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撤并校中学生及乡村文化的困境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决定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自此,席卷全国的农村中小学撤点并校运动拉开帷幕,为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农村中小学开始摒弃村村办学的方式,对临近的学校进行资源合并,实行撤点并校政策。2006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实事求是地做好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的通知》总结了撤点并校政策实行以来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进一步提出了规范、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要求,强调充分论证、统筹安排、稳妥实施、保证学生就近入学,防止因过度调整造成学生失学、辍学和上学难的问题,并对学生就学路程、寄宿制学校管理等做了进一步要求。根据中国教育部网站公布的2001年和2009年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01至2009年,我国农村共减少了约17.64万所小学和3.69万个教学点,小学平均每年减约2.21万所,教学点每年减少约0.46万个。撤点并校经历了从狂热到降温的过程,这过程更似一次思考的深入,为了教育的发展而调整学校的布局可以说是国内外教育发展中常规的教育政策活动,美国、日本等国也曾经开展过较大规模的撤点并校活动,但像我国这种布局调整力度之大、涉及范围之广确是少见的。调整规模之大,局势之复杂不免使得政策的执行有时候陷入僵化的境地,甚至某种程度上成了政策的硬性贯彻,政策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教育公平,但是执行过程中以辐射距离、师生人数、校舍面积等表层数据作为并校的依据不免显得简单粗暴,数据可以成为大背景下的参考资料,但是这种纯粹的数据使得教育物质化,教育变成一种任务,一个事件,而处于教育中的人的地位就被削弱了。任何事物的兴衰、升降都是有原因的,我们不否认撤点并校的正面意义,但是确实也需要反思撤点并校是否也带来某些不利,以期在反思中更好地前进。

一、撤点并校中学生的困境

一般性的撤点并校活动都是撤去乡村一些比较偏远、规模较小、设施设备不齐全的学校而并入城镇的某些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定点学校,撤并的过程中因为上学路途遥远等原因还衍生出一些寄宿制的学校,学生一周两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回一次家。撤点并校之后,学生进入新环境学习,随之而来的环境适应问题、师生沟通问题、朋友交往问题、学业进度问题等开始涌现。撤点并校不仅仅是简单的挪位学习,学生的身心其实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并校学生以一种外在力量融入城镇中小学,他们身上或多或少都会被贴以外来人员的标签,如果学校或者学生自身不能很好地处理这种关系,标签就可能膨胀成为阻隔他们融入城镇的隐形隔绝带。并校学生作为联系着乡村与城镇的特殊全体,不仅是个人要融入新学校,还意味着乡村与城镇之间的融合,语言、居住环境、生活习惯等的差异无疑会给这种融合增加困难。教育过程是全身心欲求美好的过程,如果融合尚且成问题,身心何以欲求美好?撤点并校给很多学生带来了整洁明亮的教室以及正规便利的设备,这是很直观的一种进步,毫无疑问物质基础的进步可以成为他们学习成长的一个推动力量,但是远离了乡村,也使他们远离了某些教育力量。钢筋水泥并不一定意味着文明进步,乡村自然中也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教育,一花一草一山一水皆风景也皆教育,在与自然的接触中,孩子们得以获得关于世界的最初也是最真实的感知和回应,而这种感知和回应可以帮助他们保持天性,保存生命的涌动和身性的激情。撤点并校拉开了学生与乡村、与自然的距离,相应也就削弱了学生的对自然的感受力、亲近力,自然教育的力量就被徐微弱了,同时撤点并校也削弱了某些并校学生的家庭教育力量,学生与家长的温情家庭时光是家庭教育的一个重要元素,家庭教育能在孩子与父母相处之中自然而然地涌现,家庭教育在人的一生成长中的作用都是不容小觑的,学生的家长也许没有丰富的知识文化储备,但是他们对于孩子的关爱与陪伴在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但是并校之后就可能出现与家长相处的时间上、距离上的阻隔,与父母一周或者几周才能见一次无疑是减少了家庭相处时间,给家庭教育带来了挑战,给学生的成长也带来了一定的困扰。

