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中央税务学校

老照片里的中央税务学校

老照片里的中央税务学校

中央财经大学创建于1949年11月6日,与新中国同龄,是中央人民政府创办的第一所新型财经学校。

诞生之初,叫华北税务学校,3个月后的1950年2月更名为中央税务学校。自1949至1954年,学校有三处校址,五嬗校名。“源头校址”在西城西皇城根22号陈家大院。陈家大院建于1913年,由清代邮传部尚书、福建闽侯人陈璧所建,它位于现在的西黄城根南街45号院内。

如今,当年校舍已基本不复存在。在仅存的11张关于22号院的黑白老照片中,有4张是校门口的合影,信息一目了然。而其他7张照片里的建筑需要进一步求证,比如是什么建筑,叫什么名字,有什么功能等。通过史料探究、实地调研、照片求证等路径,我们以此打捞起那些过往的岁月和曾经的记忆,史海钩沉,挖掘历史,补救校史,以飨后人。

校门

据45号院的黄燕青回忆:门内两侧是两间门房,房门对着,进门后右前方是大门院,大门院的北侧是东北院。庞旸在文章中写道:一进厚厚的红漆大门,有个种满鲜花的圆形小广场,我们叫它“大花圈儿”,那是我们最爱做游戏的地方。方炎在文章中写道:45号大院是中央财经大学的旧址,大门看上去像传统的王府,红色的立柱和黑色的顶瓦......多年后见到中央财经大学的朋友,我打趣说,咱们有缘,我是在你们央财大院里长大的。

22号院的大宅门朝东,是红色的金柱大门,在型制上略低于广亮大门,仅次于王府大门。门前挂过中央税务学校、中央财政学院、中央财经学院和中央财政干部学校的牌子。但是没有挂过建校伊始华北税务学校的校牌。

老照片里的中央税务学校

中央财经学院22号院校门

1952年6月27日,对中央税务学校和中央财政学院来说,都是一个令人难忘的日子。这一天,两块牌子共存的局面宣告结束,财政部决定中央税务学校正式并入中央财政学院。至此,中央税务学校的历史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2019年7月,45号院的李燕山通过微信发来一张中央财经学院时期的照片,这是他在互联网上发现并下载的。从照片可见,中央财经学院的牌子挂在校门的左侧,而之前的中央税务学校、中央财政学院的牌子挂在右侧。透过照片的大门内清晰可见当时的大礼堂及其五角星。

据说,学校门口的北侧还有一棵直径达半米的“歪脖子”老槐树,成为当时北京知名的地标。除了这个正门,学校还有3个旁门。一是在南楼和食堂院之间的小东门,是随墙门、蛮子门,是木门;二是西边的小西门;三是北边的小北门,紧靠昌堂门胡同。

南北四合院

南北四合院是建校伊始就存在的最重要的老建筑,两个四合院南北并列,气势非凡。据邹大牧校友回忆:全校集中活动(听报告、上大课)时在南四合院......南大四合院的南房(较大)是全校学员雨天听课、听报告的场所。

南北四合院属于标准的中四合院,没有影壁,没有垂花门,没有由门楼和南房组成的外院,只有里院和后院。南四合院是里院,也叫前院,北四合院是后院,两四合院一大一小,前后相连,彼此独立,无门相通。南四合院四四方方,北四合院东西长,但东西长度都相同。

南四合院的正房、厢房都设外廊,外廊之间由抄手游廊连接,由正房、厢房的外廊、抄手游廊共同组成了院内的环形通道,可避雨雪日晒。院内四角各有一门洞,连接走廊。北四合院的后罩房也有走廊,东西各有一门洞,连接走廊。走廊是木制结构,上面雕刻的花纹非常漂亮。南北四合院的6个开向院外的门洞,不同于传统四合院只有一个东南门的特点,没有传统四合院所具有的封闭、独立、安全等特点,这体现了西式建筑自由、开放的风格。

老照片里的中央税务学校

1950年2月10日,中央税务学校第一期同学在南四合院北房前合影

南四合院是老尚书的正院,南房中间是尚书客厅,面积很大,是尚书六公子陈伯早排练文明戏(话剧)的场所。抗战前,陈家大院是北平最时尚的地方,常有艺人记者出入,镁光灯闪闪。尚书客厅南北两面都有窗、宽大的走廊和门,门在中间,窗户是落地玻璃窗户,安装了当时极为稀缺的大玻璃。由此,南北四合院已不属于传统北京四合院的“两进”或“三进”制式,而是一座以中式为主、具有半中半西式特点的四合院。院内种有海棠树等花树。

