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基础教育负面形象的根源及形象重塑

摘 要 当前基础教育的负面形象已经成为教育不能承受之痛,其实质是社会对教育过高要求之后的一种失望。教育承载了社会各界过度的期望,导致了教育的过度聚焦问题,并直接导致学校教育在过重压力之下失范。中国教育承载了太多的批评,但事实上中国基础教育享有世界声誉。教育发展需要回归有效责任,过度紧张和过度强压只会导致教育变异。

关键词 教育形象 学校教育 基础教育 教育批判

当前学校教育以明显的负面形象出现,特别表现在基础教育领域,如应试教育、教育乱收费、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补课等。基础教育负面形象是教育自身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或者是教育承受了过重的压力?关于此问题的专题研究极少,目前也没有答案。对教育负面形象的研究,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急需重视的课题。

一、基础教育负面形象是教育不能承受之痛

当前学校教育有着多方面的负面案例,有学者研究指出,损害教育形象的有学校乱收费、考场舞弊、学术领域腐败、部分教师职业道德败坏等问题。[1]

总体上看,应试教育是当前基础教育的最大问题,其被认为摧残学生精神和身体,扼杀学生兴趣,以考试指向和题海战术,导致学生在教育中成为考试机器,在创新能力和个性培养方面远远没有实现预期的教育目标。学业负担过重也是中国社会广泛关注的教育问题。学业负担沉重的问题不独中国存在,在重视教育的国家中,如韩国、日本等国,都存在这个问题。学生负担沉重在中国主要表现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家庭作业繁重,学科辅导资料众多,周末和节假日补课严重。这种学业负担事实上主要是作业多、辅导资料多,并非所学习的学术知识多,所以学业负担沉重主要是一种追求掌握繁、难知识的结果。教师行为失范是当前中国教育难以回避的尴尬问题,即部分教师、教育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个人道德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教师体罚学生、补课、违法犯罪事件被频繁报道,导致整个社会误以为这些才是教育界的主流,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教育界的妖魔化,社会甚至直接给教师群体扣上了一顶“眼镜蛇”的帽子。学生安全事件本来是一些小概率事件,却往往引起社会过度解读。同时,部分社会矛盾也牵涉到学校教育中,如近年来屡屡发生的关于小学、幼儿园的恶性暴力事件。学校管理问题也是当前教育界面临的巨大问题,主要表现在部分学校管理混乱,存在收取赞助费、补课费等等问题。这些问题叠加在一起,导致了基础教育形象负面化。

二、基础教育形象负面化的根源

学校教育负面形象的背后确实证明教育界自身存在问题,这是不可否认的,认识教育界自身的问题,是解决问题的重要前提。

1.学校教育品质问题

当前部分学校的教育品质确实存在严重问题, 玷污了教育本身应该具有的高贵品质。简言之,这些行为违背了教育的天然法则,导致教育本身面临严重的正当性危机。从根本上说,正当性危机是一种价值认同危机,是行为者对行为本身失去了意义感、方向感和道德感。因此,学校组织的正当性问题是当前学校改革不能忽略的问题,如何重塑学校的公众形象,如何寻求新的正当性基础,成为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2]

2.学校教育质量均衡性问题

这一点与教育本身密切相关,中国基础教育界在发展中没有充分实践均衡化发展战略,导致今天基础教育内部泾渭分明,重点中小学即使不再拥有重点的名号,但其存在也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与普通学校相比,重点学校校舍条件优越,投入资金充足,教师群体质量较高。但与此相对应的是,非重点学校教育质量存在较大问题,硬软件条件与重点学校差异巨大。这种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局面决定了中国基础教育界整体上存在学校教育质量均衡性问题。

3.学校教师群体问题

当前学校教师群体存在职业发展、职业流动、专业素养、职业倦怠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都与中国教育的现状相关。我国基础教育中教师流动性极差,大多数人都是长期在一所学校工作,长期的职业倦怠导致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单一,并且缺乏工作激情。如果不能解决教师群体的流动性问题,教师群体整体学历偏低、教育研究能力低下、专业发展缺乏动力等问题就不能得到根本改观。

