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信息素养教育探析

1引言

近年来,信息素养教育一直是教育界特别是高等教育界关注与研究的重要课题。目前,欧美国家以图书馆为主导的信息素养教育已经走在了全球的前列,他们不但把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纳入到正常的教学体系之中,而且还在积极探索嵌入到专业课程教学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1]。通过这种带有战略眼光的信息素养嵌入式教育,将学生培养成具备突出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识别能力的成长型大学生[2]。在同学离开了课堂后,能够快速地融入到当今高度信息化的社会之中,成为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学习型人才。因此如何开展有效的学科信息素养教育,是当前信息素养研究的重点内容。

2嵌入式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内涵分析

信息素养一词是由原美国信息产业委员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 (Paul Zurkowski)于1974年提出的,当时他将信息素养定义为:能够利用大量信息工具和主流信息源解决问题的技术和能力。[3]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信息素养一词也不断地被赋予新的内涵。在被誉为信息时代的当下,信息素养的概念表述纷繁多样,业界和学术界仍无统一标准。但就文章论述的需要并结合业界对于信息素养研究的成果。本文将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概念归纳为:大学生对于判定信息需求而进行的检索、获取和利用的基本能力以及这一过程中对待信息的修养。

关于学科信息素养的含义,目前在国际范围内没有比较明晰、权威的定义。但可以明确的是,对于学科信息素养的研究是基于信息素养研究的,那么其含义可以看作是信息素养概念的延伸。我们可以这样总结学科信息素养的含义:根据高校的学科专业培养要求结合信息素养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对大学生多种途径的教育,使之具备的一种与学科专业相关的综合能力和专业修养[1]。

根据上文中阐述的对学科信息素养含义,结合国际上一些成功的学科信息素养教育案例。我们可以对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内涵做出如下归纳:(1)学科信息素养教育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学科专业老师与图书馆学科馆员的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融入到学科课程教学的过程;(2)在学科信息素养的教育过程中,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和运用者,专业教师和学科馆员则分别扮演知识的解惑者和学习帮助者;(3)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引导者不再是知识传授的主体,学生则变身为建构、吸收知识的主体,这样学生在获得了专业知识的同时又收获了终生学习的技巧与能力。

3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近些年来,高校图书馆自身的软硬件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资源中心,具有较大的资源、技术、人员和环境优势,并以其丰富的文献资源和先进的检索技术为依托,已经成为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基地。高校图书馆是大学生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引领者和组织者,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将持续发挥其培养大学生信息素养的教育职能。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检索工具运用、信息传播甄别技术以及知识产权保护等课程。传统的教育形式主要为:新生的图书馆入馆教育、信息检索课程课堂教学及各类专题讲座。施教方为高校图书馆,施教内容通常由图书馆确定,而受教方为全体在校大学生。显而易见,这种信息素养教育形式过于单一、内容也缺乏新意,实用性不强。特别是与院系的学科教育之间存在鸿沟。两者相对独立,不能有效互补。由于信息素养教育不能有效地融入学科教学,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时也不能及时获得信息资源的支持。

具体来说,当前学科信息素养教育过程存在以下问题:(1)教育主体单一。虽然图书馆承担着对在校大学生实施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的重要职能,处于主导地位,但学科馆员单一的信息情报学背景,在信息素养课程教学过程中无法满足学习不同专业学科的在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导致出现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强的信息检索技术且获得了大量备用信息,但不知如何判断什么是可以支撑学科专业知识的权威信息,使得信息素养教育难以与学科教学形成合力,进而不能有力推动学科教学[4]。(2)教育内容片面。从现行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来看,授课内容侧重于信息检索及检索技能指导,而对于信息的整合、再创造和二次传播、信息升华等综合知识技能掌握不够。诸如信息意识、信息伦理、信息道德方面的教育涉及较少,这样的教育内容,不利于学生开展与学科相关的创新型学习和研究,制约了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的深度和广度。(3)教育受众比较粗放。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学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主要针对入校新生进行。通常是面向全体新生分批次进行,教授的内容是馆藏介绍等等。即便是在正常教学环节中设置了学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但未对学习受众进行学科层次细分,将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学科信息素养教育。这就使得教学过于程式化,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最终造成学科信息素养教育课程流于形式。

