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中国传统人性论与马克思主义人性观的融合

成圣成贤是中国古代哲人一生的理想人格榜样。中国传统人性论对人、人性的研究是沿着善恶解析的基点步步收摄。而马克思主义人性观则以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为主旨,从人的劳动处切入,把人的本质归结到社会属性中。两者虽一内敛一外涉,但仍有着融合之处,彰显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天然共通性。

一、性善之还原

中国传统人性论中性善论代表人物孟子认为性善从天性来,《孟子公孙丑上》中讲: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善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人有着天性的善,且此善乃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也正是这一善的指引,后天理想人格的培养过程均是从先天的善端出发又返归本善之性的过程,即发展到宋明理学时的复性说。尽管这一人格培养过程的复性说,在现在看来有着各种缺陷,如思维封闭、固化,理想和形式单一、趋同等,但追求真善美,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源泉和不竭动力。

马克思也一直在追逐着,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其实他并不反对人的本性向善,相反他认为,人的意愿还是充满善良的,如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人对劳动是热爱的,人性中的恶是由于后天环境影响带来的,人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条件下对全面发展的追求和向往。这都说明马克思的向往和所做的努力一直都是人性的还原,而这种向往,与中国先哲们对圣贤、道德理想人格的追求,对社会和谐的渴望,对人皆可以修身为尧舜的企盼,有着高度的一致性,这就是人类共同的品格呈现、人性表达。

二、本性之劳动

中国传统人性论中看到了人的劳动的重要性,如墨子思维独到、慧眼独具,看到人类劳动能够对物我进行本质区分,认为人的本质是能劳动。《墨子非乐》中提出: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今之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因其羽毛,以为衣裘,因其蹄蚤(爪),以为绔屦,因其水草,以为饮食。故雄使不耕稼树艺,雌亦不纺绩织纴,衣食之财,固已具矣。今人与此异者也,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不生。看到动物只能采集,而人类却能赖其力者生,显示出其思想中闪烁着透过现象看到事物本质的光辉,虽然墨子没有明确提出人的本质一词,但在当时条件下不失伟大。马克思明确将劳动一词看作是人的本质。劳动是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中介,劳动通过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能量、信息的变换而创造了使用价值,劳动过程也是形成人与人之间关系和形成人类社会的过程。

他认为: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正是通过对对象世界的改造,人才实际上确证自己是类的存在物。马克思还指出,人与自然不可分,人自身就是一种自然的存在,自然界是劳动的基础,人是劳动的主体,人通过劳动将自然界与自身联系起来。人在改造世界的劳动中才获得了自己的本质,人通过劳动改变自然,创造属于人自己的物质生活条件。总之,劳动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从这点上看,中国传统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又显现出了一致与融合。

三、思维之能动性

人是这个世界的主宰,社会的发展靠的是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这一点可谓是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成圣成贤的坚守。先秦时期,荀子在《荀子非相》中提出了人之所以为人者,何也?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荀子眼中的辨、义是最为关键的两点。辨是辨别、思考,属智;义是明所为和所不为,属德。二者都属意识能力。同时他还认为,天地四时对人世间的安定与混乱没有决定作用,星坠木鸣之类的天地之变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由君上昏乱、政治险恶等人事导致的种种反常现象。他提出人最应该执著的东西是君臣之义,父子之亲,夫妇之别,在天面前,应该错天而思人,不应该放弃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而沉溺于对天的思慕当中。一味地迷信上天、屈从于命运,不如把它当成物来蓄养而控制它,顺应它而利用它。这就是荀子的人定胜天理论。《淮南子修务训》里也讲到,鸟兽其爪虽利,筋骨虽强,不免受制于人。

明末清初的王夫之更是指出:禽兽终其身以用天自无功,人则有人之道矣。禽兽终其身以用其初命,人则有日新之命矣。人不仅能用天,而且能变天,依靠的便是人之道,也即人的意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苦难的态度中。孟子认为: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心,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宋代范仲淹自幼家境贫寒,但仍勤奋好学,为官后直言敢谏,三次遭贬,颠沛流离,可他仍满怀崇高的思想境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显示出他对社会的高度责任感。正所谓自古雄才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在意识能动性问题上,马克思与中国古代哲人们有着高度的一致。马克思在批判费尔巴哈自然人、被动人的基础上,形成了人的认识的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产生和发展的。实践观的引入论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也实现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问题,完成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一贯性。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人的认识与照镜子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又有本质的不同。照镜子是消极被动的反映,而人的认识是经过头脑对客体信息进行选择、加工整理和创造的过程,是能动的反映,不是机械的直观。

它不仅在思维中再现客体事物的状态、属性和本质,而且具有实践所要求的主体能动的、创造性特征,对认识对象信息进行选择、重组、整合、建构,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从而改造客观世界。并且这种能动性不仅体现在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感性阶段,而且体现在理性认识的形成过程中,即人们在实践中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不断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正是因为人的能动性既能改造客观世界又能提升自身的认识能力,所以人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由不知到知,由浅入深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为全人类贡献了一套理论衡量的尺度,任何一种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参照起来,都会有这样或那样的不同,中国传统思想亦如此。但正如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的,万事万物都处于矛盾中,哲学上的矛盾是对立面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一方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不同是因为有同才显出多样。所以中国传统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作为参照,会透出许多不同,是因为两者也有很多相通之处,积极向善,不劳不获,主动创造我们的未来正是这些相通之处,才使得人类不管是何种语言、何种种族都能够沟通和交流,都能成为友人、友邦,这便是和谐以共生共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其它   荀子   马克思主义   墨子   中国传统   孟子   人性论   马克思   禽兽   本质   人性   过程   思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