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探析

城镇化是一个农村社会向城市社会转变的过程,是现代工业化进程中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农村生产和生活方式向城镇进化、农村文明向城市文明转型发展的历史过程。[1]农村教育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城镇化的进程。城镇化的进程必然对农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使农村教育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城镇化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影响

城镇化的进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城镇化不仅仅意味着农村人口的转移,也意味着农村人口素质和能力的转型。因此,城镇化对农村教育的培养目标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果我们农村教育的目标还定位为为农村经济服务,为农村培养人才,显然不能满足社会转型的需要,也没有充分发挥教育优先超前发展的特点。在城镇化的背景下,农村教育服务于当地经济发展需要,只是定位之一,而不是农村教育发展的全部目的。在全球化进程中农村日趋边缘化的困境中,我们不能苦守乡土教育而漠视农村城市化的大趋势。[2]城镇化的提出对农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农村教育需要抓住社会转型的契机,促进农村教育的全面发展。

二、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问题

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农村教育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不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在城乡一体化的冲击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面临一定的困境。

(一)生源减少

近年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农村基础教育的适龄儿童自然减少。再加上很多农民工外出务工,把子女带到了流入地,也减少了农村的生源。我国从2001年开始对农村学校布局进行调整,农村高中学校向城市集中,初中学校向城镇集中,小学向村镇集中,导致农村学校数量极少。这项措施虽然优化了教育资源,却增加了学生负担。由于村镇之间距离较远,学生上学增加了交通、住宿等成本,很多家庭无力承担教育费用,最终辍学。随着城市教育质量的提高,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和城市的交通变得更为便捷。而且农村经济水平有所提高,很多农民有条件选择让子女到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也造成农村生源大大减少。

(二)师资力量薄弱

师资力量薄弱也是农村基础教育存在的普遍问题。由于农村教师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造成教师队伍的流失。部分教师选择到条件比较好的城市从事教育工作,部分教师选择离开教育领域。由于农村条件艰苦,广大毕业生也不愿意到农村教育。这就导致原有的教师不断减少,新的教师队伍也很难补充进来。所以,农村所剩教师数量很少,而且部分是没有条件流动的师资,比如年龄较大,文化水平较低等因素。因此,留守农村的教师总体来说力量比较薄弱。对于留守教师来说,农村学校基础条件较差,往往一个教师要兼几个班级、几个学科的课程,工作量很大,但工资待遇极低,个别地区还有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存在。这就导致很多教师存在负面情绪,简单应付学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工作中。农村教师多数没有接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文化素质相对较差,再加上农村地理位置偏僻,交通比较落后,他们很难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农村相对比较封闭,教师很难改变自己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这些问题最终导致农村基础教育质量较低,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留守儿童问题比较严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人口开始向城市流动,导致留守儿童的出现,这也是我国城镇化的一个特殊现象。现阶段,我国留守儿童规模巨大,据2013年全国妇联发布《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的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6000万;全国流动儿童规模达3581万,数量较之曾经有大幅度地增长。[3]由于父母流动和家庭环境的变化,留守儿童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一般年龄偏小,留守儿童的身份会对他们产生很大的影响。留守儿童一般是由隔代进行教养,委托人一般无法进行正常的课业辅导和监督,使儿童学习动机不强,自制力差,学习成绩较差;另外,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缺少正常的家庭环境,委托监护人过于关心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导致很多留守儿童性格不健全。很多儿童出现沉迷网络、逃学等偏差行为,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留守儿童的安全意识较差,也容易出现溺水、车祸等安全事故。总之,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沟通和看管,导致他们学业成绩普遍较差,心理健康问题突出,违纪行为不断出现,安全问题凸显等。所以,在农村基础教育阶段,需要关注留守儿童问题。

(四)教育文化问题

城镇化背景下,农民更多地关注教育的升学价值。在高考制度的指挥棒下,农村教育也主要承担着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任务,应试教育目标凸显。学校教育主要培养学习型学生,忽视大部分学生毕业后参加生产劳动的需要。现阶段,农村教育和城市教育采取同样的教材,缺乏地方特色。教学内容城市化倾向非常严重,教学内容多数带有城市取向,乡村特色缺乏。有学者曾经对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至九年级下册进行分析后发现,在选文内容上,能够大致反应农村文化的只有 7 篇,占 4.1 %,而直接阐述农村文化或以农村文化为主题活动的几乎没有,内容中有表达亲近自然的课文也只占 6%[4].这说明农村基础教育基本脱离农村的本土文化,存在严重的文化困境。学校课程内容不能体现农村的特点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与农村生产和生活关联不大,出现了农村教育和学生互不适应的局面。

三、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路径

发达国家城镇化的经验表明,城镇化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农村经济发展问题。要实现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就必须要促进农村教育快速发展。因此,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必然选择。

(一)加大农村教育投入

农村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充足的教育经费,教育经费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教育资源的优化程度。因此,我们必须提高教育经费在GDP中所占的比重,尤其是提高农村教育经费的财政投入。总体来看,近年来国家对农村教育的投入有所提高,但和城市教育相比仍然存在很大差距,农村教育远远落后于城市教育,不利于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因此,必须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积极拓宽教育投资渠道,调高财政在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目前,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农村教育经费对农村教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市场化、民营化取向成为世界各国公共教育体制重构中的共同特点。[5]我们可以利用市场机制提高农村教育的投入。一方面吸引资金直接投入到农村基础教育,化解当地教育投入的压力;另外,还可以通过对投资教育的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其投资,拓宽农村教育经费的投资渠道。在加大教育投入的基础上,我们还必须完善农村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提高经费的使用效率,确保教育经费能够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环境等。

(二)加强农村师资队伍建设

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但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师队伍出现很多问题,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和教师素质的提升。首先,农村教育要想留住优秀的教师,吸引优秀的毕业生,就必须增加投入,提高教师的福利水平,缩小城乡教师的工资差异,解决同级别、同工龄教师的城乡待遇差距问题。其次,还要加强城乡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定期对农村教师进行培训,还可以和城市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农村教师定期到城市学校学习,充实知识理论,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这样有助于逐渐提高农村教育的整体素质,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状况。我们还可以充分利用国家对农村教育的优惠政策,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教师队伍素质提升,才能提高农村的教育质量,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

(三)关心留守儿童的全面发展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大批农民外出务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父母外出务工,大多数留守儿童生活在隔代抚养家庭中,缺少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存在严重的学习和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保证他们健康成长。作为监护人必须改变落后的教育观念,仅仅关心儿童的温饱问题,过于溺爱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他们必须与留守儿童经常进行沟通,培养孩子正确的学习和生活习惯,防止心理缺失和性格缺陷。学校应该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情况,避免意外的发生,学校教育应更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业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此外,学校还要加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和儿童进行沟通,疏通心理问题,保证留守儿童全面发展。

(四)优化农村教育结构

在城镇化进程中,农村教育结构的调整要立足于农村的实际情况,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最终目标。在农村教育为升学做准备的同时,还要兼顾农村教育的社会功能,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为城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因此,我们必须转变教育观念,创新农村教育特色。农村教育环境和城市有很大差别,不能简单套用城市教育的发展模式,必须探索适合农村发展的教育模式。调整农村课程设置,在教学内容、教科书的选择上,紧密联系农村的生产和生活,突出当地经济特色,培养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合格人才,体现乡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   进程   农村   探析   教师队伍   城乡   农村教育   儿童   教师   学校   城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