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性的自我觉醒

关于人性的自我觉醒的毕业论文怎么写,小编为你提供一篇范文参考,希望您喜欢!

论文摘要: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复活》与德国作家施林克的《朗读者》具有相似的故事结构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的人性都是由本真走向堕落,后来心灵受到洗涤,重新定位并得:聂赫留朵夫决定进行心灵救赎,勇敢的承担起了责任;米夏虽然决定救赎,但仍因上的懦弱而未能实现。

论文关键词:《复活》;《朗读者》;人性

《复活》是托尔斯泰世界观转变以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是他思想、宗教和美学探索的总结。作品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心灵净化、救赎的故事。聂赫留朵夫公爵是莫斯科地方法院员。一次他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时,认出罪犯玛丝洛娃原来是他青年时代热恋女卡秋莎。于是年轻时的一幕幕浮现在他面前,他的内心受到了极大的触动,并认为目前的处境完全是由他当时的不负责任而造成。于是他决定进行心灵的自我救赎,在法院的判决下,尽一切力量去为玛丝洛娃洗冤。从各方面关心帮助玛丝洛娃,直至最拯救出玛丝洛娃而毅然决定追随她去流放。

一、男主人公的对比

《朗读者》中的男主人公米夏,他的性格转变过程则刚好相反,是从热情、大方、勇敢承担懦弱、胆怯、退缩、逃避。也正是他的懦弱和逃避导致了汉娜最终在迎来新生活之际了自杀。

当与比他大21岁的汉娜由情欲演变成爱情之后,他对汉娜的爱便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不再任何女孩子动心而拒绝了同班女生的追求。八年过去后,已经是一名法律系大学生的为实习生参加了一场审判,法庭上他再次与汉娜重逢,他震惊了。他知道汉娜是文盲,他本可以证明汉娜是文盲,汉娜就可以因此而减刑。但是他胆怯懦弱了,害怕别人己十五岁时跟比自己大二十一岁的女人有性爱关系,并且这个女人还是纳粹集中营的他深深陷入了矛盾之中,最终选择了沉默。然而,当年的米夏对汉娜的爱是义无反顾像他给汉娜的诗中写道:“与君同心,两心相互来占有;与君同衾,两情相互来占有分袂,各自东西不回首。”他们外出郊游时,当小吃摊的妇女误认为汉娜是他的母亲夏很不高兴,并在离开小吃摊时当着那位妇女的面吻了汉娜,以表示他们是情人关系,事隔八年后的米夏却选择了沉默,尽管他在内心深处还是爱着她的,成长已经让他太多的勇气并给自己套上了层层枷锁。

二、女主人公的性格对比

《复活》中的女主人公玛丝洛娃是一个不幸的女子。她虽为养女,但自幼处于半奴婢半小姐。在被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诱奸后,她沦落到社会的底层,备尝艰辛。沦为妓女,受,后来又被无限判刑,押赴西伯利亚服苦役四年。

原本的玛丝洛娃是个善良、纯洁又美丽的女子。但因被聂赫留朵夫诱奸怀孕后,便被他姑姑,丧失一切生活保障。沦为妓女的八年,她的性格变得轻浮、麻木。对上帝和公正失心,她以放荡麻痹自己,并借此报复那些辜负了她的人。她走上这条道路也是由于他格的弱点造成的。自幼生活在贵族家庭的玛丝洛娃过惯了衣食无忧的日子,因此养成恶劳的习性,她不愿意在姨妈的小店里做洗衣工。她始终对幸福有渴望,但是店员的她的心灵再次受到伤害,她不愿意再相信任何人,尤其是那些拿她取乐的男人们,她些男人,却又不得不依附于他们。

但是玛丝洛娃并没有毁灭,托尔斯泰深信普通人的道德力量,相信他们的未来。玛丝洛娃的变也是在聂赫留朵夫的不放弃、不抛弃的执着行为下才发生的。

《朗读者》中的女主角汉娜是一个36岁还未结婚的女人。她是在南欧一个德国人留居地(现尼亚)长大的,17岁时去了柏林,在西门子做过女工。后来做有轨电车售票员,然后粹集中营。正是集中营的工作把她送进了监狱。她在生活中是自卑的。她自闭,没有友,更没有性伴侣,这样的生活环境必然造成了她心理欲望的扭曲。她远离爱情、亲情,但不识字的自卑心理让她对朗读产生了极高的兴趣。她想改变,但她更加想听到自卑是每个人的天性,在和米夏一起去郊游时,看到那些年轻的面孔,汉娜显得非常安,面对教堂,她泪流满面。法庭上其他五个人为自己解脱罪行,一致把罪行推给汉纷作伪证指认报告书是汉娜写的,汉娜也有机会为自己辩解,但是她选择了沉默,因在众人面前说自己是个文盲,宁可承认不该属于自己的罪行。