4高校图书馆嵌入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策略

4.1多个教学部门的通力合作

开展高校图书馆嵌入式学科信息素养教育活动,并有效地促进和提升学科信息素养教育水平,首先应该明确的是:高校图书馆不再是此项教育活动的单一主体。整个教学过程,应该是在学校教学管理部门的统筹管理、协调下,科学、递进、循序地进行。针对不同的专业学科特点,在实施教学之初应由图书馆、学科院系及校学生就业指导相关部门联合对学科信息素养教学内容进行共同规划和设计,同时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并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何种嵌入方式、何时嵌入到何种学科课程之中。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要保持部门之间沟通和通力合作。

4.2教学过程的多环节嵌入

4.2.1教学准备环节的嵌入

图书馆学科馆员对于学科信息素养教育教学准备环节的有效嵌入服务, 是关乎整个教学行为成败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之中,拥有图书情报专业背景的学科馆员往往对教学行为相对陌生,所以要虚心向学科专业老师学习经验,同时在协同备课环节中针对具体学科课程内容和特点,将与其相关的信息素养知识信息进行有机的融合,并与专业课负责老师反复磋商,以确保生成一个最佳教学方案。嵌入形式上可以由学科馆员部分或全程参与到学科院系的教学科研活动之中,加强与专业老师的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动态合作模式。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学科院系设立学科馆员办公室,促使学科馆员进一步融入到教学环境,与专业教师互融互通,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4.2.2教学实施环节的嵌入

国内外大学众多信息素养教育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合作式教学是最深入、最有效的且教育受益者最多的教育形式。在这一环节中,图书馆可以选派具备该门课程学科背景的馆员与学科专业教师采用馆员+教师的合作教学方式参与教学[5]。馆员走进课堂,配合教师教学,授课过程中馆员以知识的获取工具提供者和工具使用指导者的身份出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其进行自主式学习、积极参与到学习讨论中,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在馆员与老师的合作努力之下,通过学科教学和信息素养技能教学的有机结合,潜移默化中培养提升学生的学科信息素养水平。

4.2.3教学考核环节的嵌入

这里的教学考核环节我们主要是指本科四年级学生以及硕士、博士阶段的学生,他们的毕业论文撰写和学术课题研究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嵌入式学科信息素养指导、教育或咨询,不但能够助力学生高质量的完成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而且也是考察学生学科信息素养实际运用的阶段,是对学科信息素养教育情况的检测、是学生对学科信息素养教育理论的深入理解和对信息素养技能运用的熟练和提高。在这个阶段里,学科馆员在与专业老师的配合下,针对学生的论文开题、学科的最新动态、项目背景分析、文献的权威性甄别与管理等内容开展嵌入式学科信息素养教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科信息素养水平。

4.3大学生虚拟教育环境的嵌入

4.3.1在线教育系统的虚拟嵌入

(1)制作信息素养教育工具条。由学科馆员、专业课老师和教育技术人员,共同结合学科专业制作信息素养教育工具条,将此工具条嵌入到在线教育系统的专用浏览器之中,从学科专业角度提供在线的信息素养教育服务,学生可以结合专业课在线学习平台,随时点击工具条并获取信息素养教育信息。

(2)制作基于学科的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近年来以互联网为依托的MOOC课程为国内高等教育界所接受。图书馆学科馆员将带有学科背景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制作成MOOC课程,并嵌入到学生的在线学习系统之中,使学生及老师能够通过注册其MOOC课程而系统地接受信息素养教育,这也是一种有效提升信息素养水平的方式。在学科信息素养教育MOOC课程的制作过程中,学科馆员采集MOOC素材、组织及管理课程资源的过程,也有助于提升学科专业老师对于学科资源信息的获取水平和管理能力,进而逐步提升老师的学科信息素养教育水准。

4.3.2大学生网络信息环境的嵌入

利用当下热门的社交媒体即时通信工具,如QQ、微博、微信、飞信等,嵌入到大学生的网络环境之中。将学科信息素养教育以即时互动交流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6]。例如可以通过专业课程的博客或者微信公众平台,对专业学科资源、知识信息检索技能或相关电子资源进行介绍,建立良好的馆员+老师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平台,进行实时咨询服务。

5结语

高校图书馆实施成功的学科信息素养教育能有力培养大学生成长为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型、成长型人才。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可以有效弥补传统信息素养教育的不足。高校图书馆应与学科院系紧密合作,采用实体嵌入、组织嵌入的形式,并运用先进的网络通信技术,构建学科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将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动态 、互动、无缝地嵌入到大学生的现实和虚拟环境之中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4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   素养   在线   学科   图书馆   高校   馆员   探析   信息   嵌入式   环节   大学生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