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美育渗透培育优秀品德

语文是最具有人文性特性的基础学科。在教学中,运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社会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多层面渗透,对他们形成优秀品德、提高人文修养具有独特的作用与魅力。

1.要充分认识语文美育渗透的重要作用

黑格尔说,美是一种引人向上的力量。心理学常识告诉我们,美的事物能够调节人的注意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适度强化课堂教学的审美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强化课堂教学效果,增强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推进素质教育以来,语文美育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广大语文教师的关注,这是语文教学改革核心性任务之一,是我们必须努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注重美育渗透,对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形成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选择正确人生努力方向至关重要。

2.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元素,精选渗透内容

语文中的美包括语言结构美、艺术形象美、思想意境美等。语文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教育因素,向学生展示语文中的美,为学生创设和谐、优美、愉快的学习环境和气氛,让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色彩对所学的课文进行鉴赏、玩味,从而使一篇篇精美的课文焕发出无限生机。例如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苏州园林》一课中的"图画美"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假山池沼的配合,巧妙自然,恰到好处;花草树木的映衬,俯仰生姿,错落有致;花墙和廊子,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更增加了立体感和层次感;阶砌旁的书带草,墙上的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又增添了几分画意;门窗上的雕刻,工细而不庸俗,简朴而独具匠心;就连那建筑物上的色彩,也给画面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这一切的一切,无不使人获得美的享受,受到美的熏陶和启迪。语文教师应善于运用审美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教育,使他们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进行学习。

3.创设鲜活的美育情境,启迪学生的情感升华

美育不是理性说教,而是情感熏陶。受教育者在自我的情感体验中可获得精神升华。所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选择美点之后可以设置与审美内容吻合的教学情境,可通过语言渲染,也可以借助插图、影碟等教具,有条件的还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管怎样,关键在于启发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经验进行联想和想象,把自身的感受同作品内容结合起来,从而取得较好的效果。

3.1 指导学生朗读,获得审美感受。课堂是师生共同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阵地。教师在课堂教学各环节中因势利导,艺术性地引领学生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在课堂中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是进行审美教育的第一步。朗读不同的课文,声音的抑扬顿挫、高低强弱、舒缓紧凑等方面就应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的活动,使学生在口读、目看、耳听中品尝其味道,享受其趣,感受和认识美的语言。这里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对课文的范读,这两者都属于运用语言的艺术,都具有强烈的情感激励和感染作用。教师要科学地把握好,使指导和范读能给学生留下美的印象,让学生正确地感受语言文字中蕴涵的美。

3.2 引导学生解词释义,深化对美好事物的理解。教师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力和理解力,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应在教学课文中找出作者在字词中所倾注的情感以及字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蕴涵的丰富意义,然后引导学生欣赏、理解这些字词的深刻含义,由词掘义,由义入情,以情感人,情中见景,景中见美,获得美的享受。

3.3 想象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语文教学中的美育的初级目标是感知和理解,美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美的想象力。因为不管是审美感受的获得,还是审美情感的体悟,都必须借助于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想象才能实现。审美想象是衡量一个人审美能力的主要标志。语文教师应该通过语言文字提供的信息引导学生学会想象。如《沁园春雪》,我引导学生朗读时,让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广阔无垠,白雪纷飞"的北国大地,想象自己正站在雪峰之巅,极目远眺阳光照耀下红装素裹的美丽雪景,从而感受作者"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英雄气概。又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首先我让学生对人物形象和场面进行合理想象,流落他乡已多年,饥寒交迫的日子时时困扰着诗人。今天,又是一个秋风呼啸的日子,诗人拖着如柴的身躯,挣扎着在拐杖的支撑下一步一拐地走向门口,看着那肆虐的秋风把茅屋下的茅草一重一重的卷去,想到今晚下雨,一家人又没栖身之所时,诗人思绪万千随着我的叙述,同学们表情凄然,可以看出他们已完全投入到了作品的情境里了,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审美想象能力,使学生达到一种全新的审美境界。

4.分发挥文本美育的艺术熏陶作用

4.1 从兴趣入手,引导审美。初中生特殊的年龄必然造成其心理上、精神上的多重可塑性。他们普遍存在着各种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艺术史、自然史、科学史上无数大师的成长史几乎都是从兴趣开始的。兴趣就是孩子的好奇心。如何引发学生对艺术的好奇心呢?我在课堂教学时常常会结合教学内容附加一些在网络下载的绘画,附加一些与文本内容相衬的音乐,有时还会向学生展示优秀的书法作品,学生看了绘画、听了音乐、看了书法后,往往希望看到更多的这类作品。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在侧面引导学生向这些艺术形式靠近。

4.2 从作品的形式入手,促进学生的审美感悟。语文教学内容的艺术性更多地体现在形式上。比如诗歌、小说、散文是文学的形式,语言、句式、语法、人物又是这些文学形式的形式。解读好这些艺术形式,就是培养学生鉴赏艺术能力的过程。一首诗的语言什么特点,一位小说人物什么性格,一种艺术行为什么心理结构,一篇散文什么中心,这些都是绕不开的话题,也是学生储备知识、强化艺术鉴赏性的重要途径。

4.3 从作品的思想内涵入手,培养正确美丑认知。任何伟大的艺术首先都是思想的艺术,艺术形式的辉煌其实是艺术家思想的光芒,文学的艺术根本上必然是作家思想的美。如果解读语文文本的艺术性不深入到作家的思想上,那么这种解读是失败的,学生的美育也将失去最关键的一环。但这种思想性的解读要适可而止,要恰到好处,要以学生的思想鉴赏能力与既有知识结构为依据,过于深入会影响学生对艺术思想的"畏难"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美育   课文   品德   语文   形式   能力   语言   思想   优秀   教师   艺术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