4.学校教育倾向问题

基础教育中严重的应试化倾向导致学生、教师、校长、教育行政部门都压力巨大,最终发展为一种整体性的教育桎梏。在应试教育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学过程枯燥,教育价值观单一,教师心理压力和工作压力都非常沉重,整个学校教育事实上处于一种病态。虽然应试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但在未来发展中,这些知识又作为一种固定的思维影响了学生对未知世界的学习和探索,最终导致了学生思维的僵化和心态的保守,并不利于整个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基础教育负面形象问题的实质、原因与误解

“教育系统出现的种种问题和倾向,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教育体制问题、结构问题、国情问题,也有行风问题、社会问题,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一种社会综合症。”[1]

1.实质:对教育过高要求之后的一种失落

教育负面形象的存在,其背后有中国人口众多的客观原因,但同时,我们也要关注两个维度的视角:其一是中国家庭的教育视角,其二是中国社会的教育视角。教育的负面形象的实质可能就是中国家庭和社会在微观和宏观两个维度对教育过高要求之后的失落。

从微观维度上看,中国基础教育承载了太多的家庭期望。在现实学校教育中,教育结构和制度都是鼓励占有式的个人成功,对于竞争成功者,社会给予他们充分的占有权力、资源和利益的优势条件,从而获得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成为社会精英分子。我们把这种精英看作是能够为社会做出重大贡献的、具有重大社会价值的人才,而把那些无力占有权力的个体排挤在竞争的圈子之外。[3]这种结构导致教育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这样教育竞争实际上演变成为私人事件。所以在现实教育中,不少家长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会屈从于社会制造的各种教育和生存压力,普遍地把公共教育仅仅当作服务于个体和家庭升学――就业求职的私人利益服务工具。家长希望通过教育让孩子顺利地进入劳动力市场,这种指向成为了学校、家庭投入教育的根本动机。[4]每个家庭都期望孩子教育竞争成功,但教育不可能帮助所有学生都能实现目标。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任何一个学生的失败都是该家庭100%的教育失败,虽然对于学校可能仅仅是不足0.1%的学生失败。所以,学校教育从理论上来讲不可能完全满足中国家庭的愿望,其面临指责就成为了必然。 从宏观维度上看,中国当前教育的负面形象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社会对教育的过高期望所致,也可能是社会对教育过高要求之后的一种失落。中国教育一直肩负着过高的期望,如教育救国论等,但事实上教育本身并不独立,其还必须通过其培养的人来实现,教育本身并不是强大的。中国教育近年来取得了非常优秀的成绩,但对教育的期望是无尽的,所以教育就陷入了被指责的境地。

“不能让教育工作者单独去完成任务,对他们的期待已经太多了。”[5]事实上教育仅仅是社会的一个维度,难以避免社会对其的影响,即使是在教育的人才培养上也没有证据证明中国教育已经失败。因为不管教育培养出多优秀的人才,如果在社会中长期受到压制和打击,也极可能无法实现其身上的价值,所以简单地将中国创新性人才的缺乏归咎于中国教育的无能并不是一个充分的理由。

同时中国社会对于教师有着过度完美的要求,总是倾向于用孔子等历代圣贤和优秀教师的标准来审视教师,这既不符合现实,也不公平。不符合现实是因为圣贤和优秀教师的出现永远都是极小概率的,优秀本身就是一个相对概念,人人优秀事实上也就意味着人人平庸。不公平是因为教师只是一项普通职业,与其他职业一样,教师职业有其特殊的一面,但绝不可能达到人人优秀的程度。研究者和社会期望总倾向于完美,而现实永远都不可能实现如此之高的标准,因此转而指责教育和教师。“教师形象越是趋于完美主义和理想化,教师越是作为一种被规范、被要求、被塑造的对象,处于一种接受和完成社会化的被动地位,进而造成严重的角色冲突和主体性的缺失。”[6]被妖魔化的教师是被神圣化的教师的极度反弹,是社会舆论的产物。正是因为社会舆论把教师推向了圣坛,整个社会对教师寄予厚望。当个别教师出现失范行为时,社会舆论便群起攻之,以一种非理性的、情绪化的、甚至庸俗化的语言对神圣光环下的教师群体极尽丑化和道德祛魅。[7]

