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探究性教学的研究

摘 要: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中生物课堂探究性教学得到广大教师的关注,并取得较大的进步。高中生物课程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不直接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最终获得科学知识,掌握科学探究方法和思维,并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合作精神。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实施培养了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欲望,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高中;生物;探究教学;实施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创设教学情境,把学生引入这个学习情境当中来,让学生身临其境,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教师创设的情境一定要新颖而且生动,并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但不要超出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而应让学生积极思考,充满期待。生物课堂上,若能在导入环节成功地激趣质疑,让学生迅速地进入教师所设定的教学气氛中,就可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习的主动性,让课堂教学进入良性循环。大量教学实践表明,当学生将所学的新知与自己的兴趣相联系时,学生对新知的认同感就越强,他们接纳新知的愿望也就越强烈。

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只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学生的生理特点――具有较强的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就要让学生学会预习,在预习中让学生对学习感兴趣。然而,在初级阶段,如果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只凭兴趣毫无目的地在茫茫知识的海洋里“潇洒走一回”,收获可能很微小。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其所学、所想、所思参与学习活动,就会使课堂丰富多彩。

三、精心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过程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往往以“填鸭式”的教学方式进行知识灌输,所教内容多,节奏快,学生只能在来不及思索的情况下把教师的教学内容记下来。长此以往,学生对学习产生了抵触心理,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新课程改革就是要扭转这种局面,教师要精心研究教材,优化教学过程,让各个环节充满趣味性、探究性、艺术性和科学性,要善于创造适当的教学情境,渲染教学气氛,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比如可以将教师要讲解的内容设置成有梯度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教师再适时给予点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之进入最佳的求知状态,避免了消极的被动状态。例如,“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优点和不足。我让学生分别去探究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的概念、原理、常用方法、优点、缺点、应用等几方面,学生通过交流、讨论,用表格把杂交育种和诱变育种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通过这样的学习活动后,学生基本掌握了有关知识,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运用探究方式,展现多样生物课堂

探究式教学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带动学生主动去思考,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尽可能创设探究情景,精心设计探究问题,给学生留有探究的空间,让全体学生参与探究,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将问题设在学生的疑难之处,给予学生阶梯性铺垫,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启迪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小组合作,将学生的探究结果展示出来并提出表扬和激励,对于有疑问的部分继续组织二次探究。例如,提出为什么抗生素使用一段时间后杀菌效果会下降,大量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有哪些利与弊等问题让学生去探究,这样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不断科学化,思维素养和运用能力也不断得到提高。

在高中生物课堂探究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究,并营造良好的探究气氛,适当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王宗保.探究性学习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36):149.

[2]张 敏.高中生物课堂有效教学策略的实践及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   杂交育种   情境   新知   课堂   思维   兴趣   能力   教师   高中生物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