时我让同事一边联系本地的各家广告公司、设计公司,一边上网查找咨询,多渠道寻求设计方案,都没能如愿。期间也跟集美等一些知名设计公司洽商过,但因缺少经费,并没有谈到关键的设计费问题,因此有些公司虽然口头答应了,但其实并没有实质行动,迟迟拿不出设计图。似乎全世界都不急,只有我这个馆长急,这不是逼我出手吗?既然无人接这活,能不能自己上呢?我想,既然是鹤山博物馆,应该突出“博物馆”“鹤山”这两个关键词,怎样的图案既简洁又能融“博物馆”“鹤山”这两个元素于一体呢?自从有了这个念头,脑袋就没有闲下来的时候。“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研究博局图的时候,我隐隐觉得跟广东省博物馆的馆徽有某种共同点,于是找来省博馆徽细看,这不是“藏”字么?其迷宫一样的的结构及其直角的笔划跟博局图何其相似。想起来了,广东省博物馆的建筑不就是以藏字的理念设计的么?藏者,收纳储存也,同时还含有博大精深之意,这不就是对博物馆最形象的注解吗?但既然是省博的馆徽,肯定不能照搬硬套,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和元素。于是我又求教于度娘,对藏字写法进行搜索,当看到小篆藏字的时候(图8),我眼前一亮,草头不是可以设计成飞鹤造型么?臣字的篆体稍微改一下不就是山字么?思路豁然开朗。

馆长的创意

(图8)

方向既定,干就完了。可是问题也来了,我的美术造诣大概相当于幼儿园小班水平,对Ai、CDR等设计工具更是一窍不通,有想象力没能力。只好将小篆藏字打印出来,再用铅笔描摹出轮廓,在此基础上按自己的想法进行修改加工,硬着头皮画出了一稿、二稿、三稿(图9)。读者想必能从图中看出我美术水平之拙劣,这怎么好拿出来见人呢?[捂脸]没办法,只好求助于正在新馆布展的集美设计师侯梅光。侯兄也是给力,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帮我进行艺术加工,两人经过几天的讨论修改,终于赶在新馆落成剪彩之前一个月出了稿(图10),得以广泛应用于新馆的牌匾、指示牌、陈列展览、宣传品、礼品、文创产品、义工服、标签牌及微信公众号、网站等方方面面。后来还登记了作品的著作权。(图11)

馆长的创意

(图9)

馆长的创意

(图10)

馆长的创意

(图11)

馆徽启用时我作了设计理念说明:

本馆徽设计灵感来源于小篆“藏”字和古老的博局图。整体是以小篆“藏”字变化而来。藏者,收纳储存也!同时还含有博大精深之意。首先表明了博物馆主要的功能和业务是收藏。

小篆“藏”字可以拆分成“草”“臣”“片”“戈”四字。本馆徽将“草”设计成两只飞鹤造型,将“臣”横放设计成山字形,成了“鹤山”的象形字。山字居于藏字中央,上有仙鹤飞舞,寓意藏宝于鹤山。左边的“片”字结构跟博局“T”字纹一致,暗喻“博”字;博局图在汉镜中常见,是典型的博古图案之一,蕴涵国学之精华;同时也跟鹤山博物馆中庭用老石雕拼砌成的博局相呼应。右边的“戈”是一种器物,是文物的一种,战国错“王”字纹铜戈乃本馆镇馆之宝,所以“戈”即文物。整体暗喻“鹤山博物”四字。

中间山字为雄伟陡峭的鹤山昆仑山象形,表示以昆仑山为代表的鹤山中部丘陵山地,也代表了居住在这一地带的客家人及其文化。左边的“片”字经变化后形象更似篆书“舟”字,与鹤山博物馆入口水景陈列的古劳水乡老龙舟相呼应,代表了居住在鹤山东部和南部三角洲地带靠水为生广府系居民。右边“戈”字则可代表民风较为骠悍鹤山西部居民;戈为武器,其形神似咏春木人桩,暗喻我们鹤山发达的狮艺、咏春拳等武术文化;同时,其形亦神似一把犁,代表了鹤山传统以稻作农业为主的耕作模式。山上有仙鹤飞舞,代表鹤山人志存高远。构成了一幅代表鹤山山青水秀、鹤鹭飞舞、物产丰饶的图景。而所有这些元素都在鹤山博物馆基本陈列中展示体现,相关的文物则是鹤山博物馆重点收藏和研究的对象。

馆徽设计成印章纹,红底表示中国红元素。印章乃文雅之物,是文物的一种,亦蕴涵国学元素,表示鹤山博物馆是个文化单位。


在2020年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中,我馆终于打破了长期无级别的历史,成功晋级国家三级博物馆。中庭石雕博局和馆徽为晋级加分助力,国家三级博物馆的牌匾亦为馆徽增色添彩(图12)。

馆长的创意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馆长   鹤山市   鹤山   小篆   中庭   方框   创意   石雕   石板   博物馆   代表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