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二级学科,在高等院校中文专业的本科是必修基础课程,在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本科也属必修课程。由于二者的教学对象不同,无论在教学要求、教学条件还是在培养目标上,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这就要求从事这门学科教学的教师明确自己的教学对象,针对不同对象的具体要求、条件和目标,设定这门学科的教学要求和方法。

对于中文专业的本科学生来说,一方面要大量地阅读作品,另一方面还要掌握现代文学三十年的发展历程,包括重要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掌握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个追求、奋斗和反思的大致历程,虽然不需要很深入地思考这些问题,但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和感悟。而在精神层面上的学习、感受、探讨,对现代知识分子人文传统的继往开来,薪火传承,则可以作为中文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在专业学习的同时深入思考的问题。

相对于中文专业的本科生而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要求和目标均有所降低,再加上教学课时也相对较少(只有80个学时),不可能像中文专业的教学一样,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流派及作家作品面面俱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所侧重,做出取舍。下面以笔者近几年的教学经历为例,谈谈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方法及其经验教训。

我曾给中文专业的学生讲授过几年的中国现代文学,初次给国际汉语教育专业的学生讲授这门课时,虽然对两种专业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也有所意识,但考虑到汉语国际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向外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我们积淀了千年的传统文化发展到20世纪初期时迎来了一次剧变,中国文化由此开始走向现代之路,中国现代文学形象地记录了20世纪中国文化发生裂变的大致历程,因此,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应该了解中国文学从古典演变到现代的过程,同时通过阅读优秀的现代文学作品,来认识中华民族所拥有的美好情操和传统文化积淀,无论对提高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现代文学素养,还是向外传播中国现代文化,都大有裨益。基于这种考虑,我基本沿袭了给中文专业的授课方法,文学史的梳理、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作家作品的解读等全面兼顾。但受课时所制,复杂的文学史过程只能作粗略化地处理;对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也是做大概的介绍;在作家作品上,除了鲁郭茅巴老曹等几位文学大师,包括萧红、钱钟书、张爱玲等这样的大作家也只能浅尝辄止。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无论对文学史,还是对文学思潮和流派以及作家作品都有所了解,却又都一知半解,他们收获的是一门混沌的现代文学课。文学史的过程本来包含了复杂的思想过程和历史过程,用简单粗略的方式处理,不仅无法让学生了解文学史的真相,还可能使学生对某些复杂文学现象的认识流于片面和武断。文学思潮和流派的形成和发展的也不像一般现代文学史教材描述得那样简单明晰,并且,隶属同一流派的作家在创作上也会有较大的差异,对思潮和流派的梳理需要相当的时间保证。文学大师的经典作品有助于学生感悟与领会现代汉语的语言魅力,但仅仅几个文学大师还不足以撑起一部复杂的文学史。现代文学的天空之所以星光灿烂,不仅有鲁郭茅巴老曹,还有胡适、周作人、废名、叶圣陶、冰心、丁玲、沈从文、赵树理、闻一多、徐志摩、戴望舒、艾青、穆旦等等。他们一起构成了现代文学的清朗与辽阔、博大与深邃。但在有限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学习,既没有必要,也不太现实。然而,走马观花似的一带而过,实际效果与不讲差别不是特别明显。实践证明,用给中文系上课的方法给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讲授现代文学是行不通的。

既然现代文学教学不能做到文学史、文学思潮和流派、作家作品面面俱到,就必须做出取舍,在点(作家作品)和面(文学史)中确定一个中心。在第二次授课时,我尝试以文学史为主,采用由面及点,点面结合的方法。其优点是,有利于让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现代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从而形成一种宏观的文学史观,在评价作家作品时,始终有一个文学史坐标的参照。但随着教学的进行,其弊端也逐渐暴露出来。由于在文学史上用力过多,大大压缩了对作家作品的阅读讲解,学生难以充分地感受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从审美层面上领悟现代文学的存在价值。更大的问题是,对文学史的梳理需要相当的时间容量和知识积累,这种授课方式更适合对现代文学做进一步的研究,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科而言,显然超出了目标范围。

有了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在第三次讲授现代文学时,我将重心放在作家作品的阅读讲解上,由点及面,点面结合,这样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充分感受现代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问题是,文学史的复杂面貌被简化之后,仅仅了解一些初步的文学史知识,可能会将学生引入一种误区,譬如,对一种主流文化运动做出评价的时候,常常会过滤掉一些不同的声音,像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学衡派和甲寅派等,也是新文化运动的一部分,没有这些声音的参与,学生了解五四新文化运动将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片面的。另一个问题是,选择哪些作家和作品比较合适?尤其是一些文学价值不高、但文学史价值较大的作品该不该进入学习的视野?在讲授冰心的作品时,学生曾质疑她的问题小说幼稚清浅,像中学生习作,不应该进入文学史。不能说学生的质疑没有道理,只是缺少了文学史的参照之后,学生看到的更多的是作品的文学审美价值,而忽视了它的文学史意义。实际上,这样的作品并不在少数,像胡适《尝试集》中的大部分诗歌,早期现代白话诗,甚至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用现代眼光看来,其文学审美价值都不是太大,但它们对文学史的贡献却是不可磨灭的。另外,以作家作品为主的教学方式还会留下一个后遗症,即如果学生缺少对现代文学史的全面了解,在后期学习当代文学时会遇到很多的问题。譬如,左翼文学和毛泽东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代文学的发展走向,如果学生在现代文学中没有厘清这些问题,将会影响当代文学的教学与学习。

虽然每种教学方法都有它的优势和弊端,但从实践效果来看,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中国现代文学教学以对作家作品的阅读讲解为主更为合适。突出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讲解,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现代汉语文学创作的魅力所在,从审美欣赏的层面上领悟现当代文学的存在价值;熟读作品,理解作家,能够如数家珍地举出上百篇现当代作家的作品,初步了解一些文学史知识,应该说就已经达到教学的要求。不过,文学史的教学也不可偏废,重要的文学现象和文学思潮还需要做比较细致的梳理。至于教学内容和课时的矛盾,不妨通过开设中国现代作品选讲等专业选修课来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2

标签:论文   文学论文   现当代文学   现代文学   汉语   教学方法   思潮   流派   文学史   中国   作家   作品   学生   专业   文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