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产业现状及加速发展的思考

一、面向市场,依托主业兴产业

文化产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把文化资源作为经营资本,通过向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文化服务来获取效益。这就决定了文化产业既具有一般产业的经济功能(以市场为导向,以营利为目的,以竞争为手段,优胜劣汰),又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通过提供文化产品满足群众多方面的精神需求)。两个效益的同步实现,必然要求文化部门既要充分发挥文化资源、实现社会功能经验丰富的优势,又要克服经营理念、市场意识和管理经验的不足,着力依托主业来发展城区文化产业。

依托主业就是把可以用市场动作的文化产业单列出来经营和发展。一些文化理论工作者把文化划分为公益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文化、准公益性(艺术团体、报社等)文化和经营性(演出业、音像业等)文化。这种分类比较科学,但相互之间又不是孤立的,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相辅相成,没有文化事业的繁荣,文化产业无优势可言;而文化产业不发达,文化事业的繁荣就缺乏有力支持,失去活力。我们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文化领域引入市场机制、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提高文化产品质量、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增强文化发展后晋和活力的大事来抓。重点在五大文化产业上取得突破,以影剧院为龙头形成以演出为主的文化娱乐业;以群众文化为龙头抓好文学、艺术培训业;以博物馆为龙头形成艺术品装裱、修复和经营业;以电影发行放映中心为龙头形成影像发行放映和音像制品经营业;以演艺中心为龙头形成演出中介、经纪业。只有这样,城区文化产业才能真正依托主业,发挥优势,占领市场,提高效益。大连的国际服装节、洛阳的牡丹节、潍坊的风筝节、长沙的金鹰节都名扬四海,这些文化节能年年举办并获得成功,是这些城市根据自身优势面向市场、依托主业发展文化产业取得的成果。

二、应用先进的生产力要素发展文化产业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先进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和高智能人才等生产要素越来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高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把传统的资源用新的形式组合起来,调整产品的结构,开发新产品、新品牌。这样不仅扩大了文化生产力,开发了新的文化市场空间,同时使文化产品多样化、高档化,为各种文化业态的变革创造成了新的机遇。人类的文化消费随着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就是最好的例证。从最原始的面对面唱歌到唱片的产生,从照相机的发明到摄影技术发展使电影成为主流娱乐模式,从无线电的发现到电视技术成熟造就数以亿计的电视迷,这都是运用科技手段取得的成果。当前世界高新技术飞速发展,数字技术、网络甚至空间技术的运用使得娱乐方式产生了深刻变化。从收音机、电影、电视、电脑等不同的终端所体现的绝不仅仅是文化娱乐工具的进步,更重要的是体现了文化业态的飞跃。

其次,现代传媒传播手段可以提高文化的传播速度,使文化产品最大程度地推广出去。好来坞之所以强大,强势推广是制胜的法宝。因此借助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数字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低成本、高效率的营销模式,拓宽流通渠道是促进文化产品的流通、提高资金使用效果和经营质量的关键。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加速发展和互联网络的广泛运用,文化信息传播的范围、速度和形态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再次,高智能的人才可以激活文化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文化是智能资源含量的产业,文化产品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文化工作者的智能资源。智能资源是文艺生产各要素的核心,是文化产业中最具开发性的资源。因此,可以说高智能的文化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力量。

三、建立完善机制体制,支撑文化产业发展

目前,经营性文化单位普遍存在着事业壳、企业体的体制特征,企事相混的管理体制造成法人治理机构的虚化,导致经营者的依赖心理,发展动力不足,经营主体难以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和法人主体;产权单一,使文化经营单位缺乏明确的责任约束和风险约束,国有资产运行的风险主要由政府承担,造成内部机制不活,各种负担沉重,消耗大,成本高,效益低下。而准公益性文化单位由于原有体制的影响,产业经营范围小,不能形成气候。要消除这种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就必须改革传统的文化管理模式,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变微观管理为宏观管理,真正让文化单位成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市场经济主体。具体针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单位,应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对经营性文化部门应该让其完全走产业化经营之路,自负盈亏,按市场规则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对准公益性文化部门,政府应加强引导,引导其扩大产业经营的范围,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充分运用行业资源,着力发展主业经营,积极拓展非主业经营,让这些在城区中有一定规模的行业能不断壮大产业;公益性文化部门是地方群众文化的主体,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政府要充当组织生产和加强管理的主角。与些同时,文化企事业单位应大胆地进行体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责、权、利统一的管理模式。对内加快人事制度的改革,要按照《事业单位改革意见》及其实施细则执行,打破身份,按岗管理,全面实行人员聘用制;改革分配制度,体现多劳多酬,优劳优酬。通过体制创新,可以充分激励内部活力而极大的提高文化产业效率。

四、调整结构、合理布局,实现文化资源重组

目前,许多文化生产尚处于资源匮乏、人才分散、生产规模狭小、产品单一的低水平运作状态。过去形成的文化各行业严格的界限和文化管理部门过细水的分工把文化资源以及本来相互联系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过程分割开来,给文化单位的经营造成了诸多困难。这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我们进行结构调整。要加大内部整合力度,对部分文化事业单位进行重组,优化资源配置,实现优势互补,提高文化资源的使用效率。具体的方法是对一些生产能力低、效绩差的文化经营单位大刀阔斧地进行关停并转,重点扶持那些市场适应力强、两个效益佳的大中型文化产业单位,实现国有文化资源布局战略性调整。积极推进经营性文化生产服务单位的产业化进程。在更大程度上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按照产业化和市场化的要求,采取政府推动、企业动作、规范管理的方式,以市场机制为手段,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采取兼并、重组联合等形式与社会资金融合,更大范围内组织和资源配置,培育和组建跨行业的综合性产业集团,实现跨媒体、跨地区、跨行业的经营。吸引各种要素聚集,开展多元化经营,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链,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优势竞争项目。当前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创新文化资本运行机制,大胆探索发展文化产业的投、融资渠道,通过走资产重组、资本聚集扩张之路,内引外联,大力引入民间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多渠道地筹措资金发展产业。

由此看来,城市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是一条希望之路,光明之路。未来社会是竞争社会,城市文化产业发展将要大规模地与新型产业融合,自选项目更多萌生,数字化文化产业将成为新潮。只有创新文化产业运行机制,优化文化资源,依托自身优势内引外联,才能在未来的文化产业发展中抢占先机,捷足先登,以求更快更好的全面发展和繁荣,以文化产业带动现代化城市的科学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城市、和谐文化而不断闯出新路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战略   文化产业   主业   性文化   优势   单位   产业   城市   文化   资源   市场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