2.教育本身的原因:过重压力之下的教育失范

教育负面形象的一个重要成因就是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因为教育本身是一种现实的存在,所有家庭都会与教育打交道。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导致重视孩子教育的中国家庭从学生很小的时候就开始竞争,竞争重点幼儿园、重点小学、重点初中、重点高中、重点大学,这种持续的竞争既导致学生失去了休息的空间,也导致基础教育资源持续的紧张,最终必然产生大量的竞争失败者。这些失败者标签本身就是中国教育负面形象的重要构成。

中国教育的责任过重,这也是学校教育负面形象的重要成因。中国的家庭过于重视教育,正是因为对教育的过高期望,对孩子教育的过度重视,反而导致中国学校教育必然陷入社会的过度压力之下,这种重压之下的教育本身就没有自身的自由空间。教育本身应该是一种自由的活动,学校和教师、学生都应该需要一定程度上的自由空间。这种过度关注,导致学校过度紧张,最终导致学校为了减小压力而采取避险行为,反而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教育承载了过度的期望,也导致了教育的过度聚焦问题。教育问题人人都关心,过度的新闻炒作将教育作为替罪羊,将教育作为出气筒,因为对教育的指责并不需要承担风险。这些都导致教育成为社会中特殊的一个领域。

3.误解:中国基础教育本来享有世界声誉

教育中存在严重的浪漫化和妖魔化。浪漫化特别表现在对欧美教育的美化上,甚至部分学校以用美国原版教材作为招生广告语,而妖魔化则是针对中国基础教育。“将别国文化浪漫化的倾向在知识阶层中是不可避免的事,自己文化之外的另类文化会因此而备受珍视,既使其成为思维的兴奋点,也使自己把狭隘情感向外普及的意念顺理成章的受到阻止。”[8]事实上西方教育并非那么优秀,而中国教育也并非如此失败。

不能因为当前中国学校教育存在负面形象就简单地认为中国学校教育质量低下。事实上中国基础教育具有世界声誉。任何国家教育在国内的形象都相差无几,因为社会普遍对教育具有过高要求,今日世界教育改革浪潮汹涌澎湃,美国人批判美国教育,英国人批判英国教育,法国、德国等都强调教育改革。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中国基础教育具有很强的优势,特别是在学生学术成绩的培养和教育体系的严谨等维度,是西方教育同行羡慕和学习的重点。比较来看,西方国家学校教育强调自由,最终导致公立学校的纪律涣散,学生暴力事件日趋增多。在美国,“‘关爱我们的儿童’官方网站数据显示,美国每年有超过300万的儿童遭受暴力侵害,实际数字比这还多3倍;大约有180万的儿童遭到绑架;有近60万的儿童住在福利院。每天有25%的儿童受到欺凌,43%的少年、97%的中学生受到网络欺凌。90%的同性恋、双性恋以及变性学生在学校经历过骚扰,约有16万学生因为害怕被欺负每天都待在家中。”[9]如果学习西方教育,这个后果是中国社会无论如何都无法承受的。

任何国家、任何范式的教育都一定存在众多问题,不能仅仅因为存在负面形象就简单地否定中国基础教育的质量,并丧失自信。同时教育实践不是教育理论,教育理论可以而且应该注重批判,这是教育发展的必需,但如果把理论批判不加辨别地放到教育实践中去,那么定然会产生严重问题。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教育实践的认知本身就存在偏见,以带偏见的认知为依据的教育评判,实质上就是用一种片面批判另一种片面。[10]

