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及对策

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研究及对策  當前大学生生源地广泛、民族多元、男女比例不均以及独生子女等特殊性的存在,因专业、经济、情感等因素导致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有很大比重。针对当今大学的特点,应坚持全面覆盖、重点关注、精准引导、促进发展、激发创造原则,从骨干培养、组织建设、心理研判、深度辅导四个方面打牢工作基础,结合传统教育模式和新媒体宣传形式,探索将专业方法介入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在整合多方资源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学生成长阶段的不同特点,开展一系列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实现学生大学阶段由适应到成熟的飞跃。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特征

(一)抗压能力欠缺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主要是1995年之后出生,他们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生长在一个典型的421家庭环境中。作为家中的独苗,他们备受呵护和关爱,有着很强的自尊心,所处的环境由父母及长辈精心安排,一直在顺境中成长,进入大学之后,父母的关爱鞭长莫及,顺境逐渐消失。在环境变化之后,事事总不能顺心,强烈的自尊心往往让他们难以接受现状,抗压能力差,远离父母亲人,他们会感到无助,喜欢逃避,甚至会采取一些极端的行为和措施。

(二)以自我为中心

作为独生子女,他们自我意识强烈。他们追求个性,但又个性趋同;他们充分自信,但面对困难又信心不足,他们渴望自由,不喜欢被约束,但又过度地依赖父母。他们缺乏对自己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无法对自己准确定位,为将来的发展合理规划,进入大学之后顿感茫然,缺少了目标的指引,他们容易将自己迷失在心理困境中,矛盾、焦虑、浮躁、抑郁随之产生。

(三)适应能力弱

随着当今网络技术飞速的发展,各类电子产品层出不穷。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们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平台上丰富的信息资源被学生们所吸收和接纳,而这些信息对正处于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关键时期的大学生们来说,影响显而易见。互联网对95后大学生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喜爱网络,有的更是沉溺于网络,网络社交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在虚拟的世界里他们常常如鱼得水,然而当他们走出虚拟世界之后,面对学习压力、情感困惑、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等,他们会感受到无所适从,很难适应。

(四)心理素质存在个体差异

不同的学生个体,由于成长的环境不同,地域的不同,以及自身发展的情况不同,这些条件的制约对学生的心理素质有着一定的影响。他们的心理素质相对存在差异,比如学生是来自独生子女家庭还是非独生子女家庭,学生的生源类型,学生的性别等等这些都是造成学生心理素质个体差异的一些可能因素。

二、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工作队伍量与质待提升

从事心理素质教育需要有很强的专业背景,而开展这项工作大多是一线的辅导员,他们与学生接触的机会最多,能够第一时间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然而辅导员专业背景不尽相同,大多数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素质教育,没有专业背景,后期又没有机会系统、深入地学习,使得辅导员在开展这方面工作时往往凭经验、靠感觉,这对于本身就偏年轻化的辅导员工作队伍来说困难重重。另一方面,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教师虽然有着较强的专业背景,但面对不断扩大的学生规模,存在工作人员数量不足的现状,导致这支专业化的工作队伍力不从心。

(二)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认识不够

对于心理素质教育认识不足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对自己心理问题认识不足,一些学生在出现心理问题之后,自己并不能意识到,或者虽然意识到,但由于担心被人另眼相看,往往采取逃避的态度。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更容易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对于寻求相关心理方面的帮助还存在顾虑,甚至会把心理问题等同于精神病。家庭的不理解,学生的不认可,使得心理素质教育缺乏有效的支撑,无法发挥良好的教育效果,孤掌难鸣。

(三)素质教育实施内容亟待丰富

当前很多高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由于人员数量不足,在完成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课程之后,剩下的大部分时间被心理咨询工作耗尽,虽然也有对心理素质教育有志趣的辅导员和外校的心理咨询师加入补充,然而却无法缓解工作繁重的现状,对于一些心理问题极其严重的学生,一般学校会让他们去更加专业的精神卫生机构。因此,人员的不足,大量的时间用于咨询,缺少对学生心理自愈能力的培育,使得心理素质教育中心的功能发挥有限,心理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未能充分体现。

