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的历史观

1天命观隐含的矛盾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带有强烈悲剧性的历史小说,其悲剧性的一个重要表现方式就是小说中始终贯穿的天命思想。毛本开篇第一句便指出了历史发展的循环性规律: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分争,并人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分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阐释出的正是一种在天命指导下历史运行的循环轨迹,以这种规律性的解释为小说中三国历史的大势运行奠定了理论的基础。毛本篇末又写道:自此三国归于晋帝司马炎,为一统之基矣。

此所谓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者也。再一次印证了开篇的天命循环观念。全书结束时又通过一首古风总括这段历史: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毛宗岗将《三国演义》展现的历史大势的发展趋势的总结为分合之说,基本上展现了汉末三国时代中国由大一统走向大分裂的历史趋势。在这种分合之说的统率下,三国历史的车轮在天命的指导下循环轮转。但是,《三国演义》中的展现出的天命观并非完全统一在分合之说的框架之内,而是展现出一些矛盾的。本文认为主要矛盾有二。

2天命的道德属性

在《三国演义》中,天命的最主要的表现方式便是以汉代流行的俄纬神学作为理论指导下的灾异事件得以体现。在小说文本中,大量有关天命的描写都是通过托梦、截纬、灾异等方式来加以表现的。

比如,帝王出生时因为应天而生而颇有异兆,这些神异的天命征兆在《三国演义》中是极其常见的。如后主刘禅是真命天子,是故甘夫人孕育他时也梦北斗入怀;及至其诞生,白鹤来临,高鸣四十余声,暗示后主四十余年太平天子之运;在天子之运的保护下,即使身履险地仍可以转危为安。长坂坡赵云怀抱极概之中的刘禅,遭遇张都追击时连人带马堕于土坑,但忽然一道红光,从土坑中滚起,那匹马平空一跃,跳出坑外,从此转危为安,毛宗岗在此用诗指出救赵云于危难之中的正是刘禅真命天子的天命:红光罩体困龙飞,征马冲开长坂围。四十二年真命主,将军因此显神威。同样的道理,对于曹魏和孙吴的皇帝,小说给予的态度是一样的。因此作者尽管对曹王的篡汉表示出强烈的谴责态度,但仍然不得不叙述曹王出生的异象:有云气一片,其色青紫,圆如车盖,覆于其室,终日不散,有望之者,密谓操曰:此天子气也。

另外,《三国演义》也非常重视使用流行于汉代的图截来阐释天命的归属。在东汉王朝行将瓦解的乱世背景下,这种图饿之学在小说中多阐释为汉运将衰,他人将代汉为帝王的征兆。如小说中叙述到曹王篡汉,就有汉太史许芝等人献上的i}c语:鬼在边.委相连;当代汉,不可言。言在东,午在西;两日并光上下移。为暗示了都城在许昌的魏国将接受汉禅的命运,从而证明天命已经从汉转移到魏,为曹丕的篡位活动找到了理论基础。《三国演义》中第三种展现天命的方式是灾难异象。这种方式包含的种类很多,天象的变化,一些难以解释的奇怪自然现象都属于此列。如小说中写道吴国太傅诸葛悟之死时。在其被害之前就罗列了一系列不祥的异象,暗示了其即将被谋害的命运:后诸葛悟入朝果为孙峻所杀。

小说情节中展现天命主要有以上三种具体方式,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作者插入叙述之中,直接以评论或者引用诗词的方式表达天命的情况,此处不再详加赘述了。笔者之所以指出小说情节对天命的表现形式,是因为小说中对于天命的叙述和描写往往渗透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意味。一方面,对于天命的描述突出的天命的神性。即似乎天是一个有感情、有道德,具备着神性的人。因此天在以天命的方式谴告人间的人类时,其判断和处理事物的方式会以人间的社会道德和政治伦理作为主要依据。

因此,《三国演义》中的天命也会表现出一些极富正义性的色彩来。因此,代表着儒家仁政王道理想的刘备及其蜀汉政权,就应该收到天命更多的眷顾,而代表着暴政的董卓,代表着篡逆而行的曹操、曹王、司马氏父子祖孙就应该收到天命的惩罚这种思考是建立在一种将天命系于民间的朴素感情之上的。生活在压迫和苦难之中的百姓希望冥冥之中能有一种代表他们利益的力量,制衡残酷压迫他们的统治者和统治政权,由于在现实中无从追溯这种力量,只好将之设想为天意。而从另外角度讲,统治者也希望用天命来麻醉民众反抗精神,将其置于对天命惩罚恶人的幻想和希冀之中,而不是直接从事反抗暴虐统治的斗争之中。因此,正如恩格斯所说:人间的力量可以使用超人间力量的形式。

3小结

在《三国演义》中,这种力量被表现为对属于正面角色的蜀汉政权人物的庇佑之上。如上文所提到的刘禅以真命天子的福泽保护赵云逃出了张都的追击,还有在刘备携民渡江遭到曹军追进时,突然狂风大起,尘土冲天,客观上起到了阻挡曹兵追赶,协助刘备逃亡的作用。同样的天气变化还表现在对被设计成仁人君子的陶谦的保护当中。陶谦在于曹操作战战事不利时,也是一场狂风挽救了其即将战败的命运。天命对于正面人物的挽救意义尚不是很大,但对于董卓、曹操等反面人物,天命的报复就显得比较激烈了。如对于董卓之死,小说中在董卓从鄙坞前往长安的路上,出现了种种于是董卓即将败亡的征兆。在董卓死后,更有一场天命以其慑怒而对董卓的报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5

标签:论文   艺术论文   电视电影   蜀汉   演义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历史观   大势   天命   力量   方式   历史   小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