谂邓小平忧党意识及其现实意义

"

忧患意识是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深刻关切而升华的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是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内容。自古以来,中华民族的优秀志士仁人大都具有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作为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邓小平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忧患意识,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忧国、忧民、忧党的忧患意识。忧党意识是邓小平忧患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着邓小平对党的前途命运的深刻忧虑和对党的由衷的热爱。

一、 邓小平忧党意识形成的基础

邓小平忧党意识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具有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基础。它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党的现状及党面临的 “和平演变”威胁,并受到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毛泽东忧党意识的熏陶。

1、中国古代传统忧患意识的影响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民族,在历史上创造了灿烂的文化,为人类文明做出了重要贡献。忧患意识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对故国土地和文化执着的眷恋,以及对民族命运和前途深沉的关切之情,干百年来一脉相承”。 从孔子 “安不忘危,存不忘亡”、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到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再到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都鲜明地体现了这种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种传统的忧患意识深深地影响着邓小平,积淀在他对祖国、对人民、对党的强烈热爱中,成为他忧患意识的认识基础和心理基点。

2、毛泽东忧党意识的熏陶

作为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成员,邓小平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耳濡目染了毛泽东的忧党意识。毛泽东早年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他对党具有浓厚的感情。在 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他要求全党要戒骄戒躁、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进攻。毛泽东对处在重大历史使命转变关头的党保持了冷静的思考和他对地位转变后党的忧患。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特别是当时苏联出现的修正主义,使毛泽东产生了一种担心党变质的深刻忧虑,当然,将这种过度的忧虑付诸实践导致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十年 “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对党、国家和社会造成了巨大损失。但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毛泽东的这种居安思危的忧党意识仍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邓小平。

3、当时党内出现的一些阿题及西方田家的。和平演变 阴谋使邓小平对党的前途充满忧虑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党的执政环境的改变,使一些党员干部的思想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以权谋私、贪污腐化、脱离群众等现象。再加上西方国家对我们推行和平演变战略,把和平演变的希望寄托在我们党的第三代和第四代领导集体身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一批大党老党纷纷失去执政地位,我国也发生了反革命暴乱对党的执政地位造成了严重威胁。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更增加了邓小平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

二、邓小平忧党意识的主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没有党的执政地位的保持和巩固,没有党的执政能力的不断提高,革命和建设事业都是难以取得成功的。正是在深谙党的领导权的重要性,并明察党在执政兴国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的基础上,邓小平对党产生了深深的忧虑,其忧党意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忧党的思想僵化。粉碎 “四人帮”以后,当时的国家领导人奉行 “两个凡是”的思想路线,党内教条主义盛行,思想僵化的情况很严重。这种思想僵化的情况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顺利进行。为此,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2、忧党的领导不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保证,只有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才能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正确地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和军事等各方面的建设。邓小平指出“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 ?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 此外,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有一个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没有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邓小平非常重视稳定,强调稳定压倒一切,而要保持稳定的环境,也同样离不开党的领导。他指出:“共产党的领导,这个丢不得一丢就是动乱局面,或者是不稳定状态。一旦不稳定甚至动乱,什么建设也搞不成。” "

3、忧党内的腐败现象。腐败是侵入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与共产党的宗旨和原则格格不入。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员干部中存在的贪污受贿等腐败现象,不是偶然的,有其产生的必然性和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腐败现象是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因此,“要整好我们的党,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不惩治腐败,特别是党内的高层的腐败现象,确实有失败的危险。 腐败现象的蔓延,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大大降低,甚至导致党的事业遭到失败。腐败现象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客观的根据和条件,只要这些根据和条件不消失,腐败现象就会继续存在。因此,腐败的存在不是一个短期的现象,而是长期存在的。这就要求我们 “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对于干部和共产党员来说,廉政建设要作为大事来抓 。”

只有消除腐败,才能重新树立我们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才能使我们党的事业更加生机勃勃。

