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国形象

摘 要:新时期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与国力的强大,大批的华人涌向美国发展。因而催生了不少有国外生活经历的作家的优秀作品。美国形象这一题材在众多的作品中颇为引人注目。本文尝试对部分作品中的美国形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展现作者笔下的美国形象,反思新时期下的美国形象究竟是何种模样。

关键词:美国形象;文化差异;小说;

新世纪下的美国不再是那个距离中国的普罗大众遥远的西方国家,而是一个文化象征含义更浓,政治色彩更重的国家。如果说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中国大众文学中的美国形象还有些说不出道不明的“中国本土味儿”的话,那么新时期下的文学作品就并不是那么单薄了。正如同黄万华曾说的一样:“似乎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学,像华文文学那样,被百年历史风云所裹挟的巨大冲击力打碎、切割、抛散到社会体制、人文环境、语言格局、外来影响迥然有异的多个社会空间生存繁衍。”[1] 随着国内作家的兴起,还有一大批移民作家所创作下兴起的移民文学,都使得美国形象越发的鲜明,使得人们对异国的形象有了更为多样的观察视角和体验。

一、异国形象概述

形象是指能引起人的思想或感情活动的具体形态或姿态。在文学理论中,形象指语言形象,即以语言为手段而形成的艺术形象。它是文学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特殊形态,异国形象也是如此。法国形象学研究者巴柔认为:“异国形象应被作为一个广泛且复杂的总体――想象的一部分来研究……它是社会集体想象物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对他者的描述。”[2]因此这样的他国文学艺术形象的塑造绝非易事,这是一个复杂而又多变的过程,其结果必然会受到身份、地域、时间、社会状态的诸多影响。所以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绝不仅仅是对异国进行简单的陈述性的说明,而是“对一种文化现实的再现,通过这种再现……揭示出和说明了他们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意识形态和文化空间。”[3]

二、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国形象史

中国的文学作品中不乏记录美国形象。而这些形象也始终正反交替的在历史的长河中出现。晚清时期,中国面临着内忧外患,美国在林则徐的《四洲志》中是“富且强”的“新世界”大国;新文化时期,美国是拥有着“德先生”(民主democracy)与“赛先生”(科学science)的先进国度;到了二战时期,美国又成为了我们的反法西斯盟友。这些正面形象不断吸引着国人将目光投向美国。可与此同时,美国也有着国人所难以接受的负面形象。黄遵宪先生所著的《逐客篇》正是基于美国人的种族歧视形象深入人心;美国支持蒋介石政权发动内战,因而美国形象在文学作品中也一落千丈甚至转为憎恶也就不足为奇了。纵观长久以来,美国形象在中国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的情况不在少数。也多次发生过转变,新时期下,中国文坛先后涌现了一大批流派小说,比如:寻根文学、伤痕文学、留学生文学等等。不论从小说的创作手法还是表现形式来看,其塑造的“美国形象”不在少数,而且突破很大。

三、新时期下中国文学作品中的美国形象

新时期以来,中美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在世界格局中的关系变化使得美国形象的塑造有了很大的改变。首先,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上升,世界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经济快速增长。逐步地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展现出大国实力。其次,美国的霸主地位受到削弱。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弊端引发的金融危机导致美国经济低迷不振。“世界警察”的“身份”也让美国囿陷与伊拉克战争。还有,日本、俄罗斯、巴西、欧盟的实力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也遏制了美国的发展。内部矛盾、国际地位的优势下降、世界格局的变动等等因素必然影响到了文学,而其中所包含的美国形象也必定与之前大有不同。

1、男性位置的空场――同性恋形象

二十一世纪初期,美国内部存在着诸多社会问题和尖锐的阶级矛盾,再加上经济低迷、恐怖袭击、犯罪率升高等等,美国人的精神世界出现了偏颇,情感世界暴露出危机。同性恋的出现也深刻反映了这个问题。与此同时,同性恋也成为了中国作家文学作品中的美国形象。

