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

"

论文关键词:教育 民族高等教育 邓小平教育思想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迅速,成就巨大。本文根据我国民族高等教育发展经历的两个阶段: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曲折前进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进步恢复、稳步发展、深化改革、加速发展,研究了邓小平在不同时期对新中国教育所做的指导及其教育思想的发展、形成的过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作为一个多民族的教育大国,民族地区高等教育的成绩尤为引人瞩目,其意义也尤为重大。

一、+一届三中全会前邓小平教育思想阐发的开始

二、+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发展、形成

(一)教育是经济和社会现代化的基础的思想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同志刚一复出,在一次与中央两位领导同志谈话时就强调:“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 [z](PZ76-z77>他曾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科技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认为“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

(二)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首要的一点就是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这是邓小平教育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原则。他指出,“我们的学校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地方。培养人才有没有质量标准呢?有的,这就是毛泽东同志说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z 7 ( PZSO >他这一思想的主导内容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问题,即使受教育者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坚持这一思想,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

学校教育坚持把“德育”放在首位,一是必须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等于贯彻了把德育放在首位的原则。这是与我党在新的历史时期总的政治路线相适应的。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就当前而言,就是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二是坚持“四有”的培养目标。1985年3月邓小平同志在全国科技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时,一定要坚持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坚持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m }3](P110)可以看出,邓小平把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看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是统一的。因此强调培养“四有”新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要求,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在社会主义条件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来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推动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断完善、巩固和发展。在新时期,尤其是在代表着全体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下,更加需要教育与社会、经济、科技的进步和发展相适应,以此来推进整个社会的向前发展。邓小平指出:“为了培养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在新的条件下,如何更好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同志都非常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这是改革社会的最强有力的手段之一;在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之后,这是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用一致、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根本途径,是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差别的重要措施。早在八十年前,列宁就说过:‘无论是脱离生产劳动的教学和教育,或是没有同时进行教学和教育的生产劳动,都不能达到现代技术水平和科学知识现状所要求的高度。’现代经济和技术的迅速发展,要求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率的迅速提高,要求我们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结合的内容上、方法上不断有新的发展。‑[2](P103)可见,邓小平所强调的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一方面通过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而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另一方面,通过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使人的全面发展变为可能。"

(三)教育要“三个面向”的思想

教育要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坚持不断地进行改革。邓小平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理论,对于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以及教育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1977年邓小平重新出来工作以后,他自告奋勇地提出抓科技和教育工作,并且果断地、正确地解决了教育工作中的一系列重大的方针、政策问题。1983年9月,他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而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思想短短16个字,言简意赅,意义深远。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是“三个面向”的核心。党在新时期的总路线规定,党在新的历史时期的根本任务就是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代表了全国各族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抓住了教育要面向现代化,就抓住了教育要为什么服务这个根本问题。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一是指教育要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各条战线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最主要方式是培养人才。《中共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任务,要求我们不但必须放手使用和努力提高现有的人才,而且必须极大地提高全党对教育工作的认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为90年代以至下世纪新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准备新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各级各类合格人才。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的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还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的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二是指教育只有实现自身的现代化,才有可能培养出能承担现代化建设任务的合格人才。因此,必须在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和方法上不断地创新。

教育要面向世界。就是要使我国的教育能够顺应和跟上世界新技术革命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潮流,大胆地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教育的先进的经验。还应该努力使我们的教育达到世界水平,使我国的教育跻身于世界教育先进行列,对人类文明作出中华民族应有的贡献。

(四)尊师重教思想

教师是学校的关键,也是教育发展的关键。尊师重教的核心问题就要尊重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如何尊重教师并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呢?

再就是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邓小平认为关键是要提高教师的社会待遇和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切切实实地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具体问题。邓小平针对我国教师工资待遇低,工作条件艰苦的实际,他多次提出要有关部门研究教师首先是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制度和改革问题。要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下,提高教师的工资待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通过多次工资调整,特别是200(〕年至2001年两年内三次工资调整,我国教师的待遇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已接近或达到了全国各行业的中等收人的水平。为了鼓励中小学教师终身从事教育工作,国家增加了对中小学教师教龄津贴,对从事中小学教师工作30年以上的教师,退休后给予原工资金额的退休金,等等。各级地方党委和政府,根据各自的条件,尽可能从经济收人、住房、安排教师子女家属就业、工作条件等方面,给教师以优惠,使其工作、生活不断得到改善。

可以看出,在邓小平理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总体设计中,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邓小平在探索和回答如何巩固、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建设全局、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战略问题加以考察。回顾二十多年来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程,只要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努力实践“三个代表”,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地区的基本实际出发,坚定必胜的信念,知难而进,勇于探索,集中精力埋头实干,一心一意抓改革,促发展,我国民族高等教育事业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   思想   德育   全面发展   工作者   社会主义建设   民族   教师   我国   社会   人才   经济   邓小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