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关怀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迎来了新的发展和要求,随着高等教育政策的改革,贫困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面临的经济压力减小了,以助学贷款等为主的各种资助政策已经基本解决求学费用问题,但随之而来的思想与心理问题成为贫困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也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为使高校贫困大学生消除心理疾患,正确认识自己,做到自尊自信自强,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本关怀是非常必要的,做到深入学生的精神、灵魂,引导贫困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融入校园生活,从而实现人生理想。

一、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本关怀的重要意义

1.人本关怀有利于促进贫困大学生自身素质全面发展

贫困大学生是特殊的弱势群体,但往往这些学生的内心更渴望被重视,更努力提高自己的成绩,这也是为什么大多贫困生成绩优异的原因,在此类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不能松懈,学生在极端的努力下提高成绩很可能引起心理上的失衡,此时从精神层面做工作,给予学生人本关怀,将人本文化融入到思想教育中,很容易与贫困学生做情感沟通,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明白贫困不代表他们被排除在社会规范范围之外,人本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了教育层次,不仅仅让学生减少学费负担更让学生减小心理压力,深入关怀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完善自己,做到全面发展。

2.人本关怀有利于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时俱进

思想政治教育要与时俱进,人本关怀符合科学发展观,是先进教育的具体体现。人本关怀也是一种创新,随着对贫困学生的了解,之前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已经渐渐退出教育舞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始增加对学生的情感投入,增强与学生的互动,这样的教育方式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更使教育摘掉刻板的面纱,更生活化、具体化、贫困学生的内心是敏感脆弱的,灵活的教育工作方式,更容易被贫困学生接受,并在人本关怀教育下,逐渐提升自己的自信,找准自己的位置,积极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3.人本关怀有利于平衡贫困大学生心理促进校园和谐

我党已经明确指出:社会和谐,国家长安 ,取决于社会成员的思想道德素质,只有统一信念,良好的道德规范才能促使社会和谐。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的和谐发展国家非常重视,据统计高校贫困学生人数约占总数的19%,这一群体的求学、就业等都将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领域,一旦出现矛盾会引起学校不安,人本关怀对于贫困生来说更显尊重更能使他们确定自身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形成有效沟通,帮助贫困大学生完善人格,释放不安,形成良好的品德,促进校园和谐有序发展。

二、人本关怀视角下的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1.人本观念不强,忽略了学生合理的自我需求

对于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长期以来保持着一种传统,即重视社会整体性,一直以来我们做工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将贫困大学生放在某种角色上,持续强调学生们未来要承担的社会责任,极少从学生本身的意愿及客观需求出发,问问学生喜欢什么未来打算做什么,在这样的思想教育工作中,贫困大学生承担的压力较大,一些个人的合理的需求被忽视,社会价值被生化,人本关怀被压抑。

2.教育理念落后,弱化了教育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针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共性的,它需要大学生形成被社会认可、需要的品格,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完整的理论知识被灌输给学生、教师的强势主导性加强,学生成为被动接受者,一直在倾听的角色上,往往存在排斥心理,这也是个性与共性的矛盾。著名教育学者黄新华老师说: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者是中心,学生被边缘化,此类教育缺乏伦理关怀,欠缺个性化沟通。随着社会的发展,贫困大学生的个性、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能再与人本关怀背道而驰,要找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

3.教育内容理性,忽视了对学生思想与心理的情感沟通

教育本身就是以理服人的过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系统的教材、严格的考核对于学生的学习与知识积累有极大的帮助,但在心理疏导与沟通上稍显欠缺。思想政治工作是思想与情感的碰撞交流过程,只有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才能使思想工作有的放矢,但我国大部分高校都没能做到这点,更多的是理性的知识传授和学习培养,依据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需求理论,可以看到,学生的心理与情感的失落,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进行是不利的,只有重视学生的需求,撬动内心的情感,才能达到共鸣与价值认同,对于大学生思想教育的人本关怀的忽视是教育的绊脚石。

