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罗丹嘱词有感——苦难是艺术家最大的财富

从前听人说过,苦难是艺术家最大的财富。于是便自觉的若要成为艺术家该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有本记录米开朗琪罗的艺术人生叫《痛苦与狂喜》,书中记录和描写了米开朗琪罗为艺术不停奋斗的历史。正好米开朗琪罗也是罗丹十分尊敬和推崇的艺术前辈,《痛苦与狂喜》这本书的名字也正好印证了两位艺术大师曲折而又精彩的一生。作为学艺不精的我也在和艺术的接触中,一天天的体会着这种痛并快乐的心路历程。

前段时间阅读了《罗丹艺术论》,这是一本经由奥古斯特罗丹本人口述,同时由其秘书兼助手的格赛尔记录并整理出来的,关于罗丹晚年对传统艺术的看法和其自身的艺术主张。罗丹通过和助手谈话的形式表达了他的艺术理念,交谈中提及了许多内容,包括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艺术家如何看待自然和如何获取美的感受;雕塑中建模的问题;韵律感在雕塑中的重要作用。作为一位才能卓越的雕塑家,罗丹也分享了他对素描和色彩的理解,以及如何把这些运用到雕塑素材的积累和创作中去;对于美的发现,罗丹有着他独到的方式和视角,其中就有对女性美的发掘和塑造;在谈到对于传统的态度时,罗丹把古代和现代的作品和艺术家做了反复地对比和举例来阐述他的艺术观点;在谈到艺术的思想性时,罗丹通过各种例证来帮助分析思想性对于艺术作品的重要,以及思想性如何使艺术作品得以升华;在罗丹的众多作品中都弥漫着一种神秘的气息,这些罗丹也有自己的表述,同时这种影响力也波及了他身边的朋友和他们的作品中来,这里面就有罗丹的朋友欧仁卡里尔,说到以前的雕塑大师,罗丹单独提到了菲迪亚斯和米开朗琪罗,可见罗丹对此二人的推崇。在一次和格赛尔游历卢浮宫的过程中,罗丹也不失时机地对这座艺术宝库中收藏的伟大作品提出了自己的注解;作为一代雕塑大师,罗丹代表着他那个时代高度,在他身上同时体现着古典和浪漫的气息,同时也为雕塑的发展开启了新的可能性,罗丹对一个艺术家的作用有着明确的见解,强调作为艺术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可以说,罗丹是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人,是一位真性情、率真的人,他把他的才华和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以恳切的话语记录在了他为后世保留的嘱词里面。阅读了这些,一种和大师直面沟通的感触油然而生,特别是在罗丹在其嘱词里面流露出的那份殷切期望是多么令人感动啊!

热爱你的使命吧,再没有更美满的了,它的崇高是为庸俗的人们所意想不到的,罗丹在他的嘱词里面传达出这样的呼喊,希望在数百年后的我们依然能清晰地解读起终点深刻含义。对罗丹一直就有许多种说法,特别是在他那个时代。但其中有一个说法是毋庸置疑的,他是那个时代的雕塑大师。就像现今社会流行个人奋斗的说法,罗丹在奋斗的起步阶段也不是一开始就是那个时代大师,也曾遭遇过许多挫折和冷遇。罗丹带着一种使命感不断坚持,不断寻找这个世界的美好,和他同年的两位朋友,克劳得莫奈和左拉,也都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不曾接受过正统的教育。年少时,罗丹必须为生存而挣扎,过着时常没有面包的日子。这让我想起中国古人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所以我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所谓苦难是一个艺术家最大的财富这句名言。

于是机会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一个如今被称为屌丝的身份面前,罗丹没有沉沦,没有放弃。相反,为着心中的理想他努力找寻着可以实现自身价值的机会。虽然我们不知道如果罗丹当年没有进入雕塑家卡里尔贝留斯工作室当助手,我们今天还能不能看到作为伟大雕塑家的罗丹留下的作品,但我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罗丹。只是结局会略有不同罢了,或许会有个画家罗丹,或许印象派的历史也会变得不同吧。