中国教师群体任务繁重,责任心强,并有着良好的献身精神,具有良好的世界声誉。中国学校班额普通很大,导致中国教师工作量繁重,同时中国的班主任制度、教研组制度等中国特色的教育制度都非常先进,中国基础教育并非简单的无价值,中国教师也并非简单的低质量。事实上,教育责任心比学历之类的更为重要。

四、学校教育形象的重塑

面对指责和压力,中国学校教育不能仅仅满足于从外部寻找原因,必须注意解决自身的问题。客观地说,中国教育发展需要宽松的环境和宽容的心态,过度紧张和过度强压都只会导致教育变异。

1.回归有限教育责任

过于拔高学校教育的作用,无异于给自己添加了一副枷锁。学校教育从来都不是万能的,人才的成长需要学校、需要自身的努力,还需要社会环境。如果将人才的成功归功于学校教育,那么人才的培养失败也应是学校教育必然要承担的责任。学校教育只有回归有限责任,才能找回必要的自由,同时给予学生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2.提升学校教师群体质量

这是当前学校教育必要的努力方向,也是学校必要的常规工作。在教师专业技能培训、教师交流制度、教师带薪学习和教师的职业地位等领域,都需要具有革命性的制度变革予以支持,不能简单地打压和指责教师。目前中国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水准仍然较高,但在社会对教师群体产生过过多伤害之后,教师群体产生过职业激情可能黯淡下去,这将是未来中国基础教育面临的巨大问题。“社会令教师失望有两层含义,一是它使教师失望是没有产生好的结果。与此同时,它没有帮助教师改善能够获得成功的条件。”[5]

3.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

这是中国教育当前最为严重的问题,特别是在教师职业被贬低为眼镜蛇的背景下。事实上只是基础教育界的个别害群之马,用赞助费、补课费之类的违背教育基本伦理的行为,玷污了教育的名声。无法严格执行国家教育法律法规是该问题的成因,特别是当前中国的众多重点中小学大多与教育行政部门有着利益关系,因此更难以深入处理,导致近年来教育界违规行为愈演愈烈。如果这种倾向不能改变,中国基础教育的负面形象就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

4.家长要给予学生和学校必要的自由空间

在一个过度重视教育的国度,教育无疑是幸福的,但也是苦恼的。过度重视教育,必然给教育以过重的压力,并且每个家庭都会要求教育成功,事实上这是任何学校教育都不可能轻易实现的任务,所以幸福就会转换成为烦恼,最后变成失望之后的指责。孩子们的压力来自于学校教育,而学校教育的压力来自于家长,这也是中国应试教育难以消失的根本原因。如果这种教育观念不转变,中国的应试教育就不会消失。只有家长认识到孩子自由发展的重要性,只有家长不再将自己所谓的成功要求强加于孩子,中国的学校教育才能得到必要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陈培瑞.是行风问题还是体制问题――论公众的教育形象[J].山东教育科研,2002

(7).

[2] 郑富兴.关于学校形象若干隐喻的分析[J].当代教育科学,2006

(17).

[3] 金生f.保卫教育的公共性[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7

(3).

[4] 郑新蓉.教育公共性:基于儿童保护和全面发展[J].中国教育学刊,2012

(5).

[5] 富兰.变革的力量――透视教育改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6] 阮成武.专业化视野中教师形象的提升与统整[J].教育研究,2003

(3).

[7] 赵秀文.当代中国教师的道德发展之困[J].当代教育科学,2012

(14).

[8] 郝大维,安乐哲.先贤的民主――杜威、孔子与中国民主之希望[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

[9]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0年美国的人权纪录[EB/OL].(2011-4-10)[2011-4-12]http://www.gov.cn/jrzg/2011-04

/10/content_1841245.htm.

[10] 吴康宁.“教育批判”的困境[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4

(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2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基础教育   负面   形象   教育界   中国教育   中国   根源   教师   学校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