4.教育方式刻板,缺乏对学生科学的隐性教育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新鲜事物与新思想让大部分贫困学生开始增强自身的独立性与个体意识,学生们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问题,从互联网各类社交平台可以看出,许多社会热点话题都充斥着当代大学生的各类观点,这也说明学生们渴望被认可,而我们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一直以刻板的规定学生必须、禁止执行某些规定,没有从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取隐性教育,这也是与人本关怀相悖的。

三、人本关怀视角下加强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1.增加人本关怀的分量,是做好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

推进贫困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增加人本关怀的分量是促进学生在开放式教育中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人本关怀的核心即培养精神,对于贫困生来说,物质支持只能解决存在问题,却不能支撑存在感,而内心世界的建设与境界提升才能推动健康心理与个性发展,这就需要教师放下架子,走进学生内心,抛开简单的嘘寒问暖,从尊重的角度出发,用爱与情感去交流,取得信任后,帮助贫困学生摆脱自卑心理,树立积极的奋斗目标,努力实现理想。其次关注学生需要,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关注学生的精神变化,通过一种健康的模式构建畅通的渠道,实现对学生内心变化的监测,随着学生的动态,实施相应的思想教育,潜移默化让学生吸收人本关怀。最后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人本关怀不需要教师以权威者实施教育,教育形成互动能够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达到更好的效果。

2.完善人本关怀的内容,是开展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键

提高贫困学生的自立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奋斗精神,贫困学生的逆境相对多一些,因此自立自强的心理尤其重要,积极向上的面对逆境,让学生明白贫困是短暂的,是可战胜的。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以不断创造很多可能,鼓励学生不卑不亢,接受资助更好地完成求学之路。除自立教育外,诚信教育也尤为重要,人无信不立,贫困大学生的物质资助需要学生的诚信与责任感,当下不少学生拖欠助学贷款,开假证明博取资助等不良行为促使诚信成为一纸空文,人本关怀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强化贫困生的诚信教育,培养学生忠诚守信,促进助学体系良性的可持续发展。

3.构建人本关怀体系,是做好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保障

首先完善资助体系,多年来,党和国家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工作基于高度重视,大部分贫困生不再为学费困扰,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严格落实资助事项,切实保证资助到位,不浪费不缺失,教育管理的结合有利于提高政策的公信力,提高学生对思想教育工作的配合,制度与爱心的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感恩之心。其次健全工作运行机制,明确校内部门的职责与义务可有效防止互相推诿或工作失误的发生,更有利于切实关怀贫困生,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问题,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及时性与有效性。再次提高教育队伍的素质,加强教育队伍的建设有利于人本关怀的实施,适当扩大教师队伍的规模以适应学生增长的速度,积极投入教育经费,鼓励教师个体进修,提高自身人本素质,同时学校也要增加能力考核机制,按照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完成情况给予相应的奖励。

4.营造人本关怀环境,是做好贫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

首先要改善学校的硬件环境,校园的建筑环境是一种思想的代表,基础设施要合理布局,不搞三六九等,做到平等分享学校的公共资源。其次积极发挥学生团体的力量,丰富校园环境建设,吸引学生对环境的关注,做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并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环境里的基础设施,如英语角、宣传栏等,引导学生进入环境,融入环境。再次创建校园的人本环境,思想教育要细致入微,对于勤思进取的学风与态度要及时予以表扬,提高学生的存在感,增加学习的动力,增加学生社团的种类的同时,提高品质建设,使学校风气更和谐,贫困生更有归属感。

贫困大学生的主要问题已经从经济问题转移到心理问题,为了让贫困大学生更好地融入大学环境,努力学习,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人本视角展开,教育学生用平常心来面对人生的挫折和坎坷,在前进的路上不断树立自信心,为人生目标奋斗。我们坚信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断增加人本教育分量,完善人本教育具体内容,逐渐形成人本关怀体系,加强人本环境建设,一定会从根本上改善 贫困大学生的困顿,推动校园和谐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5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   贫困   思想政治   视角   贫困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   环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心理   大学生   学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