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新派知识分子群体意识的演进

史学界倾向于认为康、梁维新派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的政治代表,是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论著直接肯定公车上书“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队伍形成并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①这是值得讨论的。笔者认为康、梁维新派是科举知识分子激进派,处于从封建科举知识分子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变的状态之中。公车上书之前,中国确已出现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例如容闳。70年代由清政府派出国的留学生,在国外接受现代科技知识和社会政治学说,思想观念与广大接受科举教育的士子也有相当差异,例如严复。但他们都是清政府指定派出的,与科举没有关系,不代表科举知识分子的自发分化。公车上书所开始集结起来的当然是一批知识分子,但不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而是一批从士子中蜕变出来的科举知识分子激进派。他们之所以这时候蜕变出来,有两个基本原因:(一)科举制度的危机;(二)民族矛盾的催化。

清代科举是一项人才选拔制度,又兼具教育制度的功能。到戊戌时期,这个制度业已全面腐败,其深刻危机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二,教育内容与社会需要的矛盾。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是四书五经,主要形式是八股。考生必须严格按八股的形式以四书五经的内容答卷,只能代圣人立言而不许有任何发挥。西方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以工业革命为动力的,中国近代以科技落后屡战屡败。康有为说:“况今者四海棣通,列强互竞,欧美之新政新法新学新器,日出曹奏,欧人乃挟其汽船铁路,以贯通大地,囊括宇合,触之者靡,逆之者碎,采而用之,则与化同,乃能保全。”⑧然而科举教育却不许这样做,“自童生至壮年,困之以八股,禁其用后世书,不读史书、掌故及当今之务。”⑨“问以新世五洲之舆地国土政教俗艺,皆茫然无所睹。”⑩徐勤直接揭露说:“有以外部之要,而言澳门在星加坡之外者;若亲藩极贵,问安南在何处?与广西近否?则固然矣。是以割混同江、精奇里江、乌苏里江六千里之地与俄……而中朝若不知之。”11如此激烈的言论公然宣之报纸、书诸奏章,证明科举已成为中国近代化的严重障碍。

科举危机决定了必然会有一批不满现状的知识分子分化出来,甲午中日战争恰好成为催化剂。内外变乱的历史风雨使清政权封建专制主义的声威久已衰弱,于是危亡的时代把一批普通知识分子推向政治舞台的中心。“会东事起,水陆诸军,溃败不可收拾,警报日夕数至。朝野上下,震掉失图。于是乡曲之儒,谈虎生变,亦稍稍生热力,萌动机矣。”12甚至清政府的中下层官吏,也直接受到战争的影响,形势吃紧之际“各省京官纷纷出京,几于十室九空,流散情形,不堪目睹。”13战后中日和约的内容传出,“举国廷诤,都人惶骇。”14汇集于北京的会试举子尤为激昂,最后终于酿成了公车上书这样空前的政治请愿。它的意义远远超过了请愿本身。民族的灾难呼唤着广大知识分子挣脱科举和封建思想的束缚,把自己的人生道路和民族命运密切联系起来,“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大局之事,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15公车上书代表着“士”这个阶层的骚动与分化。康、梁维新派不仅用自己的行动写下了近代历史悲壮的一页,而且引导广大青少年日益脱离科举知识分子群体,向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   士子   知识分子   激进派   科举   资产阶级   封建   公车   清政府   群体   意识   政治   制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