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笛子音色好坏的因素

影响笛子音色好坏的因素

中国竹笛,古时称为“横吹”,是我国最古老的传统民族吹管乐器之一,从新石器时代的骨笛算起,一直发展到现在的笛子,已有八九千年的历史了。

笛子有它自身特殊的音乐表现力,不仅能吹奏及其细腻的乐段,还能奏出高亢激昂的乐章,被外国艺术家誉为“魔笛”,成为在众多音乐形式中不可或缺的独奏和伴奏乐器。

下面通过我在多年的竹笛教学实践中的学习心得,就“影响笛子音色好坏的因素”中起关键作用的腔体共鸣等有关方面,谈一谈本人的一些粗浅的认识,请专家、笛友给予指正。

1、共鸣与腔体

竹笛的共鸣,是指气流与吹口边棱摩擦,激发笛管内空气柱振动并冲击笛膜从而引发笛子腔体振动而发出声音,因此笛子的质量、笛膜的厚薄、松紧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到音色的好坏。由于竹笛是由天然竹子制成的,每根竹子的质量都不会一样,有粗、细、嫩、老之分,因而笛子的音色、音准一定会有差异。初学者及家长要请专业教师帮助挑选,一只好的笛子应该具备的标准是:音色、音准、振动、音量俱佳,吹起来是通透的,发音灵敏,低音浑厚,高音好吹。贴膜时,应使笛膜本身的纤维纹与笛子的竹纹方向一致。笛膜的松紧要适中音色才能好听。过紧,音色干;过松,高音不易吹。

能产生共鸣的腔体很多,有可调节的和不可调节的(笛腔)。学生应先从可调节的腔体入手。可以调节的共鸣腔体如:咽腔、口腔、唇腔等 。咽腔共鸣的要求:要求有打哈欠的感觉,并相对低喉位,这时咽喉张开的空间是较大的,因此能产生好的共鸣效果;口腔共鸣的要求:口腔发“呼”或“屋”时音的形状,既打开了口腔,产生共鸣;唇腔共鸣的要求:要求嘴唇发“努”音或“扑”音的形状,此时嘴唇会离开牙齿,形成唇腔体,引起振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先让学生学会使笛音震动充分,不要让学生勉强吹很长的音,这样容易产生憋气现象,如果气不够可以按照乐句、乐汇划分规律随时吸气。震动是声音好坏的基础,震动是因,音色是果,什么样的震动,出什么样的音色。

2、风门、口风、气流角度、流速

间加大,从而可以存储腹部上来的气息,使力度变化控制的更细腻。

笛子放在下唇上,手指要放松,千万不要用力压笛子,否则唇部肌肉会紧张,音色发紧;下唇轻压吹孔的3分之一,吹气时(说“扑”),下唇是向前运动的,教学中发现有的学生吹音时,下唇反向后运动,下唇立了起来,加大了吹孔与上唇的距离,声音发散,音色就不好听。

口风即从(风门)中“呼”出来的气流。笛子演奏者通过嘴唇中间很小的开口,强迫气流(口风)从中穿过,吹入吹孔,使笛子腔柱振动,从而发出声音。这种成束的气流,本身有一定范围的频率,频率的高低,与气流速度成正比。具体说,针对不同的音高应分别采用不同流速的气息(气压不同),使气息振动频率与笛管内的气柱振动频率一致,那么,所发之音的音准就固定,听起来就悦耳。当吹中音时,笛身端平,气流成450角进入吹孔内,流速适中(气息支撑力适中),声音就会好听。吹低音时,下颌下垂一点,这时风门会变粗,口风变缓,激发频率会降低,发音就扎实、震动充分而且音准又好。吹高音时,下颌向前移动一点,这时风门就会变细,气流加急,激发频率会相应的提高,高音就好听。笛身向内转笛音偏低;笛身向外转笛音偏高。

掌握了上述气流角度和气流速度及笛子的调整技术,渐强渐弱的调整将变得简单,且力度增强时音不会变高,力度减轻时音不会变低。总之,要使笛子在音准、强弱及音色几个属性方面完全达到音乐作品的要求。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其中最主要的环节就是要掌握呼吸与可调腔体的配合,演奏家就是依靠着呼气、咽腔、口腔、唇腔、风门、口风、笛子角度等方面的细微变化,来获得乐曲所要求的不同音质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2

标签:论文   声学论文   声学   笛子   音色   笛膜   风门   音准   竹笛   口风   下唇   气流   共鸣   好坏   因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