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写作: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终极旨归

"

论文关键词:个性化写作大学语文 目标

论文摘要:个性化写作能力是当代人才特别是创造性人才的基本和重要的能力,但目前大学生的写作普遍存在着写作基本功差、文体感差、语体感差和主体感差等问题,因此,个性化写作就成了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一个亟待加强的目标。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引导大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个性;以读促写,指导他们个性地抒写;丰富想象,拓展他们的写作个性。

一、目前大学生写作存在的问题

世界上的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写作和写作教学,他们的大学生写作能力比较高,毕业以后,社会适应性也特别强。然而,在我国,写作得不到大学和大学生的重视。笔者曾对本校的非中文专业学生做过一次写作抽样调查,上等习作竟然不足8%,而下等习作却高达70%。这是一个让我们不得不深思和警醒的大问题。

概括起来,目前大学生的写作存在以下“四差”:

1.写作基本功差

一个人的语言基本功应该包括顺畅的遣词造句、规范的文字书写、正确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的行款格式、条理清楚的记事述物、明白透彻的说理议论等。可我们的大学生在这些方面均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问题:不能很好地做到“文从字顺”;错字、别字非常普遍;标点符号不规范,要么一逗到底,要么干脆没有标点符号;行款格式不合乎体例要求;记事叙物缺乏条理性,天上一句,地下一句;说理议论空洞苍白,缺乏生动性和感染力。带着这样的写作基本功步人社会,影响的不仅是大学毕业生的工作和前途,而是我们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2.文体感差

文体感就是文体意识,是一个人对文章体裁的感受、认识和准确把握的能力。各种体裁对文章的行文、语气、词采等均有不同要求,而且有不同的功用和读者对象。文章体裁不能混用,更不能乱用,写什么像什么,是写作的最起码要求。刘册说过:“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可是,我们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必要的文体知识,当然也就没有文体意识。读别人的文章读得稀里糊涂,辨不清“体”,只看“热闹”,不知“门道”,写起文章来,也是一片茫然,难符其“格”。要么是文不对“体”,要么是“体”不符文,鉴于此,必须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普及强化写作目标,让学生掌握丰富的文体知识,培养良好的文体意识。

3.语体感差

语体感即语体意识,就是行文的分寸、风格、情慷等驾驭文字的能力与感悟程度。只有恰当的语体感与恰当的文体感相配合,才能写出像模像样的文章。写作所用的书面语体可分为口语体、正规语体、典雅语体三种。口语体多是日常用语,包括方言、俗语等,灵活自由,通俗易懂;正规语体使用普通话的规范语,表达严谨,给人以严肃感;典雅语体多用形象性和情感性词语,富于文采和感染力。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语体要求。我们的大学生由于文体意识差而导致语体意识差,写文章不辨文体,不明语体,随意写来,达不到文章所应具有的功用。

4.主体感差

主体感就是主体意识,是作者对个人身份、处境、感情等自身特征的具体把握及其在行文中的体现,是文章有无个性的分水岭。遗憾的是,我们的大学生要么很少提笔写作,要么是抄袭剿窃,要么是写作普遍地缺乏个性。其表现为构思老套,题材陈旧,人云亦云,毫无创新,写一些假、大、空、废的文字垃圾,言之无“物”,言之无“我”,言之无“情”。"

鉴于以上大学生写作的现状与当代社会对写作的高要求,我们以为,强化大学语文中的写作目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个性化写作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已是刻不容缓。

个性化写作是指在学生天赋所及的范围之内极大地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充满写作的激情和创作的欲望,使其个性在写作中得以凸现,积极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必然伴随着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体验。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

我们提倡强化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写作目标,提倡学生在学习大学语文过程中,不仅要多写,而且要写出有自己个性的文章。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个性化写作更能突显大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因为,进行个性化写作,学生要张扬自己的个性,超越古人,超越时人,超越自己,见别人之所未见,发别人之所未发,写出新颖生动的文章作品,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锻炼。但是,“个性化”不等同于“自由化”,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学生与创作的“交叉点”及“未定点”,一方面鼓励学生多写作,写出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经验和思想情感来创新和丰富习作。

二、关注生活,激发写作个性

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一书中写道:“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帮助学生练就一副机敏的“鹰眼”,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能力,是大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大学语文教学改革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挖掘鲜活的生活之源,开展调查、观察、访谈等活动,发现生活的原汁美。“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说的都是要从生活中提炼写作素材。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引导大学生用笔描述生活中的事、歌颂生活中的人,抒发生活中的情,真情实感是文章个性的标志。为此,我们选择了让学生写观察笔记的方式。因为观察笔记是学生对亲眼看到、亲耳听到、亲身经历过的现象和事情的描写和记录。大学生不像中学生围着应试教育的指挥棒转,有更多的属于自己的时间和空间,有充分的接触自然和社会的机会。他们会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写进观察笔记,这样不至于言之无物,言之无“我”。而且大学生已经成人,应该有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关注现实、关注人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他们的思想已趋于成熟,他们会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和思想对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行审视和评判。因此,我们把写作观察笔记作为大学语文课的一个重要任务。

