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港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研究

[摘 要]2014年张家港市实施了“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着力打造一个统一的、综合的、高效的县域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经过一年多的建设,该平台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在全国率先实现县域文化数字化。本文全面论述了张家港市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的整体情况,公共文化数字化的张家港模式势必对全国各县市的数字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借鉴范本。

[关键词]公共文化;数字化;建设方法

今年7月,张家港市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实体数字文化体验馆建设完成并通过专家验收,投入运行。加上先期落成的数字图书馆,张家港市实施一年多的“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初显成效,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县域文化数字化。该工程旨在打造一个统一的、综合的、高效的县域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便捷、快速、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该平台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数据进行系统梳理、整合,建立统一的张家港市数字文化信息资源数据库,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并以此为基础,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实体数字文化体验馆、指尖文化馆及微信、掌上数字博物馆、数字博物馆触摸屏应用软件、地方语言展示软件、文物库房系统软件、三维虚拟漫游等不同子系统,与区镇进行对接,实现线上线下双向互动,有效突破文化信息资源的地域限制。

一、立足大文化理念,科学化集成管理

张家港博物馆现有藏品1万余件(套),多为出土文物。由于受到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往博物馆的文物库房及馆藏文物的日常管理,凭证制作,出入库操作,藏品盘点统计诸多管理工作更多地依赖于库管员等人工操作,费时费力且不安全。如今,数字博物馆项目建成后,只要借助现代物联网技术,就能够实现文物库房管理工作的统一化、自动化,让库房保管员从日常繁忙的文物搬运、保养等体力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的从事文物研究和保护方面的工作。

张家港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之初,就是本着大文化理念,进行集约化管理,将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博物馆软件和硬件设备,统一部署在张家港市图书馆的机房中,共享使用网络宽带及其他基础网络设备。这即便于统一的后台管理,节约了人力物力,又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

二、突破地域限制,数字化资源共享

对于博物馆工作来说,数字化建设最大的优势在于有效地突破了地域限制,做到信息资源的互通与共享。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博物馆受交通、资讯、费用等条件的制约,馆与馆之间的信息交流不够通畅,博物馆内部各部门资源也无法互通有无,各自优势得不到很好互补,无法发挥博物馆的整体优势,一定程度造成博物馆资源的浪费。而数字博物馆体系建成后,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资源信息的数字化共享,为不同博物馆、博物馆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优势互补搭建了桥梁。

与博物馆一样,张家港市图书馆也感受到了数字化建设在资源共享领域带来的便利。通过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互联,张家港市图书馆对上连接国家、省、苏州图书馆,实现对上数字资源的远程访问和本地共享;下与镇(办事处)图书馆、24小时图书馆驿站和村社区图书室进行专线互联,实现公共数字图书馆网络向下延伸,保障城乡居民平等享用数字资源。

在张家港市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上,文化名人、历史古迹、志愿服务活动、艺术精品,以及广播电视节目的在线直播与回看等都一一呈现,平台将所有与张家港文化艺术领域相关的内容进行集中整合,形成了张家港文化的集成展现与资源共享的平台。在张家港市文化馆,数字化建设实现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基础上,更多承载着文艺培训的功能。在实体数字文化体验馆的舞蹈区、摄影区分别设置了录播系统,在该区域举办的辅导课程可以通过录播系统实现门户网站的“在线直播”,文艺爱好者们也能足不出户在电脑前得到相关的艺术培训。

三、创新服务手段,智能化传播展示

张家港市实体数字文化体验馆分为舞蹈教学互动体验区、摄影教学互动体验区、音乐教学互动体验区、书画教学互动体验区、互动拍照体验区、儿童娱乐体验区、视听下载区及公共休闲区等多个功能区,集体验、练习、艺术素质提升等功能于一体,是文化馆服务功能的数字化集中体现,这也是全国县域首家实体数字文化体验馆。馆内视听下载区内有包括经济、医学、教育等视听读物3万种,舞蹈区内包括民族舞、现代舞、广场舞等多个舞种,音乐、摄影区内也分类进行教学指导,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体验和接受培训。实体数字文化体验馆在策划建设之初,就立足于满足群众基本文化艺术需求,创新文化馆服务手段,引领文化建设新风尚,充分体现了寓教于乐、自助服务、自我表现的特点,供不同群体,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实地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高科技文化产品也带动着文化向更高领域提升。与贴近百姓生活的文化馆相比,原本“高大上”的数字博物馆则以其智能化、互动性吸引了更多年轻的群体。数字博物馆的出现,改变了许多年轻人对博物馆的看法。在网上参观博物馆,文物是三维呈现的,与现场参观的没有太大区别,而且枯燥的数据则变成了鲜活的模型,还有三维动画、小故事、小游戏等,娱乐性很强,让观众不再是走马观花地参观,而是能够切身感受并参与到文物从诞生、使用到消亡的整个历史过程。

四、贴近文化民生,便民化贴心服务

数字化,让广大群众将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带在身边,开展有针对性的服务,将海量优秀的数字资源通过多种方式推送到广大读者的面前,将公共文化服务与群众需要进行无缝对接。 数字图书馆为读者在手机上进行图书信息查询、数字资源在线阅览提供了极大方便。张家港市图书馆中心馆及少儿馆都建设了数字体验区,提供二维码电子书刊下载体验,贝贝国学、贝贝英语学习体验,有声电子书阅读体验、动画及漫画欣赏体验等服务。或了解博物馆历史,或欣赏著名珍藏,或参加一次虚拟探险,或参与某个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路途遥远、时空阻隔、难以亲临实体博物馆的人们,足不出户在手机上参观博物馆也成了现实。

张家港市数字文化服务平台上,每一次参观游览、学习培训、查询搜索都已经记录在案,可以随时回看。这是平台用户管理系统的独特创新,正是这一创新,形成了注册用户独一无二的文化成长档案。此外,少儿图书馆家长等候区的USB插口、文化馆内的自助贩卖机和茶水间……许多微小的贴心服务无不体现出张家港市公共文化服务便民努力的良苦用心。

结语

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是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发展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活力与动力的需要,它切实保障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近12亿手机用户以及庞大的新生代群体对文化服务的新期待,为实体馆的移动体验与展示创造了巨大的历史契机,数字化建设,整合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及其他艺术场馆的数字资源,使实体馆的职能得以充分体现,有效打通了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张家港市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突出“全方位、立体化、多形态”特点,线上线下相结合,实现了“全天候、全人群、全品种、全自助、全覆盖”服务。张家港数字文化服务平台整合全市各类资源,建设了一个综合性一站式数字服务平台;图书馆将分级阅读理念与数字技术相结合,促进服务特色化、精细化;博物馆虚拟漫游让老百姓足不出户即可感受文化魅力;实体数字文化体验馆布局合理,脉络清晰,有效激发了群众的文化参与热情;文化馆微信预约功能提升了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率。“张家港市文化数字化服务工程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向纵深发展,让客体变主体,接受变创造,个人变团体,单一变多元,随机变有序,让广大群众真正享受文化发展成果。

参考文献:

[2]戴珩.江苏十大文化馆研究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战略   张家港   张家港市   文化   文化馆   实体   文物   博物馆   图书馆   数字   资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