在严歌苓的小说《也是亚当,也是夏娃》中,男主角亚当是一位“很清秀,脸颊轻微塌陷,最如我意的那种脸型”的事业有成的建筑师,同时,也是一位同性恋男子。他是一位典型的美国中上层人的形象。无论是清秀标致的相貌,还是儒雅绅士的举止修养上,都一度让“我”误认为两人真是的“夫妻”。他的咖啡是“无咖啡因咖啡,百分之百脱脂的牛奶,不含糖的甜味素”。他为了消解社会对他同性恋的歧视,想借腹生子。精心挑选了一位经济窘迫的优质中国女留学生伊娃。他更是为此“三年前戒了大麻,两年半前戒了烟,紧接着戒了咖啡因、酒,半年前停止了做爱,把每天锻炼一小时改为一个半小时。”他的生活更是按规律、按科学规划的精细:用维生素的药片制定自己的营养食谱,牛奶按刻度饮用,大叶片的绿色菜蔬也按斤消耗……然而,他们的孩子――一位借助针管诞生的“非婚生的非男女接触的非健康”的女儿最后去世了。同性恋使得亚当在“性”上缺失了自己,他渴望有后代渴望有正常的生活但是却“不情愿去碰触一个雌性肉体,即使这个肉体中孕育着他自身的一个延续。”在小说中,严歌苓用很大的笔墨来描写伊娃自己一个人完成受孕,一个人产检生子的过程。然而在整个过程中,男性的角色缺失了,形成了一个与孕育着对应的给予者的空场。这种缺失也造成了美国形象的转变。

还有作品《富翁房东》,也深刻的体现了美国同性恋背后所隐含的“男性”缺失。小说讲述的是在美留学的年轻中国留学生乔子刚为完成博士学业,应聘到一位美国富翁家做男保姆。却不知道该富翁是一位同性恋。乔子刚因为其高学历、魁梧的身材、良好的素养而被富翁看中,并以千万家产作为诱饵,要求乔子刚做自己的伴侣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富翁也被作者设定为了一位同性恋者。同时也从另一层面展示了“男性的缺失”。两部小说中的同性恋者都是经济条件优越的典型美国人,他们从肉体上的“男性的缺失”――不与异性进行肉体接触,到精神上的“男性的缺失”――亚当是因为母亲的过世而想要有一个与自己有着血缘关系的亲人陪伴。富翁虽家财万贯却也只能拿金钱来诱惑倾心之人可谓精神世界极度匮乏。他们这两个美国形象所带来的是“男性的缺失”,一种精神上不能够独立的状态,一种只能依靠其他男性才能够支撑的精神匮乏。《富翁房东》通过对美国房东对华人留学生无理的性要求以及留学生拒绝的态度上深化了美国男性缺失的形象,重新树立了华人的男性气概,一定程度上说明了我国在国际地位上的变化。

其实不难看出,美国虽为一个高度开放发展的国家,但是上流社会或者说是主流社会对同性恋还是持一种否定甚至是嗤之以鼻的态度。因此同性恋的地位是处在美国社会的边缘,即便是富翁或是青年有成的建筑师都是弱势群体。而同性恋群体的不断涌现也从另外一面反映出了美国社会本身存在的危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物质世界的满足并不能给美国社会的人带来任何精神上的充实与满足。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一直以来的塑造的高贵儒雅的形象逐渐消解的原因。“男性的缺失”是的他们的生活出现了无法调解的精神危机,而这样的危机也同样被展现在电影艺术里,比如《断背山》。正是由于美国社会上不断涌现的同性恋者,美国自设的一系列“白人英雄”“威猛高大”“强势有权”的形象也不断的瓦解冰消。