当然,从事任何艺术门类都不是短时期能取得成果的。大概是因为罗丹没有机会被当时的学院派正规的教学模式所束缚吧,总是看起来不太正规的作品没有被雕塑家巴里看中。罗丹的第一件作品《塌鼻子男人》遭到了沙龙的拒绝,可见无论谁的成功之路都不会一帆风顺。而今,罗丹的雕塑作品被世界的博物馆所收藏,罗丹的名字也被冠以天才的称号。由此可知,艺术家的成长是要耐受的寂寞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又比如蝉的精神,在深埋泥土的十年寂寞之后,终有一天飞在枝头一鸣惊人。这些道理似乎就在我们身边发生着,关键在于我们有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在这个时代经济大潮汹涌而来的今天,我们的生命都似乎被时代大潮裹挟着加速燃烧着。因此,能否守得住寂寞,能否坚持内心的使命感,不为世俗所累,不随波逐流,坚持自己的艺术风格,就显得尤为难得了。因为,艺术需要不断创新,因循古人是没有出路的。在罗丹的时代,他的作品保持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对此德国音乐家瓦格纳就曾说,罗丹的作品对于想学习他的风格的艺术家来说,就像一种被称之为油巴斯的毒树一般。在这一点上,国画大师齐白石也说过类似的话:学我者生,师我者死。可见在艺术创新这一点上,一中一西两位艺术大师的观点是一致的。

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关于罗丹的这句名言,大家都不陌生。罗丹在从事艺术工作的时候,并不像传统的艺术家那样使用模特,他总是让模特自由活动,在一个个看似平常却又非常生动的瞬间,罗丹总是能用他那能够洞穿人灵魂的眼睛去迅速捕捉到这些瞬间即逝的美。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罗丹作为一名对大自然的光和动态的彻底臣服的学生,罗丹反复钻研形体在运动中的节奏和韵律感,作为对古典雕塑艺术继承与发展的集大成者,他坚信古希腊的雕塑艺术的秘密就在这其中。罗丹总是飞快地记录着人体的秘密,不管是粘土还是画笔,他用一个雕塑家才会用的特别手法,娴熟地捏出或是画着,一种看似胡乱涂抹的粗略轮廓,罗丹深信韵律就存在于这些动态中,韵律既是美。正如美国记者 WC布朗奈尔所说:罗丹揭示美多于创造美没有一个雕塑家像他那样表现得更多表现意味着个性的充分展现,而不是按照惯例去做。这样的作品罗丹显然有很多。例如,在1880年制作的《夏娃》,这尊夏娃的塑像并没有按照常理或是传统去把她塑造的身材和面容如何姣好,罗丹的夏娃既不是处女也不是少妇,而是一个老女人。她的身体不再丰满圆润,皮肤松弛脂肪堆积,然而在这个形象上我们能看到的是人的生命在和时间的斗争中,体现出的倔强和苦涩,有曾经的青春明媚也有衰老后的苍茫陈郁,看得见生同样也看见了死,反映出了罗丹对生命的底蕴与意义的深刻思考。

作为天才的罗丹,也不是一个完人。就如同罗丹自己所言:雕塑是创作疙瘩和空洞的艺术,而不是创作清晰、光滑的形象。所谓完美会扼杀艺术的生命力。俗话说画如其人,一个艺术家的艺术理念往往也是其内心的真实反映。罗丹在他的艺术生命中所体现的是卓尔不群,棱角分明的性格。这样的处事风格往往也会给他带来毁誉参半的评价。这样的例子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也比比皆是,如1877年的那件《青铜时代》就被人诟病为是狡猾的人,甚至是骗子所做。虽然事后得到了澄清,但是罗丹却因此经历了数年的失望和挫败感。类似的事件还有他的《巴尔扎克像》,作家协会虽然预定了这尊雕像,但却又拒不接受。参观者在面对这件作品时的反应竟是愕然随即哄堂大笑。就在罗丹的声誉如日中天的时候,他曾被人们称之为米开朗琪罗第二和现代的普拉克西特列。然而这种评价却不见得是什么好事,以至于罗丹在这种表扬之下无法正确地评价自己,并设法自我控制。一时间崇拜者焚香膜拜的滚滚浓烟遮蔽了那曾经可以穿透人灵魂的视线。命运之神在罗丹达到事业顶峰之时再一次的戏弄着这位大师的人生。然而,这个不屈的灵魂却在此时以但丁的名言自勉:山路是崎岖的。越是险峻脚下的风景也越是广阔。

罗丹的一生是不断向错误、向传统、向裹足不前的惰性挑战的一生。命运的苦难折磨着罗丹,同样也成就了罗丹。可以说苦难便是一个艺术家一生最大的财富。罗丹说:没有一个人可以在不受伤害的情况下为人类做出贡献。罗丹是一个有宗教感的人,这种气质也同样出现在所有艺术家的身上,只是我们信仰的宗教名曰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1

标签:论文   艺术论文   美术艺术   卡里   艺术家   雕塑家   思想性   苦难   雕塑   大师   传统   财富   艺术   时代   作品   罗丹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