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生物学科对中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初探

社会要发展,改革创新是关键。教育教学领域改革不断,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我国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作为初中生物教师,充分结合生物学科的有利条件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已成为素质教育的新要求,也是我国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因此,我结合生物教材内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探究。

一、充分利用课堂教育教学的优势,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

从学生开始就应该注重培养人们的生态环境观念。生态环境观念淡薄,生态环境与人类及其它生物关系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和了解,是人们目前不能有效地保护,甚至破坏生态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有意识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观念,激发他们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的热情,就理所应当地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首要任务,而要较好地完成这个任务,就必须抓住课堂教学这条主渠道。

现行中学生物学教材的许多章节都含有生态环境的知识,在讲到这些内容时,我们注意突出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教学。如树叶的片状结构是为了获得更好的日光照射;鱼类的梭形和用鳃呼吸是适于水中生活的标记:兽类的四肢结构和用肺呼吸是适于陆地生活的特点。如果这种适应不能持续,该生物就会被生态环境所淘汰。在生物的进化中,生态环境是其必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生物的进化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其所处的生态环境。另外,生物作为生态环境的组成成分,其行为对环境有很大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能调节大气中氧气与二氧化碳的平衡;腐生细菌对于自然界的物质循环也起着作用。这些现象都说明了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生物和环境是一个统一的矛盾体,是不可分开的。

二、引导学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培养学生的生态整体意识

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三大难题,要进行生态环境教育,就要让学生关注这些问题。人类社会要生存和发展,必须连续不断地进行物质资料再生产,生态环境诸因素是社会的自然财富,是发展生产的物质基础,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但是由于人们对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不够,导致了环境极度恶化。如: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世界上受到沙漠威胁的人口达28亿。我国土地沙漠化的速度正以每年66.7万公顷的速度发展。近几年,沙尘天气频繁发生,特别是今年沙尘天气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虽然与风力、气温、降水及相关土壤状况异常、气候作用与沙尘源等有主要关系。但是,经过国家环保总局近日与中国科学院联合首次进行探索沙尘暴科学考察结果看,毁林开荒、过度放牧等人为破坏,造成了土地沙化不断扩张,为沙尘的天气提供了主要的沙尘物质。也就是说:人为破坏是罪魅祸首。素有母亲河之称的黄河,自1992年来,有20多次发生断流。特别是1997年断流时间达132天,成为真正的季节河,主要是人们过度采取地下水和引用黄河水造成的。所以说,计划生育,使人口合理增长,同时保证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不使其遭到掠夺和破坏,就是保护了环境。

三、了解我国生态环境现状,让学生时刻具有忧患意识

我们应对过去我国地大物博的观点重新分析。我国耕地、森林、草原绝对量均居世界前列,但由于人口多,人均占有量少。如耕地占世界的7%,却要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这些并不可怕,世界诸多国家中,资源即使贫乏而国家富强者,并不罕见。令人忧虑的是,长期以来,人均占有量低的事实,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警惕,森林的乱砍乱伐导致了生态的恶化。例如,四川省的森林覆盖率下降导致水土流失。

现在四川省的水土流失大多在每平方千米千吨以上,这也是导致四川频繁水灾的主要原因。黄河流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摇篮,黄土高原曾经是草木葱茏,而今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黄河含沙量巨增,黄河下游河床平均每年抬高10厘米,下游主西槽已抬高2米,真正成为一条空中河,向学生讲解这些国情,学生产生强烈的忧患意识,感到自己作为祖国的未来,有责任也有义务把环境保护好。增强了责任感,也激发了他们为治理环境而努力学习的决心。

四、从身边的校园环保开始,增强学生的环境保护参与意识

学生要以学习为主,开展环保活动可以从学生力所能及小事开始。开展校园环保活动,既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又可使学生积极投入到保护环境、保护自己家园的队伍中来,培养其参与意识。开展环境知识讲座。如:介绍植树节(3月12日)、爱鸟日(4月1日4月7日)、世界地球日(4月22日)、世界无烟日(5月31日)和世界环境日(6月5日)的由来、内容、标志及目的和意义;世界环境面临的威胁;我国野生动物、植物资源及自然保护区;鸟类知识以及我国有关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等。走出去,亲自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地处城区,组织学生成立了清除白色污染志愿者活动队,利用星期天、节假日到市区抱龙河畔、公园等场所,义务清除废弃包装袋、汽水瓶等垃圾,为美化城市面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提高环保认识,高度重视,提升学生的生态环境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度重视生态环境问题,并针对环境保护一己之力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措施。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在改善环境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我国每年造林530万公顷,人均造林保存面积达0.3亿公顷,居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也由12%上升到13%左右。世界生态工程之最的三北防护林工程,成为伟大创举;又一大规模的生态绿化工程全国沿海防护林工程体系又开始实施。在我省,治理小清河工程,关停千吨以下的小型造纸厂等举措,都表明党和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的坚强决心。但是,我们还应清醒地看到保护环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经过50年的发展,我国在森林资源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全国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并未得到根本遏制,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加剧,水资源危机严重,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保护环境任重道远,需要每位学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

总而言之,培养中学生的生态环境意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是作为一位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通过介绍一些活生生的事实,使学生心中充满了危机感和忧患意识。对于成就感到自豪,看到希望;通过亲自参加实践活动,认识到治理环境的艰巨性和长期性,加强了参与意识和责任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学科教育   生态环境   生物   黄河   沙尘   学科   人口   生态   我国   环境   学生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