那个时代的德国纳粹德国也就是第三帝国(1933-1945)时期,“德国学校,从小学一年级直,很快就纳粹化了”希特勒的《我的奋斗》成为“教育方面绝对的指南星”,甚至规领区东部的‘非德意志居民’不得有超过4年制小学的高一级学校”以上种种愚民政策不能成为汉娜是文盲的原因。

“自尊心是原罪给人带来的主要的伤害,它影响对现实的正常理解,因为在与现实的任何相,它或者企图幻觉保卫自己不受痛苦的折磨,或者从另外的幻觉里获得满足。这个满不稳定的。有的人因自尊心而被抬高,有的人因自尊心而被贬低,但没有一个人因自在本来面目上理解。自尊心总是在寻找补偿,为此它对现实实施暴力。”汉娜悲剧造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极强的自尊心。

三、两部作品的比较

托尔斯泰的《复活》写于1889到1899年,整整用了十年时间。90年代正是俄国第一次革命的托尔斯泰在听了担任地方法院检察官的朋友科尼向他讲述的一个妓女的故事之后,特作家对故事中的人物产生了强烈感情之后,才化为他的内心需求,真正成为了作家的力。科尼在向托尔斯泰讲的故事是这样的:在科尼担任地方法院检察官时,有个青年说自己准备同一个女犯人结婚。这个女犯人叫罗扎丽雅·奥尼,是个下等妓院的妓女,了喝醉酒的嫖客的100卢布被判了刑。科尼听了这事后大吃一惊。虽经科尼再三劝阻,仍然坚持要结婚,女犯人也表示同意。不久,女犯人得斑疹伤寒死去,婚礼未能举行看守说,罗扎丽雅的父亲是个贵族的佃户,父亲死后女主人收她当佣人,她在16岁时人(女主人的亲戚)诱奸,有了身孕之后又被女主人赶走。她走后生活越来越过不下于沦为妓女。故事结尾,两人在法庭重见,受害的罗扎丽雅坐在被告席上,而有罪的却坐在陪审员的安乐椅上。(科尼《在生活的途程中》第二卷)这个故事激起了托尔烈的创作欲望。

法学博士并从事着法官职业的施林克有着和其他作家不同的创作理念,他的作品透露着法律、人性等方面的问题。《朗读者》是以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作品并未写出血腥的屠,而是通过一个感人的爱情故事去直逼人性道德,是对历史和人性的拷问。《美国时说这部小说写了一个深沉的德国人的良知。

《复活》与《朗读者》这两部作品都是选取了同一个模式——爱情、抛弃、审判、见到旧情赎。两部作品都是让多年后的主人公再次相见在法庭上,而女主角进监狱的原因看似为男主角引起的。男主人公都选择了自己的方式去救赎,而在最后又都没一个美好的这也正是让人们一直记忆深刻的原因吧。正像托尔斯泰所说:“要想从人类所遭受的罪恶中得救,唯一的可靠的办法是人人永远承认自己在上帝面前有罪,因此不能惩罚”玛丝洛娃面对聂赫留朵夫的执着付出已经很感动了,她不和聂赫留朵夫结婚也正是给他带来麻烦,这种意识是在她还是一个年轻姑娘的时候就有的,当时的她就朦胧意不能过着老爷式的生活,自己和聂赫留朵夫也是不般配的。汉娜在出狱前选择自杀,她对米夏冷淡的态度的反抗,归根到底还是汉娜强烈的自尊心在做怪。所以,故事结娜死去是和故事最初表现的汉娜宁肯进监狱也不愿承认自己是文盲的强烈的自尊心相。我认为在这一点上《朗读者》这部作品还是做的比较好的,将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人们一个很深的记忆,米夏的人性的复活及彻底的救赎则是在汉娜死后,他开始有勇仅存的战犯的女儿面前承认他和汉娜的恋情并请求原谅汉娜,还带着自己的女儿去汉,给女儿讲他们当年的故事。在这里,人性的复活才到了极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1

标签:论文   文学论文   现当代文学   托尔斯泰   人性   地方法院   文盲   自尊心   妓女   作家   自我   心灵   故事   作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