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实践分析

药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具备一定的药学学科基础理论及实验技能,其人才能够在药品使用和研发领域中从事药物设计、药品鉴定、药物临床用药等医学工作。药学专业对人才的要求较高,学生需要全面掌握药品的生产、检测及研发,同时具备制备药物、控制质量、指导用药等基本技能。所以,药学专业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与此同时,药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创新性非常强的专业学科,由此决定药学人才必须培养自身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并能够掌握良好的实践工作能力。为进一步探索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必须从各方面共同努力,注重教育环节当中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技能的相互联系,积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从而为社会提供所需的药学应用型专业人才。另外,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是药学教育的根本趋势,需要引起药学及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以便积极采取有效可行的具体措施,提高药学专业的教育质量。

一、药学专业职业教育的缺陷

目前,药学专业职业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依然存在教育观念陈旧、实践教学模式单一、资源配置不合理及人才培养管理体制落后等诸多问题。一方面对有限的教育资源造成了浪费,另一方面制约了学生的实践及创新。因此必须认清当下药学专业职业教育的不足,以推动药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1.专业教学之间的脱节。教学模式的条块分割现象比较普遍,药学专业每个学科独立存在,之间形成的联系较少,同时理论与实践教学相互脱节,学生只能将药学专业知识分割成块进行学习。这种情况下,学生往往在学习成绩方面有所获益,但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无法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严重影响到实际工作的效果。

2.缺乏系统、科学的实践教学模式。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模式单一,通常只注重专业实验教学,教育的多样性与系统性严重缺乏。具体在药学实验内容安排方面,只重视对药学知识的验证,往往停留在实验验证的模式当中。在实践教学上,学生的见解和想法甚少,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药学实验上,阻碍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及运用。

3.人才培养管理体制的不足。通用型人才一直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这种单一的方式缺乏对创新思维的重视,其教育效果一般并不明显,学生的个性化思维无法被全面地关注,在应对如今应用型药学人才方面显得严重不足,适应行业发展变得困难,难以满足企业及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二、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的意义

1.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促进学科发展。生物技术是一门高科技的前沿学科,具有较强生命力及发展迅速等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生物学发展速度令人瞩目,研究对象从细胞已逐渐扩展至分子,通过掌握分子知识可以充分解释生命行为、生命现象及各种疾病。而药物的来源转变至定向设计,依据对分子病理学等学科的研究,酶的合成、改造等技术均已变为现实。天然药活性成分的筛选及作用机制的探究过程已由病理模型发展至分子水平和细胞水平。通过分子药理学可以对体内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进行解释,同时能够对药物的改造设计进行指导,并研究出血清药物化学、血清药理学等方法。如今酶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进一步促进了药物合成、分析检测的发展。借助组织培养技术实现了对天然活性成分的生产,利用生物调控技术进一步促使了产出率的提高。在科学研究及生产实践中,生物技术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手段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药学中生物技术的应用也会更加广泛。

2.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改革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是人才的培养方式及基本目标,决定着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特征,具体在教育观念及思想中有所体现。根据能力、知识、素质协调发展这一重要标准,对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构建,必须着眼于药学本科教育,同时对素质教育进行加强,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并结合素质提高、能力培养及知识传授等要求,培养具有知识面宽、扎实基础、高素质、能力强的多样化人才。具体说来,必须根据知识经济时代对药学人才提出更高要求,从而通过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转变培养专业人才。基于整体性素质和综合性素质的主体这一现代教育思想理念的指导,需要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进行鼓励,重点培养学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及创新思维。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成为包括研究型和基础型、应用型在内的多样化人才,以不同规格的发展定向为培养药学人才的出发点,对学生的积极性及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发挥。如此一来,学生不仅可以具有获得知识的能力,促使自身的自我开拓及发展,又能具备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及创新能力,从而能够适应日后激烈的社会竞争。

三、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

1.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探索全新的办学理念以培养药学专业人才,促进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注重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针对医药行业、药品技术现代化、基层医疗单位三个方面发展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教学改革活动的开展,对人才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对思想观念进行转变,对模块化课程体系进行构建,全面实施教育改革。同时,依据社会就业岗位的不同需求,探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内容及方式,培养应用型高级药学人才。

2.订单式和双证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行。注重对药学专业人才岗位能力的研究,开发实用性及先进性的药学课程。针对本地医疗资源、生产技术人才需求等方面,对可用的社会资源进行利用,可以通过医药企业与药学高校之间的紧密合作,以订单式模式培养所需人才。所谓双证制,是指学生除了获得学历证书,还可同时获得药师资格证书及相关的技术证书,包括执业药师资格、全国计算机等级、英语水平能力等,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技能和实践能力。

3.实践教学模式的系统及科学性构建。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非常重要,依据人才培养的计划,对专业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在药学教育的整个过程都要贯通实践教学的实施,以便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模式,进一步促使实践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及系统性。作为院校教育,每年设定相应的教学任务,逐次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主要包括专业基础实验、药用植物学野外实践、课程教学实习等)、专业技能(在学生具备专业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开设新药设计实验、综合性大实验、设计性实验等,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开设高等药物化学实验、药学创新实验等,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实践基地训练,提升专业实践技能)。与此同时,组织学生参观医药企业及相关的医疗机构,扩展学生视野。学生参观药企生产流程,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工业制药的具体环节,从而提升学生制药工程意识;学生参观医院药剂科,并通过学习可以促使自身对医院整体概况的全面了解,进一步认识临床药师的工作内容。另外注重对多层次实践活动的开展,结合药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生产,使学生认识到理论实践相互结合的重要性,并通过对药学工作者的认识提高自身素质。只有学生对药学专业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在日后择业时才能更加清晰地选择自己所能胜任并喜欢的工作。除了这些,学院可以组织科研活动与讲座培养学生的相关技能,让学生在科研氛围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及创新意识,为日后的实践工作提供发展潜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传统的教育观念只是注重理论知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其教育模式作为一种手段和途径单一的强化学生的专业理论。由于以往的教育观念相对落后,缺乏一定的实践经验,专业学科之间无法互相渗透,在教学体系方面缺乏连贯和严密,影响药学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变革。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药学专业的学生过分依赖理论知识,而在具体的工作中表现的无法适应,一般需要通过长期的专业技能的指导与训练,才能较好的适应新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企业及学生的发展,阻碍药学专业的进一步突破。因此,必须注重对药学专业职业教育模式的改革探索,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社会提供专门的药学专业人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2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职业教育   药学   模式   专业   人才培养   专业人才   药物   能力   人才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