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切忌“漂浮”

摘要:笔者从情境创设、内容选择、教学形式、教学评价四个方面例举了新课改实施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漂浮现象,并就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了一些个人体会。

关键词:课堂漂浮;情境漂浮;内容漂浮;形式漂浮;评价漂浮

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数学课堂正发生着许多可喜的变化:形式新了、童趣多了、情境美了、思维活了、课堂闹了。在尽情收获的同时,亦听到了这样的疑问:这么多学生掌握得了吗?他这堂课的重点是什么?精彩的课件、美丽的奖品、热闹的探究、有趣的问题,为什么有时非但不能收获期待中的精彩纷呈,反而使课堂目标出轨,学生学习偏向,美好预设与浑身解数几乎成为泡影?如何拒绝“漂浮”成为许多数学专家和一线教育工作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下面,笔者就针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情境创设拒绝漂浮

《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初中数学教学应以情境为依托――“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很多教师试想通过“情境”吸引学生,无论什么课,都要创设情景。于是,运用的许多情境,有的生活味浓了,数学味淡了;有的削弱了学生的数学思考;有的在热热闹闹的情境背后搞得学生无所适从……从而使“情境创设”日见漂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情境繁琐多余――漂浮

不是所有情境都能实现从“日常数学”到“学校数学”的转化,笔者曾经听过很多公开课,其中不乏有情境而无实效甚至是负效的现象。在“字母表示数”教学中,教师利用媒体创设青蛙跳水场景,让学生说说“你会唱这首儿歌吗?”但学生往往会兴奋地唱歌,观赏青蛙跳跃的优美动作,又或者是和尚念经,穷开心。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却没有进入理想的教学境界,真有点得不偿失。学生也被弄得不知所云,可能有些还在嘀咕:今天数学教师怎么上起了音乐课呢?

2. 情境虚假――漂浮

我们有时创设的情境内容会不符合生活实际中的情景,是为创设情境而随意杜撰出来的。当然,这里我们应当区分“虚拟” “虚假”。我们常常可以听到这样的教学环节:课伊始就出示“数学乐园”四个大字,教师询问学生:“在数学乐园中玩,你们开心吗?”学生大声得回答:“开心”,接下来一个接着一个环节做题目,教师只是在每题的前面对学生说:现在我们来到了“ 乐园, 场”一节课下来,学生就仅仅泡在算术题中,这谈得上在“数学乐园”中畅游吗?

3. 情境苍白――漂浮

在平时,我们也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教学场景:课始,教师绘声绘色地对学生说:“同学们知道超女吗?今天老师让超女和我们一起学习数学,欢迎吗?”学生对此兴趣高涨,私底下窃窃私语超女事迹,但在后面的教学中让学生感到别扭的却是“李宇春头像+复习题、周笔畅头像+例题、张靓颖头像+练习”等直至课末。这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吗?学生只会认为是“超女”在数学课上玩“变身魔术”,对贯穿在数学课堂始末的“超女”产生厌恶情绪,提高不了教学中的任何“磁场效应”。

让我们的情境创设少一些浮躁,多一份理性;少一些形式,多一份实在吧!让我们以“点燃有效兴趣”为起点,以“激活知识原型”为支点,以“激扬数学思考”为重点,合理选择情境素材,精心设计情境过程,智慧把控情境走向,认真反思情境。那么,我们的课堂就一定能走出情景创设的“浮华”,收获“实效”!