在五年办学期间,南北四合院比较破旧,画栋雕梁的抄手游廊也油漆剥落,但四合院基本保持了原有的旧格局,形制依然漂亮。北四合院北房的地下有个很深很宽敞的地下室,这个库房里搁置了很多珍贵的东西,大多是尚书公及其后人留下的红木紫檀家具等。在办学期间,这些珍贵的红木紫檀家具就封存在地下室里。

此外,在南北四合院的西侧还有一处西长院,一排普通的南北向平房,十多间。从四合院向西的三个门洞下台阶,穿过南北向过道,可到西长院。西长院本身并没有院子,它的西边就是东斜街了。

礼堂和人字楼

根据作家邓云乡的描述:在陈家大院内,从另成院落的三个院子再往前是杏树菜畦,再前是草地石桌、三四株松树,再前是大假山,右边是小假山,再过去花厅、引路、秋千架,通向边上的祠堂、园门。据实地调研,杏树菜畦、草地石桌、松树和“另成院落的三个院子”的位置已经被新建的礼堂所占用,花厅、引路、秋千架的位置已被“人字楼”所占用。北边的“园门”则是22号院的小北门。

据中央财经大学校史记载,当时院内只有礼堂是新建的。据史料推测它应建于1951年。因为在邓云乡撰写的关于1936至1949年22号院的丛书中,以及在1949至1950年学校举办的培训班的学员回忆中都未曾提及礼堂、人字楼和南楼的存在,而在1952年学员提供的照片中,都出现了刚刚建成的礼堂、人字楼和南楼等。然而,这些新建筑在1980年代初期被拆掉了,腾出空地建成了现在的一栋栋住宅楼。

作家庞旸在文章中写道:“大花圈儿”(即花坛)后面是个能容纳800人的大礼堂,经常举行各种集会。据校友王万有回忆:礼堂建成后,是学员上大课、听汇报、看电影、演节目、办舞会的地方,那个时候基本都是上大课。据李燕山回忆:由于当时学校资金不足,大礼堂内的前后座位还不一致。前面的是折椅,后面的是长凳。在大礼堂南侧,还有澡堂、厕所。据黄燕青提供的照片可知,礼堂和人字楼的东侧是南北向的主路,两者齐平。王万有回忆:那时,主路是由青砖铺的,宽约3-4米。绿植以松柏为主,并有少量的桦树。

在1949年的学校工作总结中,华北税务学校准备制定修建校舍的设计预算,动工修建预计容纳千人以上的宿舍,以及大课堂的改建。据学校大事记记载,1951年上半年,中央财政学院筹备期间,在22号院内建筑楼房200间。这说明人字楼应该建成于1951年,比礼堂稍晚几个月,是学员宿舍楼。

老照片里的中央税务学校

在建中的中央税务学校宿舍楼

在中央财经大学档案馆里保存着一张正在建设中的人字楼照片,上面标注的时间是1951年。从这张珍贵的照片中可见楼前堆满了不少砖瓦等建筑材料,是人字楼的右侧部分。至于人字楼的长度,根据长条大合影可推测,照片右侧人字楼左边部分的南墙和右边部分的南墙分别至少有10个窗户,左右基本对称,中间部分为5个窗户。

一张长条大合影拍摄于1953年5月4日,地点是在礼堂和人字楼之间的花园东边,左侧建筑为礼堂,右侧建筑为人字楼,中间为花园。1953年4月20日,中央财政干部学校正式成立,学校规模达1000人,这是我国第一所财政干部培训学校。在其成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即5月4日,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在22号院举办“国家预算执行业务研究班”开学典礼。7月29日,研究班全体学员结业,学校培养财政系统、银行系统干部386人,人数颇多。当时,学员住宿集中在人字楼,大课主要在礼堂,小课主要在南北四合院。

花园

尚书公陈璧,别号苏斋,又称苏园老人,因此22号院又称“苏园”。新中国成立后,在大礼堂和人字楼之间还保留一花园,但这个花园的规模远逊于当时苏园中的花园,相当于邓云乡所言“其大假山”的一部分。据邹大牧回忆:进校门后的西北方有个大花园,中部有个土山。

