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心理学研究视角下的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

校风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校风是学校建设的重要方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前,高校中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日益普遍,是良好学风,校风建设一大挑战,也是作为学校管理人员和教师必须去面对和努力去解决的一个问题,尤其是担负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职责的辅导员及其他学生工作队伍人员。本文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深入总结挖掘心理学科中已有的对考试作弊、诚信等问题的理论、研究,力图为在高校中更深入有效的开展考风考级教育、诚信品格培养等预防干预活动提供指导和建议。

一、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现状及原因探讨

(一)高校学生考试作弊行为现状

高校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职能,但近年在高校出现的各类学术不端、考试作弊等不诚信现象日益普遍,严重背离了社会赋予大学的神圣使命和责任,尤其是学生考试作弊,已不是个别学生的个别现象,而演变为一个普遍的问题和社会现象。有研究总结以往调查指出:54.9%的美国大学生自我报告在上学期内至少作弊一次,其中考试作弊31.4%,作业或实验报告作弊23.5%;经McCabe 对北美大学生调查发现,21%的大学生与10 % 的研究生,承认自己在过去一年内有过至少一种形式的严重作弊行为如抄袭行为、夹带小抄、帮助他人作弊。在亚洲,这方面的调查也得出相似的结论,如我国台湾地区大学生的作弊流行率61.72%。在国内,陈向丽通过对806名大学生的调查得出,只有48名被试报告自己从来没有考试作弊行为,即94.04%的被试承认自己有过一种以上的考试作弊行为;男生的作弊行为要显著多于女生,作弊行为随着年级的提高而显著增加。另外,笔者在日常工作中通过对本校违纪学生数据的统计发现, 2013年因违纪受处分的学生中,约95%以上都是因为考试违纪行为。

(二)已有研究中对考试作弊原因对策的探讨

关于考试作弊行为的特点、原因及对策,有很多研究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王霞在研究中认为,现行高校考试的弊端是作弊泛滥的最直接原因,主要体现在忽视诊断性功能,没有实现合理的导向功能,总结性评价功能的标准单一,有失科学性;要遏制高校作弊之风就必须下狠心改革现行的考试内容和考试形式,实现考试的诊断、导向和综合评价功能的有效结合。尚春燕认为,从理性主义视角来看,大学生考试作弊是学生、教师和高校从自身利益出发最终选择的一种结果,具体来说,从学生方面,考试作弊是成本效益失衡下的选择;从教师方面,考试作弊是一种理性选择的意外结果;从高校方面,考试作弊是集体利益诉求下的监管不力。而解决考试作弊的大学生考试作弊的对策,首先是建立学生、教师、高校之间的有效的民主监督体系,其次,改革高校评估体系,引入多元化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方法,最后,变革人才评价指标,着力发展人才综合评价体系。王丽娟分析认为,大学生考试作弊的社会心理动因主要有急功近利与不劳而获的偏常态心理,信而无用与无信不可耻的道德认知偏差心理,勇于挑战与道德无约束的逆反放纵心理。

综上所述,考试作弊作为当前高校中一个普遍存在的消极现象,研究者们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对如何减少考试作弊也有一定的宏观指导意义。但笔者认为,预防和减少考试作弊行为发生,不仅需要宏观的理念指导,更需要有理论依据的具体措施;不仅需要社会、高校及高校内部各相关部门、人员的共同协调、配合、努力,更需要各相关部门及人员各司其职,找到各自工作的落脚点和突破口,切实把相关工作落实到位,而不是流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境地。作为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最重要的职责就是做好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面对考试作弊这一现象时,如何培养学生诚信等良好的品格、如何更有效的开展考风教育活动等,是需要我们辅导员、班主任等学生工作人员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也许可以从心理学相关的理论、研究中获得一些启发。

二、心理学中关于考试作弊行为的理论研究探讨

(一)心理学理论之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中非常著名的态度行为关系理论,该理论在广泛的应用于多个行为领域的研究,如健身等健康相关行为、及其他道德行为、选举行为等,并且绝大多数实证研究证实它能显著提高研究对行为的解释力和预测力。而在作弊行为的研究中,该理论也是运用最广的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是在20 世纪80 年代,由Ajzen 在以往的行为理论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出的,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具有理性的特点,行为意向是影响行为发生转变的最重要的预测因素,是行为改变的直接决定力量,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是决定行为意向的3 个主要变量,态度越积极、重要他人支持越大、知觉行为控制越强,行为意向就越大,反之就越小。行为态度(Attitude toward the Behavior)是个体对执行某种特定行为的积极或消极评估,它主要受行为信念的影响;主观规范(Subject Norm)是指个体在决策是否执行某特定行为时感知到的社会压力,它反映的是重要他人或团体对个体决策的影响,它主要受规范信念和顺从动机的影响;知觉行为控制(Perceived Behavior Control)是指个体感知到执行某特定行为容易或困难的程度,它反映的是个体对促进或阻碍执行行为因素的知觉,它主要受控制信念影响。个体拥有大量有关行为的信念,但在特定的时间和环境下只有相当少量的行为信念能被获取,这些信念也叫突显信念,它们是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认知与情绪基础。个人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通过影响行为信念间接影响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并最终影响行为意向和行为。

