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对策

"

论文关健词:中学生 心理障碍 成因 对策

论文摘要:从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障碍问题人手,分析其成因,提出针对性的调适对策.

中学生杀害亲生父母、自杀、离家出走等事件时常发生.这些事件反映了当代部分中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中学生心理问题成为教育界乃至全社会的热点、焦点.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而我国心理教育工作刚刚起步,如何有针对性地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成为广大中学教师的难点.本文就中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和调适对策进行理论与实践地初步探索,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效.

1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现象

2中学生心理障碍成因

调查结果表明,中学生产生的心理障碍主要源自于社会、家庭、学校和自身等4个因素.

2.1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起决定性的作用[f2l.社会心理学家米歇尔(W Mishel)认为,人在意义不明确的情境中,个人的行为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个人因素的影响;相反,当情境的社会意义十分明确时,情境因素对个人的行为就起决定作用[[3].由于学生对当今某些社会现象缺乏全面分析而产生片面的认识,这个认识在其情绪情感和人格形成过程产生了误导.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发展和市场经济确立所带来的一系列深刻的社会变革,给中学生造成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在这个社会背景下,他们因难以适应社会的急剧变化,不能做出理性地思考,没有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坐标和做好心理上的充分准备,从而逐渐削弱自我意识.另外,形形色色的犯罪行为不断发生,贪污、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中学生就片面认为整个社会“乾坤尽污,世人皆醉”了,由此丧失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和社会责任感,降低预防心理障碍的免疫力.

在国家人事制度改革,将大学生分配工作推向市场,实行双向选择及产业结构调整、企业制度改革,使一部分职工成为下岗者.这些原本是为了放开个人手脚,施展个人才华的良好机遇,中学生由于受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和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不足,反而感到这些失业者的今天,就是自己的明天,认为自己前途渺茫,读书无用,逐渐形成学习焦虑、厌学等心理障碍.

2.2家庭因素

(1)离异家庭.近年来,特殊家庭、破损家庭增多,据我市开发区学校的调查,离婚家庭、离婚后重组家庭、闹纠纷家庭、罪犯家庭等占31.7%.在这些家庭中,学生难以感受到家的温馨、父母的关怀,他们不能与父母进行很好地沟通,自己在家似为多余,终日孤独、郁闷,导致学生出现孤僻性格、自卑心理、强迫型人格等心理障碍.

(2)家庭“望子成龙”.现在大部分家长“望子成龙”心理强烈.在生活上,对孩子有求必应,学生养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不良习惯,以致于造成学生意志薄弱,受不了小小的挫折;自理能力差,依赖性强;在学习上,力求孩子“全面发展”,不顾学生的兴趣、爱好,热衷于让学生学弹琴、练绘画、习书法等,结果适得其反;在思想上,对学生灌输“上大学是唯一出路”的观点,从而使学生出现考试恐慌、学习压力大等不良心理.

2.3学校因素

长期的应试教育,学校、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忽视学生的心理需要和生理承受力,机械地“灌”、“填”、“练”,把众多具有不同个性、知识基础和能力的学生统一到单一的“科举模式”上.对于学习成绩好的优等生,教师对他们加倍疼爱,正如《马大福音》里的一句名言“凡有的还是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正是因为这种优厚的待遇使部分优等生产生了不正确的自身认识,过于虚荣和自我中心的心理,是日后形成虚荣、自负、嫉妒、脆弱等心理障碍的根源.而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对他们产生消极的角色期望、消极的评价和对待,这就导致差生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概念和较低的成就动机,进而产生偏离一般学生角色的消极行为,这种消极行为又导致了学生成绩进一步落后闭.这部分学生要么彻底丧失学习信心,情绪低落,形成自卑、抑郁的心理障碍;要么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违章违纪成为真正的“双差生”.

2.4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不同步

青春期学生的身心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一方面生理变化对心理活动的冲击,由于中学生身体外形的变化,使他们产生了成人感,在心理上他们也希望能尽快进人成人世界;再由于性的成熟,对异性产生了好奇和兴趣,滋生了对性的渴望,但又不能公开,便体会到一种强烈的冲击和压抑另一方面心理上成人感和幼稚性的矛盾,中学生心理水平呈现半成熟、半幼稚的状态.其成熟性主要表现为他们对成熟感的强烈追求和感受,渴望社会、家长、教师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其幼稚性主要表现在认知能力、思想方式、人格特点及社会经验上由于中学生生理、心理发育的不同步,表现出种种的心理冲突和矛盾,极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偏差,故有人将青春期称为“危险期”.如果他们的心理冲突和矛盾不能顺利解决,就可能在情绪情感、性格特征及日常行为方面出现种种问题.如自杀性倾向和行为、青春期精神分裂症等图."

3学校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的调适对策

笔者认为消除中学生心理障碍,培养健康心理,应采取如下措施和对策.

3 .1创设符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求的环境

学生心理素质受其成长环境的影响.校园环境、人文环境、家庭氛围等因素共同构筑学生心理发展的环境.良好的心理环境建设是消除学生心理障碍不可缺少的环节.

3.2全员参与齐抓共管

对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一位教师不可推御的责任.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是学校心理教育最基本的环节之一,是由教学活动本质特点所决定的.科任教师在教学中应时时处处为学生创造条件,自觉主动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训练、辅导、暗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教师自身为榜样,给学生以积极的心理感染;运用激励手段,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全面了解自己,不断完善自我,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获得成功地喜悦.在抓好各科的课堂教学渗透时,既要注重本学科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注重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建立科学、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

3.3形式多样全程渗透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学生心理障碍工作上,我国正处于起步阶段,应该提倡百花齐放,万家争鸣,包容并蓄,大胆实践,以求共同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特色路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中等教育   心理障碍   成因   中学生   消极   对策   因素   心理   家庭   学校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