4、忧党内外民主不健全。民主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民主与社会主义不可分,离开了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同样,我们的党是马列主义政党,民主也是其中的应有之义。掌握政权的共产党必须时刻注意发挥党内外民主,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如果搞得不好,特别是民主集中制执行得不好,党是可以变质的国家也是可以变质的,社会主义也是可以变质的。干部可以变质,个人也可以变质。” 民主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党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注意发挥民主,多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地位的实现,有利于方针政策的制订和贯彻执行。“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 因此,为了保证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必须接受来 自各方面的监督,包括党内监督、党外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等。只有有效的监督,才能确保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正常进行,才能密切党群关系。否则,党就成了脱离群众的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5、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力。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必须始终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1989年春夏之交发生的动乱给全党发出了危险的信号。邓小平忧心忡忡地说:“十年来我们的最大失误是在教育方面,对青年的政治思想教育抓得不够,教育发展不够。” 在这里,邓小平所说的教育主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邓小平这句话总结了我们党在从改革开放到八九动乱十年来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的教训,即忽视了对干部和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为此,邓小平指出:“各级党组织应该把大量日常行政工作、业务工作,尽可能交给政府、业务部门承担,党的领导机关除了掌握方针政策和决定重要干部的使用以外,要腾出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来做思想政治工作做人的工作,做群众工作……必须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重要地位上,否则党的领导既不可能改善,也不可能加强。 由此可见,思想政治工作是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的重要一环。当时,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泛滥邓小平指出:“如果我们不及时注意和采取坚定的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滥,就会影响更多的人走上邪路,后果就可能非常严重。 …同时,只有做好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才能遏止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泛滥从而有效地击败西方敌对势力 “和平演变”的阴谋。

6、忧党的接班人问题。在构成党的各种要素中,人是最根本的,是关键。党的一切工作都是通过人来做的,工作做得好坏,和什么人去做关系很大。因此要做好党的工作,领导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须要有一支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精干的党员干部队伍。这就要求我们党在选人用人问题上做好工作。选人用人的问题,也就是党的组织路线问题。“政治路线确立了,要由人来具体地贯彻执行。由什么样的人来执行,是由赞成党的政治路线的人,还是由不赞成的人,或者是由持中间态度的人来执行,结果不一样。这就提出了一个要什么人来接班的问题。 邓小平进而认为,“第一位的事情是要认真选好接班人。” “选拔接班人这件事不能拖。否则,搞四个现代化就会变成一句空话。选不好接班人,党的政治路线就没有合适的人去贯彻执行,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合适的人去领导、去组织,党的事业也就不可能取得胜利。

三、邓小平忧党意识的现实意义

邓小平忧党意识对我们今天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永葆党的先进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胜利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有利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邓小平忧党的领导不能坚持、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力,其实质是忧党的执政能力不够强。所谓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如何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维持和巩固领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面对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邓小平深为忧虑的一个根本性问题。为解决这一课题、回答这一问题,2004年 9月1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应该具备的五项能力: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只有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才能有效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带领人民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新胜利。目前,中国共产党正努力从建立健全和完善党的领导决策机制、党员教育管理机制、预警与应急机制和社会稳定协调机制入手,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

2、有利于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邓小平忧党内腐败现象、忧党的接班人问题,其实质是忧党的先进性能不能保持。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的灵魂,贯穿在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之中。党的先进性建设是关系马克思主义政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性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政党的先进性首先体现在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上,因此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并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以马克思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以后,邓小平在向第三代领导集体交接班时说:“常委会的同志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这个党该抓了,不抓不行了。” 此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牢记邓小平的政治嘱托,着重抓党的建设,并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消除党内腐败现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要条件。 腐败是侵入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是党的先进性的最大威胁。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必须花大力气治理腐败。

3、有利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邓小平忧党的思想僵化,其关键是忧党能否解放思想的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其中,解放思想是前提和基础。只有解放思想,才能跳出条条框框的限制和约束,开拓新境界,取得新成就。其反面就是思想僵化,就是邓小平所忧患的方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秉承解放思想的观念,大胆实行改革开放,努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增长、社会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因此,解放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条件。2000年 l0月,党的十七大把 “继续解放思想”作为 “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手段,成为大会的主题内容之一,进一步彰显了解放思想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极端重要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解放思想是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重要法宝。

4、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邓小平忧党内外民主不健全,其实质是忧党内和谐与社会和谐的问题。政党是民主的产物,民主是政党的生命。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加强党内民主建设。民主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中国的执政党。因此,中国共产党要加强人 民民主即党外民主建设。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不仅要注重党内民主建设,而且要注重人民民主建设。这也是邓小平高度重视党内外民主建设,对当时党 内外民主不健全的情况表示忧虑的原因所在。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就党 内民主而言,它对人民民主具有带动和示范作用,党 内民主对党内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而党内和谐能促进社会和谐,因此,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就人民民主即党外民主而言,它对于实现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谐具有重要作用,而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人民民主即党外民主建设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

注 释: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   意识   党内   政党   先进性   忧虑   民主   事业   政治   领导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