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工作是一项民生工程,历来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中共中央政治局2012年2月20日下午就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进行第32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要切实做好重点人群就业工作,要强化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近几年,随着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大幅度增加,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就业问题始终困扰着政府、社会、学校、学生及其家庭。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在开拓就业市场,扩大就业空间,增加就业岗位,优化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就业服务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认真思考、积极研究如何创造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内外环境,如何发挥大学生自己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大学生就业的质量、效率,让他们在浩如烟海的职场找到一份适合的工作,对于大学生的生存、发展、成长、成才,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1 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大学生们即将从十几年一直生活的象牙塔走向未知的社会,去为了自己、父母和社会的期望而奋斗,这使大学生面临很大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随着年级的增高而日益显现,如果处理不当,就会使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无所适从。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不仅仅是古书上的兵法,同样适用于我们的求职之路,更是现代大学生择业之路。第一,面对择业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我们首先要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明确自己今后的职业发展方向,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最适合自己的岗位特征和地域范围。第二,深刻反思自己所接受的学校和家庭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的应试教育使得在过去的生活里学校的目标锁定在升学率,我们的目标被家长们锁定在成绩上。为了高升学率,忽视对学生意志品质和心理素质的培养。

1.1 高期望值

一项大学生就业调查显示,在就业城市或区域的选择上,只有在校大学生6.06%的选择到西部地区就业,在预期的就业单位的选择上,有15.20%的学生选择政府机关,只有6.42%的学生选择私营企业。就业期望值过高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国家精英化高等教育时代大学生精英化就业的现实,我国家庭根深蒂固的门庭观念,人们固有的大学生 精英情结的泛化,教育投资过高产生的补偿心理,国家资源较多地向精英阶层集中等,是大学生就业期望值过高产生的原因。这就使学生心中的理想工作与严峻的就业形势背道而驰。我国高校从1999年开始扩招,2003年全国高校招生382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17%,实现了高等教育大众化。从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看,我国具有大学文化(指大专以上)程度的人口比例为8.93%,与教育发达国家比,依然低得可怜,但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总人口已达1.196亿,大学生早已从精英滑落为普通劳动者。要想在大众化就业的环境下实现精英化就业,除非学生自己特别优秀。大学生就业向往大城市、金饭碗的高目标,和现实的就业形势间的鸿沟难以逾越。

1.2 求稳

人们历来向往稳定舒适的生活,把理想的生活作为奋斗的目标。大学生追求职业的稳定本也无可厚非,但许多大学生将稳定的职业作为求职的唯一选择,对有风险的职业一律排斥在外。我国劳动力结构性矛盾突出,劳动及社会保障部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预测:社会总劳动力富余,专业人才缺口不小,农业缺218万,工业缺1220万,第三产业缺口325万。这一形势在近两年没有根本性变化。不少人为找工作发愁,不少企业又为招不到人犯难,2010年以来,就业难和招工难交织并存的就業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与此同时,2010年、2011年、201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招录人数分别为1.55万、1.62万、1.8万,而同期的大学毕业生分别为630万、660万、680万。2012年国家公务员招考各职位平均竞争比例为68:1,竞争最激烈的职位是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研管理处主任科员及以下职位,竞争比例达到3992:1。一味求稳,导致过去高考中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现象转移到公务员、事业单位竞争上。近几年,一线城市的事业单位,国有大企业招聘人才也常常是千里挑一。在大学生就业大众化的形势下,能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大型企业的毕竟只有少数学生,大多数学生要到中小企业、基层就业,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有的学生连续考公务员、考研四五年,有的学生非好单位不就业,对一般单位不屑一顾,他们错过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耗费了大量的人财物力。从政策层面上看,国家在实施大学生市场化就业的同时,制定了一系列保障、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法规、政策,如《劳动合同法》《就业促进法》,以及鼓励和引导大学生到基层、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和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等等,大学生的就业权益,以及劳动报酬、医疗、养老等都有了充分的保障,到基层小企业、小单位就业的大学生不必为工作、生活等不稳定而担忧。

1.3 一次就业定终身

人的一生是与职业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人生活动的主要部分是职业活动,职业活动是人在社会上成名,在历史上留迹的最主要途径,就这一点说,人的价值,在于他的职业活动。在计划经济时代,大学生就业的标志就是在一个固定的岗位工作,这一工作常常相伴人的一生。这一观念历经岁月的积淀形成了人们固有的就业观念、职业观念,有的学生即便不就业也不到不如意的单位去工作,有的大学生的就业观念跟不上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社会的分工越来越细,新职业越来越多,职业活动的内容不断弃旧更新,职业活动的空间也越来越大,人的从业活动由传统的一人一岗一责,向一岗多责,一人多业多岗的方向发展,工作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在计划经济机制下的一次就业定终身的情况已不复存在,铁饭碗的真正含义不是在一个岗位上吃一辈子的饭,而是一辈子到哪儿都有饭吃。

2 就业对策

2.1 积极参加社会实践

大学生在校期间,要着眼于未来的就业,既要学好书本知识,上好每一节课,还要积极参加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等。在实践、专业实习中,锻炼职业素质、工作能力,深化对社会、职业的认识,培养敬业精神,在与优秀员工相处中,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体会职业的责任,分享劳动的快乐,丰富职业情感;在把知识运用于实际中,既尝试到理论联系实际的快乐,提高了动手能力,又会发现自己知识的不足,激发了学习的动力,这就提高了大学生的一般就业能力和特殊就业能力。有的学生在实践、实习过程中,由于出色的表现,被所在单位看中并录用,从而在实践、实习单位就业。

2.2 积极进行求职实践

找工作是大学生有生以来最艰难的事,在现阶段,它是一场智力体力的马拉松,当代大学生要有强烈的成才、成功欲望,要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就业目标定位准确的情况下,不急于求成,不因为一两次求职失利而失去信心,不放弃竞争的机会,要有顽强的毅力,持续的动力,在参加招聘考试过程中,进一步积累专业知识,提高求职的技能技巧,提高就业竞争力,把每次考试当作学习的过程、积累提高的过程,只要坚持终会成功就业。有的师范专业毕业生参加多次招聘教师考试,从未放弃,从不言败,一次比一次排名靠前,终于考取编制。对于那些求职有依赖心理的大学生,要积极磨炼意志,积极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择业技巧,不把找工作的希望寄托在靠父母、托关系、走后门上,在人生的关键期,该拼搏时要拼搏,该出手时就出手。

2.3 先就业后择业

大学生从学校人到职业人,是一个较长的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许多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要经历一段时间的培训、锻炼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员工。大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不足,和千里挑一的求职竞争,就决定许多毕业生就业很难一步到位,广大毕业生要克服在基层就业待遇低,没有面子,没有发展前途的想法,勇于从基层干起,肯吃苦,先就业后择业,边就业边择业。那些就业目标定位较高的学生,不能指望一口吃成个胖子,如果自己定位在国有大型企业就业,在求职未果的情况下,不妨先到小企业工作,锻炼工作能力,积累工作经验,熟悉企业的运转流程,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再到大企业求职,就容易成功。有的学生在民营企业工作几年后,顺利地考取了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工作岗位。有的毕业生在小企业奋斗几年后,自主创业,成为私营企业主,为其他大学生创造了工作岗位。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心理学   目标   精英   竞争   能力   单位   大学生   职业   社会   学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