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4—6岁幼儿音乐启蒙娱乐教育

音乐花园作为一项创意思维的音乐模式,是专门为4-6岁儿童设计的音乐启蒙教育课程。在这门课程中,我们尝试了解4-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查阅了国内外的教案及教学方法,并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本文针对4-6岁儿童心理特征,并对4岁儿童在音乐的选择、教授方法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从以下两方面论述了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及意义。

一、4-6岁儿童的心理特征及表现

4岁是一个不守规矩的年龄。好动、顽固是这个年龄的儿童常见表现,一般情绪起伏大,心里怎样想嘴巴就怎样表达,有惊人的想象力。

5岁是一个令人喜爱的年龄。这个年龄的儿童情绪稳定,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做事认真并有责任感,注意力可达20-30分钟,会经常产生疑问,自尊心极强。

6岁的儿童喜欢尝试新鲜的事物,难于适应他人,能控制自己的情感、感觉及反应能力敏捷。这个年龄的儿童能够完全表达自己的想法。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4岁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对事实与虚幻分辨不清,4岁半以后这种现象会慢慢消失,好奇、好动、好模仿、喜欢被人称赞将会随之而来。教师应该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去照顾及引导他们,并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种种问题。6岁左右的儿童自以为什么都可以做,但他们内心是矛盾的,因此在教学时,教师不应该放手让他们独断独行。

二、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及意义

在写课过程中,笔者针对4岁儿童,在音乐的选择、教授方法方面做了细致分析,运用趣味学习法对音乐早期的素养训练进行了研究,以下是针对儿童音乐启蒙教育的方法及意义。

(一)视唱练耳的训练

1.听力训练的意义。在音乐的学习体验中,听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可以使人产生丰富的情感及想象力。通过一定的方法训练,我们要用合格的耳朵去感受、去真正理解音乐。

2.听力训练方法。听力训练即识别音的高低及强弱。老师可以通过高低、强弱不同的音调来给孩子们讲故事,朗诵诗歌或唱儿歌,并用手臂的高低位置摆动让孩子们了解高低音、强弱音的区别。例如,老师在乐器上演奏出高低、强弱不同的两个音,要求孩子们用手臂的抬起或落下来表示他们对高低或强弱音的理解。在训练的过程中,要求孩子们尽量闭上眼睛,避免他们之间相互模仿。随着孩子们训练程度的加深,尝试着对他们进行简单的音程训练。在听儿歌的同时,让孩子们用手臂的起伏来表示旋律的走向,让他们初步对音乐的律动有所认知,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节奏的意义。节奏的训练可以培养孩子们在音乐学习中的节奏感,对学习任何一种乐器都有很大帮助。在节奏的训练中,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听力、记忆力以及反应能力,让他们对富有节奏感的旋律更加敏感,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4.节奏的训练方法。老师可以把孩子抱在膝盖上,在唱儿歌的同时,按照节奏的律动前后左右摇晃孩子的身体,孩子们通过身体的律动来感受节拍的规律。另外,还可以用孩子们自己的姓名或他们所熟悉的小动物、交通工具等事物来进行节奏的朗诵训练。

(二)唱的训练

在歌曲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歌词中出现的动植物的名字,让孩子们对动物的形象以及植物的动态或静态进行模仿,同时教师也应该为孩子们提供标准发音,准确音高以及带有情感的演唱,让孩子们随着音乐一起歌唱。

教师要经常给孩子们提供表演的机会,以此来培养他们的心理素质,以及良好的心智和开朗的性格。孩子们表现好的地方,教师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同时也要指出不足并加以改正。

幼儿启蒙教育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过程,这关乎幼儿的成长以及心智的发育。在他们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要充分掌握他们的心理特征,及时发现他们的心理变化,并用健康、积极向上的情感去陶冶孩子们的心灵,成为孩子的朋友,促进他们健康发展。所以我们依靠音乐来开发他们的兴趣爱好,让孩子们在游戏中了解音乐,轻轻松松感受音乐带给他们的快乐,在快乐中学习音乐知识,真正做到娱乐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论文   声学论文   音乐论文   启蒙教育   音乐   强弱   听力   节奏   幼儿   年龄   意义   儿童   教师   方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