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的诗化境界研究

毋庸置疑,《中庸》是一部地地道道的哲学著作,是中国人的圣典。它不仅找到了人之所以为人,人类社会之所以为人类社会的终极真理,而且在冷峻的哲学背后,具有深沉而崇高的宗教情怀。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即凡即圣的超越形态、优美理性的宗教情感,以及富有艺术质素的文字和想象深远的天人境界,共同烘托出了《中庸》文本的诗化特质,本文拟从三个方面阐述《中庸》的诗化境界。

一、天的内涵发掘

众所周知,从本质上讲,句式和韵律不一定就是诗歌最重要的元素。诗歌的三个最根本要素是具有丰富的想象和由此营造、唤起的理想意境;富有炽烈的情感和由此唤起的审美热忱;极其深刻的思想和千锤百炼、隽永优美的语言表达以及对读者造成的震撼效果。朱光潜在其《诗论》中指出:诗的境界是理想境界,是从时间与空间中执着于一微点而加以永恒化与普遍化。它可以在无数心灵中继续复观,虽复观而却不落于陈腐,因为它能够在每个欣赏者的当时当境的特殊性格与情趣中吸取新的生命。诗的境界在刹那中见终古,在微尘中见大千,在有限中寓无限。 《中庸》从天命性情的下贯,到下学上达的超越,思想之精微,想象之丰富,刹那间见永恒,微尘中见大千,有限中寓无限的诗化境界正是具有这样超凡人圣的效果。

《中庸》的诗化特质,首先是它关于天的内涵发掘。《中庸》认为天是人类社会大千世界的最终来源,是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的人的唯一来源,天命之谓性的命题,不仅通过天、命、性、情的下贯模式,展示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宗教性,更在于在这套下贯的模式背后,依凭着至诚无息、砖穆不已、深远辽阔的天。用孔子的话来讲,就是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论语泰伯》)。这是一种至高至神、纯粹精微的精神境界,只有伟大的尧才能够心胸开阔,天下为公,像天的浩瀚阔大一样,荡荡乎,功德无边;巍巍乎,焕乎文章。

二、天道之诚与《中庸》的诗化境界

在《中庸》里面,莺飞决天,鱼跃于渊,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即凡即圣的超越模式是非常有名的,它是中国人提升性情境界的时候有别于其他宗教的最大特征。它有一个预设,那就是诚者,天之道。所谓诚,也就是上文已经引用过的刚健中正,纯粹精也的至纯、至精、至圣境界。结合《中庸》文本,我们真正能够体会到这个天之诚,其实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良知、良能,也就是率性之谓道的道,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外在至高至圣的精神归宿。当这种外在的天的品质,被人的精神所感受的时候,合外内之道的人生境界就出现了。《中庸》的诗化性质正是在这个层面上,显示了巨大的J清感动力。

也就是说,在天命之谓性的理论笼罩下,人只要能够守住良知,拥有良知,在他的性情世界中,就一定具有诗歌一样的境界,或者逐步培养起诗化般的质素。它可以是儒家自强不息的拳拳服膺,也可以是道家式的虚无静寂。它是那样空明澄澈、高远无极而悠久无疆。这是一种亦宗教亦诗化的境界。《中庸》的作者试图在宗教的敬畏激情之中,在诗化的审美境界之中,燃放起人之所以为人的理想价值,激发起人所以为人的提升勇气。人在现实的生活中,不能没有各种困境,但是困境对于有志于道的君子来讲,那就是磨砺意志、提升性情、锻炼人格的垫脚石。它的途径就是诚之者,人之道也。关键问题在于我们具不具备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属性诚。诚是天下贯到我们每一个人身上的基本良知,是赤子之心,是生命之源。能够扩展开去,就会成就其天道之诚;如果不能扩展,就有可能草木一秋,毫无创造,甚至堕落成性,流连荒亡,无恶不作。但是,《中庸》给我们设置的是一条光明大道。

三、《中庸》创生性的诗化呈现

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结果,最终是尊德性与道问学的合一,致广大与尽精微的合一,极高明与道中庸的合一。这是由人之所以为人的内在之诚激发出来的天道与人道合二为一的境界。这是大德的象征,大德的践履,大德的结果。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既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也是天下贯、栽培的结果。这就是中国人的信仰,中国文化的信仰。

这种天道与人道合二为一的景象是十分壮观的。《中庸》引《诗经》说,周文王就是这样显发了天的纯的人。这个纯,就是天道的圣洁,就是博厚、高明、悠久的人性化、诗意化。周文王的德性修养已经完全与天道的精神相吻合,惟天之命,砖穆不已,命者,明也,显豁也。砖穆,孔颖达的《疏》日:《诗》称惟天之命,谓四时运行所为教命。穆,美也。砖穆不已者,美之不休已也。(郑玄注、孔颖达疏《礼记正义中庸》)至诚无息,周流六虚,生生不息,悠久无疆,因而其生物也不测。这其实只是一种心灵的生命体验境界: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今夫天,斯昭昭之多,及其无穷也,日月星辰系焉,万物覆焉。今夫地,一撮土之多,及其广厚,载华岳而不重,振河海而不泄,万物载焉。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广大,草木生之,禽兽居之,宝藏兴焉。今夫水,一勺之多,及其不测,雹毫}x龙鱼鳖生焉,货财殖焉。《中庸》是一部真正诗意化的心性学论著,可以从这段引文中看清楚。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这个一言就是诚,不诚无物。这说的是人,也说的是政府,更说的是人民。第一层,从个人来说,诚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是故君子诚之为贵。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这里说的是人之所以为人必须以诚为基本性情、胸怀与态度,只有心胸开阔,充满恻隐之心,来成人,成就别人,普济众生,才能最终成己,成就自己的价值和理想。最后的结果,就是大哉圣人之道!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第二层,从政府来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着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在《中庸》的作者看来,国家社翟的一切祯祥妖孽,无不与政府领导有关。当领导以身作则,国家社翟一片祥和的时候,生活本身已经变成了诗化的境界,是现实生活与诗化的统一,整个社会就会阳光普照。第三层,广大的人民在德政的感召下,人人自律上进,无不显发出人性之诚、道德之诚、信仰之诚和人际关系之诚,最终会导致天地万物一体之仁,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由圣人的至诚,感化大众,感化天下,最后就是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相参,这是真正的牧歌式浪漫情怀、诗化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其它   化境   中庸   精微   大德   德性   至诚   天道   境界   为人   天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