邓云乡有诗云:苏园忆,筑就假山功,气脉纵无华岳势,莽苍也近米家风,不作巧玲珑。苏园内园中有假山二,其小者在花庭之西,约当园正中处,高约二丈,为圆形,上建一亭,山前有石阶直达山巅,可以眺望全园、山之四周杂植树木,无大者。石阶两侧,有二龙爪槐,颇婆娑可爱。其大假山在园之偏西部,由山之东北隅沿石阶而上,上至丈余高之后,即平坦,方广有十余丈,有老槐三四株,均百年以上物,直入苍穹,其山均为槐阴所覆。树下有石凳二三,供休憩焉。登山处,树石笋数事,以资点缀。由坦处西南行沿石阶即可下山,石阶皆青片石堆成,取其自然之势。山不高、不广、不精、不曲折,一般园林家惟知堆石成山,全不思利用树木,山如有石无木,直“石供”耳,岂成苍苍莽莽之山乎。

南楼、食堂院、大操场

据黄燕青回忆,南楼和人字楼建于同一时期,都是二层楼,制式也相同。据李燕山回忆,南楼与人字楼的整个楼体表面很特别,不是光滑平面,而是水泥粘起的小疙瘩尖儿,建筑术语叫底糙。南楼呈L形,但形状不明显。后来,一楼把角处是当时国务院副秘书长杨放之的住所。南楼西侧的小松树如今还健在。曾住在人字楼的方炎在文章中提到,“院子很大,南边是南楼和食堂院,北边是大礼堂和人字楼”。当年,南楼是办公楼、行政楼。

据邹大牧回忆,“校门南部(院内)靠东院墙建有学员的大伙房”。这里就是黄燕青、方炎以及诸多老住户所说的“食堂院”。食堂院位于大院的东南角。最初,学校尚未建好食堂,就在南大四合院内的方砖地上自带碗筷用餐。大食堂用木桶盛饭、搪瓷大盆盛菜。四个班各用一套饭菜容器分食。

在食堂院的北边建有南楼,在西边建有东西向的大操场,“体育在南四合院东侧大院上课,有学习‘晃板’(平衡)等内容”。在操场两侧有两个篮球架,南边有几个单双杠等。

校舍布局

华北税务学校在成立时,购地30余亩和200余间房舍,动员院内近60户搬迁。这些住户基本都是租户,住在普通的平房四合院里。当时除了较好的南北四合院之外,普通的平房四合院也不少,比如茶炉院、大门院、东北院、北小院、西长院、南大院等。由于有的普通四合院分别种植丁香、海棠、紫藤、葡萄等植物,所以这些院落有了美名雅号:丁香院、海棠院、紫藤院、葡萄院等。22号院的建筑还有昌堂门院、南仓库、北仓库、大烟囱、澡堂等。

到1949年底,22号院已成为能够容纳500人的校园。1950年中央税务学校面积增加到47.468亩,有房舍400余间。当时,税校一共招收了四期学员,每期都是400人以上,共计1808人。由于税校刚刚建立,师资比较欠缺,教学设施比较简陋,住宿条件比较简单。1951年上半年,在22号院内建有楼房200间。这样算来,加上1950年的400余间房,学校已有600余间房。据王万有回忆:人字楼的南边是个花园,北边是东西向的两三排平房,是建楼时的工棚,后来形成一片院落,里面住着后勤人员。人字楼的东北角有个小门,这片院落叫“昌堂门院”,也有老住户叫它“北大院”。

1952年8月,在全国院系调整工作中,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的经济系科与中央财政学院合并成立中央财经学院。之后,部分学生搬到东皇城根北河沿北大三院学习和生活,这里为中央财经学院的本部,二部还在西皇城根22号院。到1953年1月,中央财经学院教职工达458名,学生1768名。由于西郊四道口校部尚未建成启用,学校要解决2200余人的食宿和学习等问题是何等大事。如果都住校的话,那得需要多少住房?1953年8月中央财经学院撤销后,中央财政干部学校在22号院继续培训学员,有计划地轮训全国财政系统专区级科、局长干部和一部分主要科员,及中央级各企业、事业部门的财务干部。其间,首先办预算研究班,接着办会计训练班、税务班、基本建设投资班、财政监察班等。学员规模1000人,学习期限为半年至一年,有时实际是三个月。

1953年暑假之后,学生开始陆续搬迁到西郊四道口校部上课。1954年8月,学校彻底从西皇城根22号院搬迁到西郊四道口校部。22号院,成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家属院。

文丨武超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税务   学校   大礼堂   尚书   院内   礼堂   学员   中央财政   四合院   中央   学院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