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社会化浅论

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一个人的生活质量、社会价值和幸福感受,同他的社会化进程密切相关。每个人的社会化水平又是由他对社会规范、道德价值的自悟、自律和内化决定的。纵观人之一生,可能发生三次不同水平的社会化。

第一次社会化:顺应

第一次社会化,是个人逐步习得社会规范、成为社会合格成员的过程。这个过程起始于胎儿期,母腹已是人生最早社会化的襁褓,胎教是人生的第一课。

在人生社会化进程中,母语发挥着十分重要、不可或缺的作用。母语是民族文化的乳汁,获得母语的过程,就是吮吸融于母语中的文化的过程。例如,汽车、火车、飞机等都是三维的,但在汉人的心目中它们都是二维平面,与之搭配的动词用上、下,而一般不用进、出,与之搭配的方位词用上而不用里!

上汽车下汽车上火车下火车上飞机下飞机

*进汽车出汽车进火车出火车进飞机出飞机

汽车上火车上飞机上

*汽车里火车里飞机里

其实,人是坐在车厢里、机舱里的。然而有趣的是,汉人却把车厢、机舱看作三维容器,与之搭配的动词用进、出而一般不用上、下,与之搭配的方位词用里、外而不用上。用了动词和方位词上,方位就不同了,比如说车厢上、上车厢与车厢里、进车厢完全不同,它要表达的是人不在车厢里面,而是在车厢上面或是要到车厢上面去。这种语言几何学,是在掌握母语的过程中,下意识地自然而然获得的,如果不特意指出,甚至连母语人也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人获取母语,更是建造了一条与母语社会永久沟通的信息管道,能够通过口语和书面语来与古贤时哲对话,来向周围人和社会反馈自己的所思所感、情趣欲求,来从事各种语言文化行为。

社会化需要教化。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是人生教化相辅相成的三个方面,它们具有共性,但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在不同年龄段所起的作用,却不尽相同。就当前的情况看,亟需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城市中有些家庭教育过度,做了本该学校教育做的事情;学校教育过于形式化、书本化;社会教育或是不到位,或是导向不合适。当然,在人生社会化过程中,自我教育也十分重要,一切教育,都需要通过自我教育而内化为信念与习惯。

从宏观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第一次社会化遇到了更为深刻的问题。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同时也把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包袱丢而弃之,三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等成为批判的主要对象。新中国建立之后的一系列政治运动,特别是文化大革命,更是把传统文化一扫而光。当代中国正在与传统渐行渐远,社会规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化的目标出现了游移。

近20多年的城镇化进程,带来了人口大迁移,青壮年劳动力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务工,使得中国由熟人社会快速地发展为生人社会。熟人社会的治理,主要依靠皇权和宗法制度,生人社会的治理,则主要依靠信仰和法制。当今中国,皇权和宗法制度早成历史,而适于治理生人社会的信仰还不牢固,法制还不完善,崇尚法治的文化还没有形成。这无疑将影响到社会规范认同及社会化的进程。

进一步观察还会发现,由于人口流动加剧,交通通信和大众传媒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新媒体的日益普及,横向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纵向文化的传承力受到越来越大的挑战。在过去的时代里,纵向文化是影响社会化的主导力量,而今纵横交织的多元文化制约着社会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也对人生的第一次社会化存在干扰。

继承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各文化中的先进成分,根据国情和世界情势整合、创建当代的社会规范,树立当代的价值观,回答何谓当今的社会规范,对于促进社会成员的第一次社会化是当务之急,必务之事。

第二次社会化:创新

第一次社会化的进程因人而异,社会化的水平也各有差异,有些人终其一生也不能成为社会的合格成员,与社会格格不入,甚至被送入监牢而被强制改造。但是就大多数人而言,在完成基础教育之后也就基本上完成了第一次社会化。虽然有些属于第一次社会化的内容,比如父母、教师、编辑等社会角色规范,需要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逐渐完成。

第一次社会化是人生最为基本的社会化。对于一些社会精英人士来说,他们还会发生第二次社会化。第二次社会化就是创新,为社会除旧布新,或弥补现有的社会规范,或提升现有的社会规范,或破除现有的社会规范建立新规范。

这是反哺社会的一个过程,也是对社会的逆反。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地出现一次次逆反现象,每一次逆反都预示着一个进步。但第一次社会化的逆反是天性的,而第二次社会化的逆反是理性的,是在充分了解社会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批判或建设。

理性的逆反是创新的核心素质,体现的是科学的批判精神。大学阶段的教育,是培养独立成熟的社会人和高级专门人才的教育,是以创新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教育,因此也是促使人发生第二次社会化的教育。我国传统的教育,鼓励守成多于创新,特别是思想创新;我国的社会氛围,适于守成而较难包容创新,特别是思想创新。因此,人生的第二次社会化就更加艰难。

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公民的活动半径和文化半径也随着国家的步伐走出国门,进入异域。加上前面提及的中国正在由熟人社会演化为生人社会,国家和国人所处的历史方位,都要求不仅守成,更要出新。以应试为目标的基础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以钱的多少来衡量人的成功与幸福,皆无益于创新,皆无益于人的社会化,特别是第二次社会化。

第三次社会化:整合

就人一生的精神历程和思想境界来看,极少数的圣贤还会产生第三次社会化。这就如同书法的品位:有的人字写得好,但只是书匠,因为字中没有自我,没有创造;有的人,字写得不一定好看,但有风格,有意蕴,有创新,已经进入书法艺术的境地;还有人,字写真我,笔行自然,不求技法,其字既不能用也不宜用好看不好看来评价,这就达至书圣的境界。弘一法师、赵朴初先生、启功先生便是书圣。

放而大之,人生也有类似的三境界!如同书匠的工匠境界,如同书法艺术的文学艺术境界,如同书圣的哲学与宗教境界。第一次社会化完成,达到工匠境界第二次社会化完成,达到文学艺术境界第三次社会化完成,达到哲学与宗教境界。

《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夫子把人生分为不同的阶段,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为人处世特点。从社会化的角度看,所谓立,也就是第一次社会化完成;所谓不惑、知天命,也就是第二次社会化;而耳顺、从心所欲不逾矩,讲的应是第三次社会化。

第三次社会化就是从人类的本源上思考问题,对人类、人生做终极思考,犹如哲学和宗教学。第三次社会化是在第二次社会化基础上实现的,其本质是整合。整合古今中外知识,达到天人合一、顺其自然、宠辱不惊的圣贤之境。

人生的三次社会化,第一次是普遍的,第二次是精英的,第三次是圣贤的。作为社会,要保证公民较好完成第一次社会化,创造条件促使更多的人发生第二次社会化,崇敬发生第三次社会化的圣贤。作为个人,要努力走好第一次社会化进程,做合格的社会成员;要努力争取进入第二次社会化,创造新知,反哺社会;要憧憬第三次社会化,饱览人生巅峰的精神风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其它   方位词   母语   圣贤   车厢   进程   境界   人生   社会   文化   汽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