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资本论》是唯物史观建构的必然理论环节

西方经济学对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缺乏令人信服的解释力,《资本论》再一次被推到台前,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探究《资本论》与唯物史观的内在关联成为其中的关键理论问题之一。当我们讨论《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性质时,总会遇到所谓马克思主义双重断裂论问题: 早期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之间存在断裂; 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与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存在断裂。双重断裂论肇始于1932 年发表的《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 以下简称《手稿》) ,在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达到高潮。

《莱茵报》末期,马克思首次遇到对物质利益发表看法的困惑,这是促使马克思从哲学研究转向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原因。为了解决这个棘手的难题,马克思写作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从属于政治国家的错误观点,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的结论。然而,只有通过政治经济学研究才能理解市民社会。马克思在1843 年10 月移居巴黎之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阅读了众多的有关著作并做了大量的笔记。在此基础之上,马克思写出了《手稿》。《手稿》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 以异化劳动学说为主体的经济批判、以共产主义学说为主体的社会批判和以对黑格尔的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为主体的哲学批判。由此可见,《手稿》是经济批判、社会批判和哲学批判的有机统一。作为有机统一的三大批判是怎样引导马克思走向《资本论》创作的最初理论表白的?

从前者到后者有遥远的理论距离。对此,马克思指出,重构国民经济学的理论体系,需要解决前提性的两个任务: 其一,私有财产的本质来历是什么? 异化劳动创造了异化的私有财产关系,然而,这种私有财产关系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并最后生产出作为私有财产关系之当代存在形式的工业资本的? 这是马克思必须给予回答的问题。私有财产关系的出现,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就出现了,其中必然有历史的具体演进。只有把资本主义社会的来历交代清楚,才能对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进行实质性的讨论。

其二,劳动异化的根据何在? 如果说异化劳动导致了私有财产关系,那么,劳动异化是何以发生的?我们看到,对于第一个问题,马克思在《手稿》中已有初步的思考。他从重商主义到重农主义再到国民经济学的经济学说史演进的角度,通过对私有财产或财富的主体本质从外在于财富的金银货币贵金属到农业劳动,再到工业劳动的理论演进,间接地描述了工业资本的来历。

总之,把《手稿》作为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最初理论表白,经过《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等经典文献群的发展,内在呈现《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性质,实质性地打通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资本论》创作与唯物史观理论建构之间的空间理论界限,实现青年马克思与成熟马克思、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与作为哲学家的马克思之间的融合贯通与协同演进,才能彻底证伪双重断裂论,从而不仅合理彰显了《资本论》的唯物史观性质,而且从思想史的维度确证了《资本论》是马克思唯物史观建构历程的必然理论环节,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并彻底验证了其科学性,真正呈现了《资本论》既是一部经济学著作,同时还是一部唯物史观的哲学巨著的双重理论品格,真正彰显了《资本论》的当代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其它   唯物史观   资本论   黑格尔   马克思   理论   政治经济学   手稿   财产   环节   哲学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