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传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产业化道路

中国传统文化只有在与科技融合的过程中走产业化道路,才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根本途径。传统文化产品要想获得市场生命力,必须形成文化产品生产的产业链。

传统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化

在当今时代,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而且是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甚至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与精神灵魂,曾对中华民族的发展和延续提供了丰厚营养。今天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如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并发挥更大的历史作用,是摆在全国人们面前的迫切任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将成为市场经济主体的第一选择,中国传统文化必须与人们的市场利益结合在一起,才会取得自身的市场存在的价值。在市场经济中,传统文化要想在市场获得新的生机,只有现代科技融合才能获得新生、转化、光大。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文化必须吸收和融合当代先进科技成果,跟上时代的步伐,把握时代的脉搏,才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并得到发扬光大,更好地为时代服务。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也在于借助于科技创新实现其自身创新。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传统文化的生存与发展也必然受到市场的洗礼和荡涤。没有经济价值的存在就没有市场,这是市场的发展规律。只有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文化包括传统文化才能得以生存。我国的传统文化大都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它们大多以个体生产方式和手工技术手段而生存,有着许多先天不足的缺陷。在自然经济条件下,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下,人们也普遍不重视科技进步。而在商品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成为基本的经济规律。商品生产者要想生存,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改进技术,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当传统文化生产采用机械化生产方式成批生产时,手工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方式就受到严重的挑战,传统文化的生存也必然会受到威胁。只有走产业化道路,传统文化才能在市场经济中生存下来并得到发展。传统文化要改变散兵游勇式和单打独斗式的个体生产方式,加强艺术与市场的结合,加强艺术家与科技人员和企业家的结合,集中人才进行开发,以艺术优势取胜,实现艺术价值和经济价值的结合,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才能把传统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当文化也成为一种产业时,价值规律也同样会发生作用,重视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也将成为文化产业经济的内在需求,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就成为人们一种自觉的行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政府、市场和社会都有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会使政府的职能转变到文化建设的协调和组织上来,社会地方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市场的激励作用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与进一步完善为传统文化与科技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也为实现传统文化与科技的历史性交汇提供了新的动力之源。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要实现政府与市场的双轮驱动。以前人们更多地关注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而对文化的产业属性认识不足。文化的社会效益受到重视,但文化的经济效益开发不够。在继续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引导作用的同时,也以让市场充分地参与进来,真正成为文化发展的起主导作用的重要力量。只有通过市场,走文化的产业化道路,才能实现传统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

传统文化产品要想获得市场生命力,必须形成文化产品生产的产业链。有专门负责构思、设计和生产的生产商,有专业的市场组织和营销人员,并形成有一定市场规模的消费人群。

首先,传统文化市场的开拓与挖掘是关键。增大传统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首先增加社会的文化消费总量和提高文化消费水平。开发市场的传统文化消费,首先要开发具有一定特色的文化消费,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文化产品和服务,从而培育出新的文化消费增长点。

其次,作为政府,要在健全文化市场方面下功夫,让传统文化产品和要素在全国统一的市场范围内合理流动。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对外文化交流,完善支持和鼓励传统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的政策措施,让民族的传统文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中找到自身的价值。努力发现和培养一批扎根基层的传统文化能人和传统文化的传承人,在促进他们健康成长的同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了各自有特色的文化品牌,让蕴藏于他们身上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第三,传统文化产品的创新是其产业化的源头。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对传统文化产品不仅仅满足于浅层次的观赏,而更多地看重是作品的艺术品格和收藏价值;不仅仅是少数人的奢侈品,而要成为更多人的必需品,这才是传统文化产品的市场生命力所在。传统文化产业要想做大做强,一方面必须以艺术和文化含量为目标,求创新、讲质量,上品位、提高传统文化产品的内在价值,创造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文化产品,另一方面,在适应时代需求、在市场中做文章,扩规模,形成产业链。只有创造出具有鲜明中华民族文化标志的文化产品形态和形成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特色的文化生产形态,中国传统文化产品才能在市场中得以生存并得到传承和发展。

以我国剪纸艺术为例,我国剪纸历史悠久,像一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名片,被誉为世界一绝。中国的剪纸遍布全国各地。在人们的传统文化生活中,春节购年货,窗花是必选,但市场规模不大,生存空间狭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剪纸艺术仅仅作为窗花已难以维持剪纸艺术的生存。剪纸不仅是装饰人们生活的高雅艺术,更要成为让更多的人接受的商品,扩大生产规模,才能在市场经济中获得新的生机。如承德县高寺台镇乔杖子村,剪纸从单一的年货“窗花”变成了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远销海内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该村的支柱性产业。剪纸这个传统民间艺术在市场经济中既得到了传承,又有了强大的市场发展动力。传统文化产业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大舞台上与科技充分的融合,才能不断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   传统   剪纸   市场经济   道路   作用   价值   艺术   文化   市场   产品   科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