二、撤点并校中乡村文化的困境

在许多村落,学校是一个村子的文化中心,也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学校、村民和乡村文化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化群落。伴随着撤点并校,学校的消失不仅意味着某个建筑的放空搁置,也意味着文化象征的消失,精神文化支柱的架空,同时也让乡村文化的传播者与继承人远离了乡村。乡村虽然物质条件不尽人意,但是却是乡村文化的根与源,文化起源于此,也传承于此,宗法礼仪传承老幼秩序、家族文化、传统仪式等,民间传说饱含想象力与生命的旨趣、田间劳作体现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力量、邻里相处蕴含着爱的气息乡村文化以其独特的方式散发着它的魅力,这种魅力是无可替代的,而让这种魅力散发出来的不仅在于乡村的地域环境,也在于乡人。撤点并校使学校消失,虽然就地域环境而言只是一小处的改变,但也影响了它的完整性,割裂了文化的重心,而就乡人而言,孩子们属于乡人的一部分,孩子们生在乡村,根植乡村,亲近乡村能形成对乡村感受力与信任感,乡村是属于他们的美好也是他们的信仰,但并校却让他们对乡村渐渐陌生,没有了对乡土的亲近,缺乏了对乡村的感受力,相应也会削弱对乡村文化的信任与敬畏,在他们的眼中或许宗法礼仪变成了封建陈旧、民间传说变成了荒谬陆离、田间劳作被作业驯化取而代之远离使他们的乡土之根慢慢开始松散,而无法深扎。构成乡村文化整体的,一是乡村独特的自然景观;一是建立在这种生态之上的村民们自然的劳作与生存方式;一是相对稳定的乡村生活之间不断孕育、传递的民间故事、文化、与情感的交流融合。正是在这种有着某种天人合一旨趣的文化生态之中,乡村表现出自然、淳朴而独到的文化品格。对乡村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削弱,天人合一的旨趣中缺了个人字,缺乏新人的参与和传承,合一成为一种空谈,这样的情形下也加剧了乡村文化的衰落。

三、有关改进撤点并校的建议

(一)秉持撤点并校审慎态度,以学生为本灵活并校2012年7月,教育部颁布《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征求意见稿)》,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2012年9月,《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以国务院办公厅文件(国办发〔2012〕48号)下发。《意见》态度鲜明地提出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在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备案之前,暂停农村义务教育学校撤并。撤并中小学的活动开始降温,我们不能一概而论撤并是好是坏,应该积极提倡还是严厉禁止。但是撤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它关系到每一个学生的自然生命和精神生命,教育是指向人的活动,目标是成人,而不是成事。而简单的并校却反其道而行,把教育变成了成事的活动,成执行者之事,忘教育中的人。合理的撤并不是为了附和某条政策,而应该为了人,为了学生的成人。撤并的最初的出发点和最终的归宿都应该指向学生,秉持审慎态度,不轻易决策,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的意见,建立合理的撤并学校评估标准,客观考量学生人数、上学距离、费用、家长与学生意愿、学校设施设备、教师调动等多方综合维度,灵活撤点并校,以真正达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方便教育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目的。

(二)加大政府补贴及多方合作,鼓励撤并学生的融合

加大政府对合并学校的财政补贴,在经过严格的考量评估之后,合理配备相应设备,例如校车、食堂、床位、多媒体设施、心理咨询室等,保障学生的人生安全和心理健康,在保证设施设备总数增加的同时也要保证学生人均拥有设施设备达到一定的比例,缩小校际之间的资源差距。制定相应的政策,设立撤点并校专项资金,把资金充分用于学生之上用于教育之上,设立学生基本状况档案,适当设置对于并校学生的生活补贴,及针对贫困学生的助学补贴,形成层级补贴制度,减少撤并校家庭的经济负担,使学生不应经济条件的困扰而耽误学业,使学生拥有稳定的学习生活物质保障和安全保障。同时学校可以主动寻求与一些企业、机构的资助与合作,建立慈善捐助体系,鼓励企业、机构等为撤点并校奉献爱心,多方渠道为撤点并校学生筹款谋福利。

鼓励悦纳并校学生,撤并双方真诚交往,用平等的眼光看待双方的异同,学校、教师创造条件使双方接纳彼此的语言差异、生活差异、学习差异等,并在此基础上吸收双方的优缺点进行融合,形成和谐友爱的并校氛围,避免形成并校学生的隔绝圈子。同时,帮助并校学生了解新的地域环境、解读新的地域文化,在了解中走向信任与融合,在师生融合、生生融合、环境融合、文化融合中走向和谐发展。

(三)发扬乡村文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提高对乡村文化的重视程度,合理利用乡村文化资源,改造撤点并校之后闲置的校园校舍,建立乡村图书室、业余学校、文化中心等,组织文化、娱乐活动,保持乡村的文化韵味,鼓励村民参与乡村文化建设,避免资源荒废化,避免乡村文化因撤点并校而出现断层。提高学生对于乡村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条件允许的学校可以设置相应的特色乡村文化校本课程,保持学生对乡土的亲近和乡村文化的崇敬,使乡村文化在口头、书面等多种形式中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对于一些未撤点并校的乡村,加强对乡村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乡村教育的投资力度,尽力提升乡村学校硬件设施的同时,鼓励城镇教师与乡村教师的双向对流,帮助乡村学校吸引得住老师同时也留得住老师,形成城镇文化与乡村文化和谐发展的合力,不以抬高一方来贬低另一方,让教育,无论是乡村教育还是城市教育都朝向学生的成人,朝向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8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教育理论   乡村   文化   教育部   家庭教育   中学生   城镇   困境   自然   环境   政策   学校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