(四)心理素质教育机制不完善

当前高校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机构主要是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但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所归属的管理部门不太相同,有独立运行,也有归属学校心理学系、社会学系等一些系所单位,也有的归属学生工作部门,如:学生工作处、团委等。由于归属部门的不统一,导致心理素质教育中心人、财、物等条件配备不足,其定位和实现的功能都存在差异。

三、开展心理素質教育的对策

(一)注重骨干培养,建设安全网络

学生骨干队伍和网络的建设是对心理素质教育人员不足的合理补充,依托社团骨干、班级心理委员等学生骨干力量,明确职责分工,建设心理素质教育学生社团-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三级心理素质教育骨干队伍,形成心理安全网。发挥高校中有心理素质教育相关背景的师资优势,成立立足学院、面向全校开展具有心理素质教育专业特色辅导活动的学生组织。推进心理素质教育的相关活动,依托同理心、人际沟通、团队凝聚力等设计游戏环节,帮助学生保持阳光心态、适应大学生活。辅导员作为心理素质教育主要实施者,依托年级做好心理素质教育顶层设计,通过定期走访、座谈等形式,深入课堂、深入班级、深入宿舍、深入网络,动态监控和掌握学生心理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并妥善解决。班级心理委员是辅助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雷达和助手,担当同学身边的知心朋友,及时关注班级同学在个人情感、学习发展等方面的异常表现,协助辅导员掌握相关信息并开展指导帮扶。

(二)强化组织建设,打造和谐文化

依托班级、宿舍、党团支部等学生基层组织,倡导以班级为家,以同学为亲的理念,积极打造班级家文化和宿舍和文化。注重集体组织建设,营造和谐人际关系,发挥朋辈辅导优势。充分挖掘新时期学生接受知识的特点,组织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通过多元形式使得学生在快乐中受益。如组织情景剧创作与表演,帮助同学们学会自我调节行为、自我调适情绪;指导班级团支部组织放映《美丽心灵》等具有教育意义的影片,树立积极阳光心态;结合母亲节、感恩节等节日开展给父母的一封信活动,帮助学生学会人际交往、学会感恩,用纯净的心灵去感谢世界。

(三)依托心理研判,加强动态关注

学校心理素质教育中心每季度要深入开展重点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排查与研判工作,建立科学化的研判标准,通过重点约谈、走访宿舍等形式开展覆盖全部学生的心理排查。深入开展心理排查三个一工程,即:每位同学每周走访宿舍1次、每学期面对面谈心1次、每学年联系家长1次。针对重点关注学生实时追踪,实时更新,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积极发挥辅导员的桥梁作用,每位辅导员都是联系家长、班导师、任课老师等信息源的中央枢纽,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学生动态信息,及时发现学生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重视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育人效果,结合学生心理表达多元化特点,积极深入网络空间,聆听学生在网络上的心声,做到第一时间发现并关注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另一方面打造网络育人平台,运用网络话语体系以积极的人生观引导学生。

(四)抓住关键节点,重视深度辅导

充分发挥辅导员在心理素质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加大培训力度,成立辅导员心理素质教育志趣小组,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积极建设以深度辅导为特色的导员会客厅,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个体集体相结合,多角度开展日常深度辅导。科学制定深度辅导访谈提纲,结合家庭情况、成长经历、人际关系、个人习惯、兴趣爱好、学业规划、远期目标七方面设计谈心问题,形成深度辅导七巧板。结合学业发展进程,指导辅导员密切关注三类评选(奖学金与荣誉称号评选、入党积极分子评选、研究生保送资格评选)、三种考试(课程结业考试、英语四六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等学生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时间节点,及时发现和甄别学生的不良情绪。

(五)创新教育形式,构建活动体系

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和专业方法介入心理素质教育,在探索建设心理素质教育工作平台的基础上,针对大一至研究生不同阶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对应开展以适应、成长、发展、责任、成熟为定位的主题活动,将诚信、感恩、励志、同理心、合作性沟通与调解等融入活动设计,并配合心理情景剧、主题演讲、小组游戏等活动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心理素质活动体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素质教育   心理   独生子女   辅导员   教育中心   对策   班级   高校   学生   工作   专业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