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南方谈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贡献

"

论文关键词:南方谈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贡献

论文摘要:邓小平南方谈话是一篇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件。它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大力弘扬了马克思主义创新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品格,破除了对改革开放“左”和“右”的干扰,精辟地回答了长期以来困扰我们的一些重大的理论问题,拨正了改革开放的正确航程,对社会主义发展模式和前途命运具有深远的影响,对创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对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关系理论的发展作出的贡献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主张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就是看到当时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严重地束缚了机器大工业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因此,这条规律在相当程度上代表着科学社会主义最核心的内容。苏联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后,列宁和斯大林并没有对两者间的关系做更深刻的阐释。而邓小平在建国后,尤其是对改革开放进行了十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深刻的总结后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并不是随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就会自然得到高速和持续的发展,生产关系尽管在本质上是适应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但不能忽视在某些方面还存在着阻碍因素。因此,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 [1]邓小平强调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但不应该离开生产力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把许多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并不具备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原则”加以固守,把许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东西,当作“资本主义复辟”加以反对。

如何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下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合理的部分,促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快速发展,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给出了明确的答案。邓小平强调“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使中国人民的生产力获得解放,这是革命,所以革命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改革,所以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2]把改革作为社会主义发展的直接动力,把改革放到与革命同等重要的地位,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统一起来,这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是第一次,这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学说的新发展,又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理论体系。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发展的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涵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多个方面。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深刻阐述即是其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不仅使我们明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与联系,而且也避免了过去把两种制度互相对立,单纯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来概括和认识社会主义的片面性,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对科学社会主义的认识。它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基础,指导改革沿着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方向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邓小平南方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诠释了邓小平的这一论断,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和根本目的三个方面的内容,是对于社会主义本质精辟的论述,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社会根本任务与最终目标的统一。

(一)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为出发点,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 "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衡量社会进步与否的终极标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之后,尽可能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4]列宁也特别强调,“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其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高度的劳动生产率是保证社会主义制度胜利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5]他明确地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特征之一。邓小平依据唯物史观,在总结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针对中国现阶段生产力低下这个实际,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摆到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创造性地、明确地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概括为社会主义的本质,以其独具的、有别于以往的形式和内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出了新的贡献。

(二)以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为重点,阐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是区别于其他一切社会最根本的标志。消灭剥削是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马克思、恩格斯把共产党人的理论概括成一句话:“消灭私有制”。要消灭剥削,就要消灭私有制,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在改革中,我们始终坚持两条根本原则,一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为主体,二是共同富裕。他还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就不会产生过大的差距,就可以消除两极分化。邓小平多次强调不搞两极分化,如果搞两极分化,情况就不同了,民族矛盾、区域间矛盾、阶级矛盾都会发展,相应地,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会发展。由此可见,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维护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前提,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必然趋势。

(三)以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为落脚点,分析社会主义的本质。

邓小平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传统社会主义观的片面理解,把公有制和按劳分配这些手段和形式作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这种理解有其片面性和不够准确的地方,因为它忽略了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这种传统观念,往往导致人们脱离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去追求单一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甚至把公有制理解为越公越好,把按劳分配理解为平均主义,吃“大锅饭”。邓小平说:“没有贫穷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的共同富裕。” [6]邓小平说:“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7]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详细阐述到:“共同富裕的构想是这样提出的:一部分地区有条件先发展起来,一部分地区发展慢点,先发展的地区带动后发展的地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如果富的愈来愈富,穷的愈来愈穷,两极分化就会产生,而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而且能够避免两极分化。解决的办法之一,就是先富起来的地区多交点利税,支持贫穷地区的发展。” [8]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源于改革开放的实践和长期的社会主义的实践经验。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全面准确地把握社会主义的本质,这样才不会像盲人骑马一样东碰西撞,才能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向前,也只有坚持这样的实践,才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   按劳分配   目的   公有制   生产关系   两极分化   马克思主义   生产力   社会主义制度   本质   贡献   解放生产力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