二、拒绝漂浮

1. 课堂内容安排内容指向不明――漂浮

由于有些问题情境的目标不明确,学生看了以后不知应说什么,往往造成了师生不着边际地在“流连忘返”的情境中对白,影响了课堂实效。如在《整式》的教学中有如下片段:

给出代数式:-3x,-3x+4,2a2,ab,a2+3a-3,(-3xy2)/4,a2+b2+3,x-1要求学生小组合作说出异同点。于是有的学生就五花八门,乱说一气;有的学生坐在那里,无从下手;有的学生干脆私下做自己的事;结果教师花了很长时间才引入正题。

2. 课堂内容难度过大――漂浮

由于有些素材难度偏大,教学时所化时间相对较高,而收获往往较少,从而影响了基础知识的落实,使课堂“漂浮”。如《整式加减2》中有一个猜数游戏:游戏甲方把自己的出生月份乘2,加10,再把和乘5,再加上他家的人口数(小于10),将这样所得的结果告诉游戏乙方,乙方就能猜出甲方出生于何月,他家有几口人。该课教师采用游戏形式,让学生做甲方,教师做乙方。通过几回合“较量,”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教学形式很好,可是这个素材放在该堂课中去解决,难免花费很多时间,从而造成课堂漂浮。

三、学习形式拒绝漂浮

1. 讨论内容的选择缺乏价值――漂浮

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讨论、互动、合作学习有很多好处,但不能因此而滥用互动。互动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的价值。但也不宜过深,比较难的问题一定要设置台阶,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苹果。但无目的、无针对性、无必要性的小组互动,学生毫无兴趣,甚至有时会趁机聊天。因此,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教材所要体现的新理念。我们在听课时不难看到,有些课堂也采用了小组互动学习,而且看似很热闹,可是学生讨论才几秒钟,有的学生刚投入,有的学生还没来得及阐明自己的观点,教师就拍手叫停,这种假互动的现象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驾驭课堂,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种“浮躁”的互动也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始终作为小组互动学习的设计者和引导者,教给学生小组互动的方法,提高小组互动的质量。

2. 讨论形式使用过多――漂浮

小组互动学习因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互动和创新发展,而成为新课堂的首选,但不能作为一个模式固定下来,全面铺开。小组互动再好,但毕竟不是惟一的手段。课型不同,教师风格不同,所选择的教学模式和手段也必然不同。况且,每一节课、每一个科目都采用这一模式,是否会使学生把“新鲜”变为“厌烦”,而提不起精神,再次觉得课堂索然无味呢?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各种竞争日益激烈,只有学生互动,学会从他人智慧中获得启迪,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四、评价与激励拒绝漂浮

1. 算法中鼓励过多――漂浮

数学课堂中在学生算法呈现多样后,常常表现这样一种不适症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生并不是自觉地从最优的角度考虑,或是固步自封、自以为是,总是选择自己的算法;或是不相信自己,迷信他人,总以为别人的方法总是好的;或是无所适从,等待教师主观指定最优的方法。因此,在学生的算法呈现多样化后,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引导分析、反思、比较各种算法,正确地认识每种方法的价值和适用范围,并推荐一种比较好的算法。

2. 评价缺乏原则――漂浮

教师的课堂评价是对学生课堂发言的判断,是对学生参与活动的评价,是对学生思想认识的指引,因此课堂评价一定要防止过于笼统模糊,使学生思维漂于知识内涵之外。如在《有理数加法》时,教师给出(+7)+(―3)=+4,(+3)+(-4)=―1,让学生归纳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学生归纳为“异号两数相加,符号与较大数相同,并用较大数减去较小数”,像这种语言描述,学生是很难表述清楚的,教师评价要以鼓励为主,于是教师表扬学生“说得不错”,结果学生以为自己是对的,从而思维漂浮,忽视了教师接下去的正确说法,效果很差。

由此看来,课堂“漂浮”因素是诸多方面的。要拒绝课堂漂浮,一方面,我们教师应加强学习,认真剖析课标与教材,进行适当的取舍;另一方面,还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思维特征,把握好学生的喜好与接受能力;拒绝空洞的课堂教学,拒绝虚伪的讨论形式,拒绝肤浅的评价与激励,只有这样才能使数学课堂扎实有效,充满生命活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   课堂   情境   算法   形式   小组   评价   数学   教师   内容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