从以上概述可以看出,人作为一个理性的、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通过感知、认识周围的环境、自身,从而形成自己的信念、判断和价值和行为选择。所有的教育、制度若要真正发挥作用,必定是因为其使个体的信念、态度发生变化,从而引起行为的变化。回归到考试作弊行为,我们在探讨高校管理模式、考试方式、规范制度、评价体系等影响到考试作弊行为的同时,更需要从个体主体意识出发,深入探究大学生关于考试作弊的感知、态度。

(二)心理学研究之态度与道德

1. 中立态度研究

态度,就是习得的影响个体对特定对象作出行为选择的有组织的内部准备状态。态度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行为选择。以往关于作弊行为的研究也发现学生对于作弊的态度是作弊行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预测变量。在此类研究中,大家关注比较多的就是中立态度。

作弊的中立态度是指作弊者对作弊行为的合理化和正当化,以减少自己或他人对这种行为的不赞同。持有中立态度的学生认为他们是支持社会规范的,但是由于某种情境,允许他们违反这些规则。因而他们对作弊行为的负罪感较低。研究者总结,作弊者通常用以下几种方式来对他们的作弊行为合理化:拒绝承担责任作弊者将责任归结为某些具体的情境或他人;对谴责自己的人的非难作弊者会对不赞成作弊的人的动机和行为进行攻击;对群体的高度忠诚作弊者认为对自己所在群体要求的忠诚比社会准则更重要;否认伤害性作弊者认为自己的作弊行为不会伤害到其他人。

2. 道德领域认知研究

不仅作弊者通过各种方式将作弊合理化,而且调查显示甚至大部分学生认为作弊是可以被社会或同伴接受的、是合法的,甚至不认为作弊是一种不道德行为,道德意识淡漠。这种认识无疑是不断酝酿作弊的温床。个体将作弊视为道德事件与否,对其作弊态度和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将作弊看作是非道德事件的学生,把抄还是不抄的两难情境看作是一个习俗或是规范驱动的问题,与将作弊看作是道德事件的学生相比,他们对抄袭和让人抄袭持更宽容的态度。Eisenberg 运用领域理论指出,道德、习俗是有联系更有区别的两个领域。对作弊之倾向和行为问题,道德领域突出个体对有关规则和内在责任和内部控制,习俗领域则强调个体的环境因素及其他外部控制。

3. 道德欺骗研究

虽然很多学生并不把作弊视为一种不道德行为,但在廖凤林的研究中,研究者从主题意识结构分析角度出发,以自我欺骗理论为框架,通过行为实验从意识与潜意识两个层面对大学生的作弊行为进行了探究。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样本的31.63%的大学生的作弊属于道德自我欺骗,即作弊时意识和潜意识持有一个相互矛盾的错误信念,具体说就是,在意识里并没有意识到作弊是不道德的,但同时在潜意识里却认为它是不道德的。该研究揭示了作弊的自我欺骗属性,有助于促进作弊主题道德意识结构的转变及良性发展,使其对不道德的事情产生强烈的羞耻感、内疚感和犯罪感,从根本上抵制作弊。

三、预防干预策略探讨

首先,通过以往的研究及实际经验,我们承认大学生考试作弊行为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影响的结果,也是一种社会影响在高校的折射,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其次,作为辅导员及学生工作人员,必须从自身角色和职责出发,以大学生道德素养和诚信品质培养为落脚点,预防考试作弊行为发生;

最后,笔者从日常工作中发现,关于考风考纪很多班主任所采取的形式只是简单的宣读一下学生违纪处分等相关条例,并不深入,没有触及到学生。因此,辅导员及班主任应加强自身学习,相关部门也需要加强培训,根据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及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和组织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内容,使日常思想道德教育、考风考纪教育活动真正产生效果,确实使学生的感知、态度发生变化,从而使行为发生变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心理学   大学生   知觉   视角   信念   个体   道德   态度   理论   高校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