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西方语言文化教育的差异比较与融合

一、引言

自东方盘古开天辟地,西方耶稣创世纪,中西方的文化的发展由于教育背景的不同,看似是两个独立发展的文化教育体系,但是综合其本质却又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教育体系。

二、中西方文化概述

所谓文化就是指,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得到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更加简单的定义就是金钱、地位以及相关的教育程度等文化成果。当将不同的文化放在统一的一个维度中就会发现不同文化之间是有差别的,具有历史性和具体性。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发展过程中应该保持着扬弃的态度,对优秀文化进行借鉴,对糟粕文化进行取舍。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都与经济社会发展难以割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历史的不断推进,我国的文化也是在发生着质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也在某种层面上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就导致文化层面发生的质变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更有甚者,影响着人民的正常社会生活。这种文化往往是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影响体现。

三、中西方语言文化教育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文化教育差异的存在,最重要的原因是中西方总体文化的不同。通过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来剖析其相互之间的差异,是进行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手段。下面就中西方生活文化、宗教文化、教育文化等方面的不同进行分析。

1.中西方生活方式差异。中国的古代文化,发源于中国古老的黄河和长江流域,其中闭塞的环境使人们安分守己,形成比较保守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在古代封建文化影响下,土地早已经成为人民赖以生存的唯一依靠。然而同一时期的希腊文明,由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其受海洋熏陶出现的商品经济使得西方文明形成了商品贸易为中心的海洋文化,人民开始努力向外探索,寻找新的贸易伙伴和新的市场。

而在衣食住行方面,也不尽相同。从中西方的穿衣风格来看,虽然现代社会中中西方文化差异越来越小,但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尤其是新文化运动之前。旗袍和长袍马褂是男女穿着的主要服饰特征。中国人民由于自身的封建桎梏,导致服饰在设计和装饰方面都存在着保守的因素。在西方,崇尚解放天性的自由理念,在服装设计和装饰方面就更加的注重人类自由理念的发扬,以舒适和自然为穿着特点。

2.中西方历史文化差异。中西方文化的文化虽然都是由于一定的地理条件决定的,但是却有着质的层面差别。这也就导致出现了不同的意识形态。例如西方资本主义条件下出现的自然科学理念;而东方古代存在的封建王权则培养出了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封建人文理念。

3.中西方人的性格差异。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无论是红国人还是西方人都有着自己的性格特点。然而这些特点都是由于他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思维方式决定的。

对于我国来说,由于中华民族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在中华民族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压迫、反抗的阶段。而在艰难的岁月中,中华民族凭着团结、合作的精神取得了胜利。也逐渐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而相比较来讲西方文化比较推崇个人主义的精神,比较注重独立性,重视个人发展不受外界环境的制约,强调自然人性的发展。

综上,对于学习语言文化的学生来讲,了解各个文化背景之下月岩差异必不可少。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体现,不仅在形式上反映出文化的形态,而在结构方面也影响着国家人民的世界观。因此对于语言文化理解也就离不开对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

四、中西方语言文化教育的融合

1.中西方文化教育在思维方式方面融合。在思维方式角度,要更加注重将中国的用心教育和西方文化中的用脑教育相结合,实现中国传统思维模式和西方注重改革创新的思维模式相结合。经过理论联系实践,得到最正确的思维理念。

2.中西方文化教育在主体方面融合。在主体方面,应该将中国的家族本位和西方的个人本位相结合,实现人与人之间和谐,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中西方文化教育在宇宙观方面融合。在宇宙观方面,将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和西方对于征服自然的思想相结合,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五、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文化的思考不仅关乎我们各民族的发展,还关乎我们对现代文明的理解,关系到当代经济社会和政治社会和许多重大问题的解决。目前,我国正处于文化大碰撞、大发展的环境之下,求同存异,互利共赢也已经逐渐成为共同发展的理念。因此在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就更加应该注重各国文化教育的交流,促进世界文化教育朝着更加惠普、优化、文明方向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语言文化   中西方   文化教育   差异   语言   文化差异   中国   封建   注重   理念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