为了让学生真正走向社会去观察,写出真实客观、新鲜生动的带有自己个性的观察笔记。大学语文教师对观察的对象应做详细的研究和定夺。可以先让学生定人观察,教师、学生、交警、商贩、乞丐、擦鞋者、清洁工、民工、司机、医生、邮递员、农民、厨师、服务员、推销员等可以作为学生观察的对象。让学生对这些社会人群进行详细的观察,体会和感受人生百态,记录这些芸芸众生的酸甜苦辣。尤其是让学生去观察诸如乞丐、擦鞋者等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群,让他们真正体会社会上小人物的辛酸与挣扎,以诱发他们的同情心,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然后是定点观察,学校、医院、邮局、车站、超市、酒店、街道、工厂、都市村庄、工地、餐厅、商场、集贸市场等,让学生的观察触角深人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各个角落,使他们对社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定人观察和定点观察给学生指明了具体的观察方向,让他们有目标、有计划地走向观察人群和观察地点,这样减少了学生观察的盲目性和无序性。学生通过对这些地点和人群的观察,洞察人生百态,养成了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会了用自己独到的眼光去观察社会和人生,学会了用自己的思想去剖析社会和人生,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观察能力。这种敏锐的洞察能力会刺激学生的神经和思维,让他们为他人的幸福而幸福,为他人的辛酸而辛酸,同时用自己个性化的笔触去描摹人生、描摹社会,使大学生真正走向主观性写作、个性化写作、创造性写作的道路,这条道路也正是培养大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光明大道。

三、以读促写,指导个性抒写

阅读和写作是一种互动的关系,阅读可以积累语言和思维的材料,具有范型的作用,阅读材料在一定意义上为写作提供了“样式”,而写作在一定意义上说则是阅读的运用,对阅读有促进和强化作用。换句话讲,读和写,二者是相辅相成的。读是理解,是吸收;写是表达,是运用。读和写的关系实质是“吸收”和“表达”的关系,是“学”和“用”的关系。学用必须一致,读写必须结合。读和写的紧密结合有利于更快更好地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整体目标,可以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写作水平,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首先是大学语文的阅读课要读写结合,学以致用。长期以来,大学语文重视阅读而忽视写作。把大学语文课上成了“高四语文”。阅读课上,教师经常把文章条分缕析,却忽视了文章的整体结构,使得学生不知道这篇文章究竟好在哪里,在写作上到底有哪些借鉴意义。叶圣陶说:语文教材无非就是例子,要让学生通过这些例子而学以致用。因此,大学语文的阅读课,除了让学生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文章所体现出来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习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并把学来的东西应用于写作实践,让学生在对范例的模仿中求创新,这是最好的“学以致用”。大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学文本,其中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可以让学生在创造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续写和改写,续写和改写能够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次,还要提倡课外的读写结合。大学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上的篇目,要给学生指定课外“自主阅读”的总体目标,以及各学年段具体实施目标,分别从情感目标、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量化标准四个方面加以确定。制定大学四年各学年段的读书目录,按必读书目、选读书目、参考书目三种体例研究设置,开展书目推荐工作,让学生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下自主阅读。同时,要求学生在阅读后写出读书笔记,每个学期不少于is篇,每篇不少于goo字。在读书笔记的写作中,强调体现学生的阅读个性。阅读个性是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行为,因为大学生有着千差万别的个体差异和个体化阅读体验,每个人有每个人不同的阅读理解。我们要求读书笔记必须读出新意,读出个性,鼓励学生从自身知识储备、情趣爱好、性格特点、阅读经历出发,不断提升自我阅读的品位,在阅读名著的时候,鼓励学生深人思考,能够超越前人、超越他人,读出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读书笔记中抒发自我阅读体验,敢于创新,大胆提出自己新奇独到的见解,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性的阅读习惯,为个性化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丰富想象,拓展写作个性

西方心理学家认为,想象尤其是发散想象是创造性思维最主要的心理成分。发散想象的特点是以一个间题为中心,突破原有的知识圈,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从各个不同的角度或侧面进行想象,让思维多向流动,以便获得写作创新的全部可能。这种想象既无一定的方向,也无一定的范围、允许对间题标新立异,在方向上可以“海阔天空”、“异想天开”,从已知的领域去探求未知的境界。所以,这是一种开放性的思维方法,是创造性思维的体现。发散想象对于打破思维定势,开阔写作思路,培养思维的创新性都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我们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发散想象,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写作。比如给定学生想象作文的题目《面对一棵千年老树》、《站在茫茫戈壁》、《走在漫漫古道》。千年老树经历过自然界的风风雨雨,见证过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一棵老树就是一部沧桑的历史;茫茫戈壁,壮观恢宏,既是大漠风光的主体,也是一部人类的变迁史;漫漫古道是中国古代与西方交流的见证,那上面烙印着古代一批批有志之士的心血和汗水,诸如这些,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写作对象可以诱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让他们放飞想象的翅膀,纵横驰骋在这些特定的人文景观中,写出有丰富人文内涵和人文精神的作品。

除了引导学生丰富想象进行写作外,我们还刻意地让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写出个性化的文章。比如:近墨者黑/近墨者未必黑;有志者事竟成/有志者事未必成;人多力量大/人多未必力量大等一正一反的题目,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立意,这样,学生可以各抒己见,写出洋溢着自己个性和真挚情感的文章。

培养大学生的发散想象能力,使他们达到个性化写作的理想境界,关键是要能够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改变他们单一的思维方式,想人之所未想,见人之所未见,发人之所未发,力求得到合理的然而又是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思维结果。大学生己经成年,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是他们创新思维的阻力,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对一个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从不同的角度去确定不同的主题。只有放开他们的手脚,打开他们的思维,才能形成个性化写作的创新成果。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3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   语体   大学语文   教学改革   文体   思维   目标   大学生   社会   个性   学生   文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