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经济”就是交智商税吗

今天我们关注“盲盒经济” 

“盲盒经济”就是交智商税吗

“盲盒经济”就是交智商税吗


从“泡泡玛特”撑起了百亿市场,到A股上市公司对盲盒市场进行布局,从玩具盲盒到餐饮、美妆、旅游等“万物皆可盲盒”,近年来,盲盒经济在国内风头正劲。


所谓“盲盒”是指消费者不能提前得知盒中具体的产品款式,只有打开后才知道“买到了什么”。这种类似于“买彩票”“赌运气”,将实体和心理相结合的产品形态,能以“未知的喜悦”刺激大脑分泌多巴胺,让人“欲罢不能”“频频剁手”,因而诸如“小学生为盲盒‘一掷千金’”“某大哥花几个月的工资购买盲盒”等新闻频频见诸报端。


盲盒,首先是经济问题。市场经济条件下,盲盒让消费者体验到惊喜和刺激,找到了快乐,满足了多元化消费时代消费者的精神需求;同时,这种起源于日本,原本是商家为了处理即将到期的尾货而在百货公司中销售福袋的销售模式,逐步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业态,不仅创造了风口、盘活了青年潮流玩具市场,也为疫情影响下的生产企业带来了新的生存、发展契机。此外,盲盒的盛行,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绩和活力,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向着更加开放的方向发展。



盲盒,也是文化问题。盲盒的盛行乃至成为上市公司竞相布局的热土,得益于二次元文化的蓬勃发展以及潮流玩具群体的快速增长。95后群体是盲盒的消费主力军,这种热潮折射了年轻一代的审美判断、文化心理和文化需求。同时,以故宫文创产品为代表的“文化盲盒”,让文物通过娱乐化、社会化的营销方式被大众知悉,不仅彰显了盲盒经济的创新活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普及了传统文化。应该说,选择自己喜欢的,有自己的消费品位和追求无可厚非,但依托乃至沉迷盲盒来充实生活和精神世界,是否会影响传统、主流文化建设,乃至导致部分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也引起了专业人士的担忧。


盲盒,更是社会治理问题。伴随盲盒盛宴的,是随之而来的是行业乱象。比如有商家竖起盲盒经济的大旗,行的却是“清理库存”的勾当;有人利用盲盒经济不确定性的特点,将价值十几元的商品通过盲盒包装,转手就卖数百元;在各种过度营销、虚假宣传之下,有人为了购买盲盒省吃俭用、牺牲生活质量,甚至影响了家庭关系;更有甚者,不顾法律和道德,推出了活体宠物盲盒,公然挑战社会的底线。这种被异化和扭曲的盲盒经济理应得到重视和反思。


当下的时代是快节奏的时代,“盲盒”等消费模式能让被学业、工作和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年轻人找到释放压力的出口,找到内心的小欢喜和情感的寄托。当下的时代更是一个讲规则、重诚信的时代,我们鼓励各种新兴的经济模式“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这一切当在法治的轨道上驰骋,以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满足绝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前提。


任何的生活都可以过,只要不失去了自我。我们崇尚自由、尊重个性,我们更提倡一种与时代同行而不悖,与法治共生而谐和的发展方式。如此,盲盒才能不盲目,火热方能不虚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切当   经济   法治   智商   上市公司   消费者   玩具   时代   文化   市场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