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驱动式教学模式在经济类课程中的应用

" [论文关键词]驱动式教学 经济 课程

论文摘要]文章在分析驱动式教学方式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类课程的特点,通过对风险管理和保险学课程教学实践过程的分析,总结出经济类课程运用驱动式教学方式的特点。

一、驱动式教学的定义

驱动式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是建构主义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这种教学方法主张教师将教学内容隐含在一个或几个有代表性的任务中,以完成任务作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动机驱动下,通过对任务进行分析、讨论,明确它大体涉及哪些知识,需要解决哪些问题,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通过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找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最后通过任务的完成实现意义的建构。

二、经济类课程采用驱动式教学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教学方式的改革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大多数改革的尝试都是在理工科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实践教学中也收到了很多良好的效果。但是针对经济类课程的教学方式的改革还很少,由于传统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教学效果。要改变这种教学状况,就应该改变现有课堂教学方式,围绕具体的任务或问题,把原来抽象的理论讲授转化为生动的现象和案例的讲解,让学生自己从中总结出现象中所包含的本质,完成从具体到抽象的升华。按照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正像克莱恩所说“一旦我们开始根据人类的天性做事,过去认为复杂的事也都变得简单。”按照构建主义理论,学习的过程应该是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建构过程,是一种协商活动的过程,是一种真实情境的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角色,应该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灌输的对象转变为外在信息加工的主体。也就是说,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高职教育主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教师平时对学生加强训练。驱动式教学对于这个培养目标的实现是非常有帮助的。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用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思想,以任务驱动的原则作为教学模式,采用表现性评价的方式进行能力考核,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学生通过完成教师根据课程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而设计的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驱动式教学的核心工作是任务的安排。

三、经济类课程的特点

经济类课程的教学具有和理工类课程不同的特点,在设计任务时尤其要注意这些区别。经济类课程具有以下特点:

1.现实性。经济类的课程大都和我们的生活联系比较紧密,很多现象就发生我们的生活中。例如,当前我们面临的通货膨胀现象,全国性的价格上涨,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很多的不便,我们如何运用经济理论解释这个现象。再比如,风险就在我们身边,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有意识地去认识和消除自己身边的风险,物价上涨就是我们要共同面临的经济风险之一。

2.学科具有很强的交叉性。以财政与金融这门课程来说,它涉及金融领域的知识,还涉及财政方面的知识,而且都需要经济学的知识和原理。很多经济现象的分析都需要用到统计学和会计学的知识,学科的交叉现象很普遍。

3.知识的应用性比较强。很多经济类课程所学的知识,在实际的生活和工作中都需要用到,如何应用、如何更好地应用,都是在经济类课程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问题。风险管理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通过这门课程,学生应该掌握管理和处理身边风险的能力。

4.知识的重复性比较多。经济理论在很多课程中都涉及。例如,风险管理的理论在很多的风险管理课程中都需要,企业需要,家庭需要,金融机构需要,经营风险的保险公司更需要。"

四、驱动式教学在经济类课程中的任务设计

基于经济类课程的上述特点,我们主要以保险专业的课程为例来阐述驱动式教学任务设计的着手点:

1.问题类任务(专题、主题类任务)。问题被理解为一种需要注意、处理或解决的情境、人或事。在这里我们把问题理解为情境,这种情境是实际的或接近现实的。比如一个专题、主题或案例,它的作用在于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发联想,唤醒长时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提供研究范围,诱发研究动机,从而使学生能利用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赋予知识以某种新的含义。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问题类任务就是问题情境中所展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解决这种复杂的、实际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知识,加强对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授风险管理课程中关于风险特征的时候,我们是这样安排的:首先给学生播放一段关于我国南方暴雨带来的自然灾害的资料,在这个背景下,让学生继续分组讨论我们现实生活中面临的其他风险,包括亲身经历过的、看到的、听到的,以及从资料中了解到的各种风险的存在。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历,他们都能说出很多风险的表现,经过热烈的讨论之后,再对他们的讨论结果加以引导,让学生做出总结。如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已经和正在发生或者将来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风险,说明了什么?学生能够总结出——风险是普遍存在的;我们不能够完全避免风险的发生说明——风险是客观存在的等。通过观看视频资料和课堂讨论,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总结出风险的特征,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锻炼,而且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非常深刻,教学效果很好。

五、驱动式教学在经济类课程中运用的特点

通过以上分析和教学案例展示我们能够看到,在经济类课程中运用驱动式教学具有以下两方面的特点:

1.许多经济类课程和保险专业的课程一样,很多知识点都很抽象。这样的特点决定了学生在学习这类知识时,通常会觉得比较枯燥和乏味。按照一般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会很被动,虽然花费的精力很多,但是收到的效果甚微,学生也不满意。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转变教学方式,采用驱动式教学法,变被动为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 情景的展示、实际案例的引入,学生带着实际问题,通过实际案例来学习,学习的目的性更强,更能很好地把握学习的目的,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在这两类方法中,学生不是被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而是教师所设计的任务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自愿地积极探索、自行寻找途径去学习,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2.通过案例和问题情境的设计。学生可以在完成任务的成就感的驱使下,自己设计与教学任务相关的其他任务,这进一步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我们的教学目的不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要点,更主要的还要交给学生恰当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好准备。通过上面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出,通过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很多知识,而且能够很好地把握知识点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还能掌握学习的方式和方法,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很好的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高级职业人员,因此,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接决定高职教育的成功与否。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对于教师是非常大的挑战。在信息时代,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如果教师还采用过去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则不会满足学生对知识的需求,教师的授课过程就会十分被动。同时,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时需要具备比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就业的压力也使得学生更愿意学一些能够提高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内容。采用驱动式教学法,正好符合了当前的实际情况,既能满足市场就业的需要,也能迎合学生的心理需求。总之,驱动式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能促使学生进行积极思维,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有理由相信,驱动式教学应用在经济类课程中一定会取得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2]绍祥东,张莹.以人物教学为驱动构建《电子商务》教学新模式[J].河北农业(教育版),2007

(2).

[3]李移伦,姚和芳.浅谈课程教学的任务驱动型教学模式[J].当代教育论坛,2007

(1).

[4]周庆华.任务驱动教学的有益尝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

(3).

[5]姜洁.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资产负债表编制教学中的应用[J].辽宁高职学报,2007

(11).

[6]侯海云,李兴保.任务驱动教学理念新解[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

(2).

[7]孙朝晖.任务驱动教学应把握好的几个环节[J].教育革新,2007

(8).

[8]周振铎,凌银枝.任务驱动探究教学模式的实践[J].科学课,2007

(6).

[9]余铮.以“情感为先导,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初探[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

(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   经济类   课程   主观能动性   情境   现象   风险   能力   模式   教师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