2、“美国式的机器”――冷漠者形象

美国作为一个高度发展的国家,一个繁荣向上的资本主义国家,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本质的会不顾一切的追寻自己的利益。重商主义的甚嚣尘上,个人利益被不断放大,这样一个社会中,人极易冷漠,沦为利益的汲取者,“异化”为一台冷漠的机器。这对于从小在“以和为贵”、“家国天下”、“大公无私”等传统美德教育下的中国人来说无疑是难以接受的。弗洛姆等西方思想学家也对这样被工业时代、高科技时代“异化”的人类社会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们认为技术的高度发达是的人们越来越机械、被动。的确,这样的快节奏、强高压的社会,使得人们患上了一定程度的精神焦虑和心理危机。利益、责任、义务、回报……这些都被人在心上,终致冷漠。

严歌苓的《栗色头发》中,“我”初到美国留学,美国的年轻人认为我是一位“古典类型的东方女子”,并带有讥讽的说:“中国人爱吃狗肉”、“中国人都长得残疾人的样子”、“中国人不刷牙”等等冷漠的言语攻击,还争相模仿“中国人吐痰”。这些冷漠的行为使得“我”内心的民族情感、国家意识空前明确。[4]还有《大陆妹》中打工的大陆妹,她鼓起勇气演唱的带有乡土气息的民歌,却在美国收获的没有掌声,只是嘲讽。她尽力保证自己在异国他乡的尊严,但是却连亲戚、华人的尊重和同情都收获不到。更有华人太太怀疑她头发不卫生,让外国医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侮辱性地检查她的头发。

这样的种种,都体现了美国形象的冷漠。甚至是同在这个社会久居的华人,也同样被美国的冷漠而同化,彻底变成了“美国式机器”。对于自古以来看中人情味的中国来说,这无疑是令人失望心寒的。

3、诗意的东方――追寻者形象

正是由于美国社会内部存在矛盾,人们心中的焦虑与精神压迫亟待解决。所以很多美国人将眼光投向文化积淀深厚的东方世界。“中国形象中历史与现实的成分远远步入千年历史几点下来的中国形象在西方面前更有说服力”。[5]因此,伴随着美国的经济衰退,社会斗争,恐怖主义等等影响下,美国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东方世界,成为“诗意东方”的追寻者。[6]王瑞芸的《戈登医生》中的主角戈登就是这样一个对“诗意的东方”虔诚的追寻者。他既是一个技术水平过硬,心地善良的美国大夫,又是一个有着东方情节的追寻者。在戈登医生心中,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是一个充满诗意的国家。人人都能够“诗意的栖居”在社会中,博爱、仁慈等世间最美好的情感都在中国得以展现,与之相反的,他所处的美国社会却没有。戈登医生直到病死都在构建、追寻他心中的东方思想、东方情感。因为东方的天道合一、放脱超然的思考成为了治愈焦虑的美国社会,平复焦躁的美国人的一剂良药,甚至可以说成为了美国人那个时段的“精神坐标”。

结语:

总而言之,美国形象在新时期下的中国文学作品中并不少见,而且作者们对形象都构建也是各有差异,充分展现了社会时代背景下的美国形象。也不难看出,华语作家们也逐步的由简单的社会想象,逐步深入到美国人的内心世界与文化构成上去,关注了跨国界的人的本性,而这也正是跨文化形象探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黄万华,《文化转换中的世界华文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4.

[2][法] 达尼埃尔・亨利・巴柔,《从文化形象到集体想象物》[C].

[3]孟华,《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1,24,113.

[4]杨占富,《异域书写下的他者存在――评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美国形象》[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5]马婷:《他者镜像中的中国主体――西方的中国形象研究》,载《学术研究》2007年第10期.

[6]伍依兰,《文学想象与文化置换――当代华语小说中的美国形象》[M].世界图书出版广州有限公司,2014:113,116,129.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论文   文学论文   现当代文学   美国   文学作品   新时期   中国   形象   美国人   缺失   同性恋   男性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