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电影与文化分析

1中日两国的社会与文化概况

从总体上看,中日两国的社会一般具备现代性、商业性、标准化等共性,与此同时,由于两国文化背景、国家意识形态及工业化进程的不同,又具备自己独特的个性。首先,中日文化的差异性表现在文化产品的属性以及所承担的主要功能上。从文化产品的生产目的上讲,文化产品是为了满足受众的需求而被市场化生产的,虽然是精神产品,但其根本属性是任然是商品。日本历史上的明治维新阶段,资本主义在日本开始发展,经过了短短的四十年探索就成功的建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由于大力度的改革,市场经济在日本并没有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就十分稳固,从而日本经济并没有经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而是直接进入到了帝国主义时期。所以学界普遍认为日本文化产业从诞生一开始就具有强烈的商品属性,也是以单纯的商品展现出来的,其文化产品完全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社会化的生产,所以其产品娱乐性很强,用市场效益来反应产品是否取得成功。由于受到中国儒家文化和政治环境因素双重影响,中国所生产的文化艺术产品难免带上主流意识形态的痕迹,其内容主要是歌颂政治形态,文化产品为我们展示的人物形象也大部分是脱离现实生活的中国式文化产物。

它的主要功能一是实现国民教育,而是引导主流文化走向,实现为统治阶级的意志服务的目的。所以对于中国文化产品来说,经济效益是比较次要的方面。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进入开放的时期,受开放的经济环境影响,文化产品的生产才逐渐开始注重经济效益,看重市场导向。关注的角度也像普通大众倾斜,开始满足大众休闲娱乐的需求。由于政治环境因素,到现在为止中国文化也不能完全说是以市场为目标导向的,也不是完全属于商品范畴的,强调教育引导仍是十分重要的功能。

受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中日两国的受众群在审美标准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我们需要了解的是,这里所说对于文化产品的审美标准仅仅是指的平均值而非绝对值。对于不同的文化而言,审美标准就是平均值,而对于固定的某一种文化而言,审美标准就是绝对值。把握好平均值可以有效的给文化定位,了解绝对值则是文化深入传播的必要手段。日本早在一百多年以前,就广泛普及平民教育,极大的提供了民众受教育的水平。

到今天,经过不懈努力,日本的教育水平己经走在了整个亚洲的前列,不论是民众受教育平均水平还是高等教育质量都名列亚洲前茅。比较而言,虽然中国的教育投入连年增长,人均收入不断攀升,但整体而言依然处于劣势。作为直接影响审美标准的决定因素,教育和收入水平的落户,无疑是两个审美标准差异性的根本原因。

2中日两国电影的文化背景

中国和日本的电影就地里位置而言存在于亚洲电影范畴,而且是亚洲电影范围内的佼佼者。两国电影美学风格独特、意蕴悠长,在全世界受到了普遍的关注。同样在东方传统文化熏陶下不断发展壮大的中日电影,无一例外表现出浓厚的东方电影美学特征,也在不同的发展道路上形成不同的文化特色。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两国电影既相似又有着诸多的不同呢?笔者认为,应该从根源上入手,从两国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入手开展讨论。从宏观的历史进程来看,东方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在历史的大环境影响下,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中国和日本从未间断过文化方面的交流。

所以在传统文化和人们价值取向中,中日两国有着十分巨大的相似性。在日本的文化体系中,我们大致可以将它区分为两种流派,一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日本传统文化,二是受西方近代文化熏陶的日本现代文化。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原因,中日两国在文化、艺术等方面就呈现出较为一致的艺术神韵。

本世纪初,中国电影在北京由影片《定军山》拉开了序幕,这是这一段由京剧改编而成的默片,采用记录片的基本形式拍摄而成。在这以后,以杨小仲、何非光等人为杰出代表的中国第一代电影导演,于20世纪30年代拍摄了诸如《难夫难妻》、《苦恋》、《苦儿流浪记》等影片。最值得一提的是由第一代导演们开创的家庭伦理片和功夫武侠片,特别是功夫武侠片,在世界范围内都有较大的影响力。在随后的中国导演都不约而同的受战争影响,都在表现着比较强烈的革命主题。中国第五代导演以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为代表,他们大多经历文化大革命,在重重困难下返回学堂,在学习电影专业制作的同时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礼,从而产生了不同的价值观的审美表达。他们的作品经常运用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符号,以西方电影的叙事方式和表现手段来结构中国的传统文化,展示了他们对于社会现状的理性思考。

3结语

现代中国文化结构大致由精英文化、主流文化和大众文化三方面构成。其中精英文化是受传统文化和现代思潮双重影响的,主流文化则是反映国家意志的、大众文化是满足大众日常娱乐需求的。三种文化区分明确,利益清晰,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意图。三种文化相互促进相互平衡,在不断的发展中慢慢的改变着整个中国社会的传统文化观念。使得传统文化中由以集体利益为出发点转变为个人主义为主要诉求,社会的经济发展也大大刺激了大众娱乐也的发展。中国的商业电影这种文化下的产物,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大众文化需求为目标,采用市场化的手段,按照普适的审美标准生产制作。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喜剧电影的异军突起,《疯狂的石头》、《泰日》、《非诚勿扰》等影片的商业成功正是由于迎合了社会对于大众文化产品的迫切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0

标签:论文   艺术论文   电视电影   中日   文化   绝对值   电影   大众   日本   传统文化   中国   标准   产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