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食

        过年时父亲一句话引得哄堂,今晚不做饭了吧,吃点鲍鱼对付对付得了。 ­

        时隔多日细品,这话大概是半句玩笑半句真实。 ­

        对于收入尚可的三口之家,鲍鱼之属虽昂贵,但并非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这些年来市场的丰富也让我有机会见识了些书本电视上曾经堂皇的饕餮,却大都如美容品广告中的MODEL,惊艳有余,回味不足,常给人一种“相见不如思念,见面不如闻名”的失落。故新鲜过后,鲍鱼之属惨入“对付对付”之列,年节期间,全家围坐于小桌前,仍是对大米粥小咸菜津津乐道。­

        但提起家中的传统菜,便有些不同,对我而言更像是一种宣布回归的仪式。假期归家,满桌大鱼大肉中,必然少不了母亲的炒土豆丝和父亲的各色打卤面,且必吃的盘碗见底,母亲常笑着说糟蹋了大鱼大肉,父亲也是顶着母亲“一年里就儿子回来这几天才下厨房”的责备,认真反驳:“上车饺子下车面,走时候吃饺子!”于是一桌鱼肉热了又热,两个传统项目吃了再吃。便是在三十、初一的家宴中也是如此,父母常笑看我的吃相揶揄说这恐怕也算是特色的社会主义了。 ­

        母亲的土豆丝手艺源自外祖母,老人牙口不好,土豆丝炒前不过水,火候也大,常常是一锅土豆丝一铲子就能盛起,口感介于土豆泥与土豆饼之间,偶尔还有一点糊,但莫名其妙的,即使是上顿下顿地吃,仍让幼时的我百吃不厌。母亲其时正苦恼于我的厌食症,见我这样,便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为了她精瘦的儿子向老母亲讨教起来,几次实验后,母亲做出那谁都不喜欢吃的四不像土豆丝终于讨好了我的胃口。看我狼吞虎咽之余,母亲还不忘调节营养、改善口味,几番尝试,终于形成了独有的特色:在那土豆丝里面,可能会看到鲜艳的青、红椒,可能会吃到炒到鲜脆的虾米,可能会出现流油的腊肉,可能会嗅到我爱吃的火锅底料的香辣……即使吃到现在,竟还能在不经意间给我惊喜,那味道吃在嘴里,分明就是多年来不变的期盼和温暖,深沉的爱带来的甘甜,甜到喉咙发堵,眼睛发酸。­

        父亲对于小时的我来说是个沉默的独裁者,他与母亲同样关注那时还瘦小的我的成长,但是他有他的方式。直到现在,看着别人的父亲对孩子说:“这个好吃”,然后亲切地为那些幸福的孩子夹着菜的时候,就会不禁想起那时自诩为营养专家的父亲说过同样的话:“这个好,吃!”然后手起筷落,一大块还滴着汁的血肠塞入我口中。在强势的父亲面前,挣扎和反抗是无用的,于是就只能曲线救国,建议父亲给我做营养均衡又容易消化的面条。自那之后,父亲可谓苦心钻研,如何荤素搭配,如何营养美味,各色打卤面父亲做得风生水起,每次我的“下车面”父亲必要全手工制作,和面,切面,打卤……于是,这一海碗面,两三样卤,一小碟咸菜便是我“下车”后首先的期盼,那满碗的手擀面根根健美,几样卤色香味俱全,让人有种胃瞬间被掏空的饥饿感,继而狼吞虎咽。而父亲绝不会像母亲那样一边拉着家常一边看着我吃,他只会一遍遍给我碗里添面,直到我撑到坐着都困难,还在为自己的面条打圆场:多吃点行,有营养,好东西!

        每次回家总要尝试自己做一做这两样美味,妄图在外乡能继续享受家的味道,但即使是如此简单的工序却也屡屡失败,作出的东西有形无神。前些日子看到同样写家中美食的文章,说父母在里边倾注着心血和爱,那么,自诩爱自己胜过任何人的我,是不是败了?

        如此想着,无地自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4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父亲   母亲   可能会   鲍鱼   营养   大鱼大肉   咸菜   狼吞虎咽   堂皇   面条   饕餮   美味   血肠   家中   大米粥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