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探究

摘 要:新媒体视域下,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不断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大学生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环境和文化思潮,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高校作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阵地,应积极探索创新形式将大学生所乐于接受的新媒体应用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去,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媒体 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最活跃的人群,是新媒体信息主要的接受者和传播者,也是新媒体最早的使用群体之一[1].新媒体在给大学生带来多样化需求的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价值观的塑型,亟需高校运用其优势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和价值引领,构建新媒体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格局。

一、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

新媒体迅猛发展,已成为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获取信息、人际交往等的重要途径,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而新媒体是一把双刃剑,能否引导大学生正确选择、判断新媒体传播内容,是关系大学生全面发展、构建和谐校园的迫切需要。

1.新媒体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机遇

第一,新媒体的多样性、开放性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信息资源的广度、维度和深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运用网络媒体、移动媒体、数字电视等多样新媒体,选择具有时代性、教育意义强的教育内容,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多样的有深度有文化有内容的信息素材,使教育内容更加生动有趣、鲜活新颖,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

第二,新媒体传播的即时性、共享性加快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新媒体传播具有便捷、高效、跨时空的特点,师生可以通过聊天、邮件、论坛等实现即时沟通和信息共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教育资源可以形式多样、及时更新。平板电脑、手机等可移动媒介具有灵活性,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不受时空限制地在各种客户端上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发布与传播。

第三,新媒体信息传递的平等性、交互性促进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客体的转变。新媒体传播的去中心化,打破了受众被动式的信息接收形式,使用者成为了媒介传播主体,可以随时随地的交流互动,可以有选择性地接收信息并反馈信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在相对宽松、平等的氛围中开展工作,并及时通过教育效果反馈,适时调整教育内容,改进教育方式方法,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

2.新媒体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挑战

第一,网络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增加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网络传播主体日趋多元,舆论表达方式多样,网络传播开放,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制造者和发布者,高校无法对大学生浏览的网站和内容进行有效的监督和引导。大学生深受新媒体传播者泛化、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对西方自由、民主的价值观念缺乏理性的思考和判断,部分大学生在政治上缺失认知,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停留在表层认同。

第二,新媒体的把关人角色淡化,容易造成大学生价值观混淆。新媒体的开放性、虚拟性、交互性等特征导致信息爆炸,大量未经把关的信息良莠不齐,难辨真伪,大学生鉴别能力和批判能力变弱,对信息的接受具有一定盲目性。面对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的思想侵蚀,容易产生理想虚无、信念缺失、道德淡薄的问题。一些色情、暴力等垃圾信息的泛滥传播,容易使大学生沉迷于其中丧失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单一,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多偏于书面化、理论化,形式上多停留在理论解读和新闻宣传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相关专题网站,缺乏生动性与感染力,缺乏专门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进行日常维护,大学生不愿积极主动地浏览和学习,这需要高校及时发现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解决。

二、新媒体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创新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高校应遵循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特点,促进大学生价值观的良性构建,充分利用好新媒体的优势,推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新媒体融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大学生的价值遵循和行为准则。

1.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实现双向互动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互联网和手机媒体要发挥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优势,运用各种方式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高校要擅于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探索出符合大学生思想和心理特点的教育方法,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亲和力。

要培养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等要熟悉日新月异发展的新媒体的运用,加大网络教育资源整合与开发,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充分利用微博、博客、微信等,紧密结合热点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内容趣味化、生动化,融入到教书育人中、日常管理中。要创新网络教育载体,可以以影视、广播、视频以及短剧等多种形式展现、解读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内核,以感人肺腑的生动故事诠释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实质,寓教于乐,寓教于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要建立网络互动社区,尊重大学生主体意识,发挥大学生的主体作用,实现师生的双向互动平等交流,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及时获得学生的信息反馈,适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法,建立互动的良性关系。这将有利于形成网上网下的教育合力,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提高师生媒介素养,加强自我教育

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曾说过:每一种媒介都有偏向,其扭曲性都远远超过弥天大谎的偏向。[3]当下,新媒体层出不穷,复杂的信息传播方式愈加多样,作为媒介受众主流力量的大学生,要具备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能力,并能够正确理解、分辨、合理运用,从而更好地了解社会。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工作,在提升自身媒介素养的前提下,加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更好地引导大学生实现主动地学习、思考和交流。高校应积极开设媒介素养课程,媒介素养得以提高了的大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新媒体环境中能够进行选择性学习,处理信息可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选择和吸收有内涵有营养的信息。通过博客、网络论坛,微信、微博、QQ等平台,可以利用自由轻松的网络环境自主学习,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活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以制作主题性多媒体课件上传到网络教育基地上,附相关优秀主旋律影视作品清单,比如,爱国篇的电影《战狼》进行自主学习、自主鉴赏。另外,大学生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微信、微博、博客,在自觉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性传播。

3.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打造育人平台

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规律,全面加强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4]高校要与时俱进,以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式,紧扣大学生的关注点和兴趣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性和创新性,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网上传播阵地。

高校要着力打造具有影响力、示范性的校园网络文化品牌,打造网络名师团队,建设专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专题网站。植根于校训、校史,打造一批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网络专栏,开办传播正能量、体现时代风貌的栏目板块,充分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有效开展网上舆论引导。推进辅导员博客、微信公众平台等网络新媒体建设,开展网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讨论活动,扩大校园网络文化的育人覆盖面,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注度和参与度。高校要着力实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空间,并扩大网络教育的积极影响。校园网后台要加强把关人角色职能,实时更新最新的资讯、时政以及跟大学生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教育资源,利用校园广播电台、平面展板、互动专栏、主题网站滚动播出大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通过网络平台宣传学生身边的榜样典型,引导大学生们在创先争优中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践行。

高校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切实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坚持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的原则,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找准与大学生思想的共鸣点,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强化对大学生的正确价值引导,培育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遵守者和模范践行者,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而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32.

[2]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3]转引自黄凤玲.大众传媒背景下的青少年媒介素养培养[J].青年文学家,2013(13):223.

[4]中共中央、国务院《關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N]人民日报,2004-10-14(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2

标签: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   高校   核心价值观   媒体   素养   媒介   思想政治教育   环境   大学生   学生   信息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