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日文化元素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中的应用

中国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本文以中国传统端午节日为例,结合天中佳景中餐宴会设计作品,浅淡节日文化元素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节日文化构成元素

传统节日的文化元素大概分这几点:节期、礼仪、禁忌、节日色彩、习俗活动、节日传说、饮食文化,而这些都可以成为设计创作的元素。例如就传统节日中的饮食文化而言,它的内容是多元化的,涉及到多方面的设计,以食表意、以物传情是中国一种特有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日文化元素主要包括:1、节日传说;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女娲说等。2、节日习俗;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等。3、节日饮食;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

二、端午节日元素在宴会设计中的应用

天中佳景是通过端午节日文化元素来展现中华民族,如何感念祖先的伟大、如何感念神灵的庇佑、如何感念生活的美好,来唤起人们对国家、对生活、对自己的珍视和爱,回归本我的至纯、至真、至善。一席端午家宴,道出的是端午节饮食的丰富多彩;体现的是人们对爱国诗人屈原的缅怀;表达的是现代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诠释的是端午节日文化的深刻内涵。

(一)节日文化在宴会主题构思中的应用

宴会主题的本质是文化,不单是饮食文化的高度凝结,还要将中国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元素融入到饮食主题文化中,有效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结合起来。

天中佳景主题构思源于元代画作天中佳景。有元朝人画作题云天中佳景,天中即端午节的别称。画中花瓶插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枝梢并系有精致香囊。盘中则摆设粽子、荔枝、石榴等。因為,在中国古代农历五月以后,天气渐渐炎热,因此蚊虫苍蝇孳生,传染病很容易发生,对人类健康、尤其是儿童健康造成严重威胁。所以古人称五月为恶月或百毒月。而到了端午节时阳光最为炽热,百毒齐出,古人就用天中五瑞--五种植物:菖蒲、艾草、石榴花、蒜头和山丹来去除各种毒害,可以说端午节是中国古代的卫生节。此外,画作上方,怒目仗剑的钟馗和四道诡异的灵符并列一起,悬于蜀葵、石榴、菖蒲等五月花卉之上,表明这位可敬的神明正保佑着人们的平安。

(二)节日饮食在宴会菜品设计中的应用

菜点设计是菜单设计的核心,要充分结合宴会主题、宴会档次、宴会接待对象、宾客或当地的饮食习惯等各方面因素进行考虑。

天中佳景菜品以时令节气应景的菜肴为主,菜式营养丰富,搭配合理,其中点心以棕子为主,是中国千百年来盛行不衰的端午饮食习俗。酒水为雄黄酒,即烘托节日气氛又能杀百毒、辟百邪。精致的菜品和吉祥的菜名,烘托了热烈的节日气氛,如龙舟竞渡黄、 鳝嬉汨罗、龙头献宝、五福喜临门等菜品。实物菜单采用竹简刻字设计,古色古香,寓示端午节的历史传承与文化底蕴,与整体风格相协调。

(三)节日习俗在餐桌器具设计中的应用

主题宴会设计是针对宴会主题,运用心理学和美学知识,采用现代技术和手段将文化核心表现元素完美和谐地组建在一起。天中佳景将蕴涵独特民族精神和丰富文化内涵的节日习俗运用到餐桌器具设计中,通过设计元素构建与组合来表达宴会主题。

台面中心装饰物设计以还原天中佳景所描绘的节日氛围为主,造景元素包括戏婴图花瓶,果盘,香炉,五彩丝线香囊,钟馗像和两块辟邪祛毒符牌。这些元素体现了端午节气的习俗和传承。戏婴图花瓶让台面生动活泼,因为在端午传统中要给孩子身上挂荷包,以雄黄在小儿额头画王祛毒镇邪,因此端午节也被称为孩子节、娃娃节,让孩子感受到节日的欢乐气氛,是传承文化的一个重要环节。

台面布草的色彩搭配以米色、咖啡色为主,凸现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这一特点,二者的搭配,展示传统和现代的融合。餐具的选择上,采用了印有花鸟图案的餐具,既展现了进入五月后大自然万物生机勃发的态势,又能与台面风格协调一致。

三、结论

人们对待传统节日,也往往采取快速消费的敷衍态度,显然不利于传承其文化涵义。天中佳景端午家宴作品设计,不但实现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的文化功能和价值,还激发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节日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   端午   宴会   元素   节日   菖蒲   主题   文化   传统节日   端午节   中餐   习俗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