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分析

"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新领域,是为适应网络环境的出现和发展而产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分析是其具体实践的前提条件,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方法、途径等方面来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确有其可能性。

论文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可能性;分析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结束了它的政治使命,走上了发展成为一种人类信息平台的历程,一个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网络社会悄然形成,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交往方式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作为对人们施加倾向性影响,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应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品德教育的规律,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在了解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知识,掌握现代传播技术手段的基础上,通过制作、传播和控制网络信息,引导受众全面客观地接触和选择吸收正确的信息,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我们把这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势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能性分析是其具体实践的前提条件。这种可能性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扩展为其提供了实践土壤

在网络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发生了变化,所处的环境显著改变,实施的过程日趋复杂,面临的问题接连涌现。这些因素或单独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或共同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不断扩展。扩展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反过来又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和明确的检验阵地,这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可能性的一个体现。

1.网络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增加了信息和科技含量。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信息绝大多数来自教育主体,而在网络环境下,信息来源的渠道大为畅通,信息内容更为丰富,加之网络信自、较好地做到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的结合,更为人们所喜阐乐见,影响力更为直接和深远。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认同网络的这种作用,顺应环境变化的要求,努力把教育内容融会到网络信息当中,通过网络将教育内容灌输给教育客体。从这层意义上讲,网络必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信息含量。从技术角度来看,网络信息的传输几乎综合了其传输手段的所有优点,它不仅可以传输文字和图片,而且可以传输声音和动态画面。通过多媒体技术集声、色、觉、画等多种现代化手段的演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可以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增强亲和力和感染力,其教育的效果会更好。因此,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科技含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政治性本质都将隐含在现代科技信息之中。

2.网络环境下思想多元化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新课题。比尔·盖茨说过:“当社会过度依赖于信息高速公路时,可能导致它很容易陷入困境。”一方面,网络已经为各个国家、各个领域以及各种政治集团所利用,开放的网络中传播着政治性和阶级性各不相同的信息,各种不同的文化形式、思想观念在这里汇集交织,不同的意识形态在这里进行着激烈的全球性斗争。由于我国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信息落差,在不平衡甚至不平等的信息流动中,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在互联网上的种种优势,有组织地对我们进行渗透,企图异化我国网民的思想、道德、政治观念,达到破坏我国安定团结的政治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努力,网络可以逐渐成为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阵地,思想政治教育也正在逐渐进入网络世界,大量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在网络上出现。先进的和落后的,优秀的和腐朽的信息在网络上交织、斗争,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即得到网民的认同,争取最大化地占有群众。

网络信息的多元化传播着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网络信息的共享性又使得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极易被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所接触并对其产生影响,虚拟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隐匿状况下必然真实地表现出世界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的多元化。这种多元化迫使思想政治教育不断调整和充实教育内容,不断改进和更新教育内容的承载方式。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形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需要的思想品德。具体到我国现阶段,就是使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形成社会主义的、无产阶级的思想品德,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目标必定是一元的。在当今信息时代,我们不得不面对网络所引发的思想多元化现实,多元化和一元化的矛盾已经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面前。如何面对和解决这一矛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应该改变对一元化要求的传统认识。人类既有共同的利益,又有不同集团、个人的特殊利益,人的价值判断本身就是一元与多元的统一,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级都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标准,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不同社会阶层也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标准。从这个角度看,在我国改革开放十分深入的现阶段,社会已明显呈现多层次化,因此不能把一元化要求机械地特定为最高层次的一元化要求,而应将其规定为社会的可接受性,即只要是社会可以接受的、符合社会要求的,都应该允许其存在。

其次,必须坚守一元化要求的最底限。在同一时代,国家、民族、阶级、阶层内部为了避免价值判断冲突造成社会生活的混乱,一定会选择制定出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并通过政治上的确认、舆论上的导向和文化上的渗透,使之具有权威性或主导性,这就是一元化的过程,一元化的作用在维护社会正常运转方面不可替代。在现阶段无论网络如何发展,无论网络上思想如何多样化,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和政治属性求受教育者必须具有基本的社会主义信念和无产阶级品德,这是一元化要求的最底限。在解决一元化与多元化矛盾的过程中,任何时候都应当坚守住这一底限。

最后,应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多元化向一元化提升。把对一元化要求的认识规定为社会的可接受性,并不意味着放弃对最高层次的一元化要求的追求。在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现实以不同层次的一元化要求的同时,应该不断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追求更高的理想和信念,通过理想和信念的提升来促进一元化要求由低层次向高层次提升,最终使一元化统一为最高层次的一元化。"

3.网络伦理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道德是人格的核心,现实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塑造了人的道德品质。在网络交往中人扮演着一种虚拟的角色,网络固有的特性使这种虚拟的角色具有个人性、匿名性、缺乏责任性和缺乏内在统一性,虽然网络环境中交往的平等性得到强化,但交往中必要的道德特征却遭到弱化。与传统意义上的交往相比,网络交往中伦理道德的约束性较小,人的劣根性具有了相对较好的成长空间,诸如信息污染、信息欺诈、情感疏离、道德失范、知识产权侵犯等一系列新的道德问题日益凸现出来。同时。网络的出现作为一次重大的科技革命也极大地推动了社会道德的进步,诸如自主精神、奉献精神、自由和民主精神以及权利意识、平等意识等新的价值观念和伦理精神也相应产生。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道德生活。优秀的伦理精神和不良的道德行为与网络相伴而生已经为思想政治教育所关注,网络伦理正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内容。

道德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关于善与恶、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观念、情感和行为习惯,并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指导的人格完善与调节的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规范体系。而网络道德则是在网络这一特定的虚拟社会中的人们所应遵循的依靠网络舆论、个人信念和网络习惯来维持的规范体系。作为一种新型道德内容,网络道德除了具有传统道德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调节的范围具有特定性的增强、稳定性减弱、实施手段侧重于自律、评价的善恶标准相对模糊等一些新的特点。根据网络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和已出现的问题,结合现实空间中的道德要求,网络道德应该有以下基本内容:遵守网络管理的有关规定,不做黑客,不制造垃圾信息,保证网络的正常运转;不看不传有害信息,包括黄色信息、反动信息、暴力信息、邪教和封建迷信信息等。网络上的人们应洁身自好,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的侵蚀;不侵权,杜决诸如在BBS上私自张贴他人作品、盗用他人账号上网、冒用他人名义发送电子邮件、偷看他人电子信件等不道德行为的发生;不毁信誉。网络是个虚拟世界,但并不意味着在网络上可以不讲信誉、不负责任。网络中的人们应对自己的网上言行负责,做到不恶意发布和传播谎言,不在网络商务活动中实施欺诈行为。

网络道德的内容随着网络的完善与发展在不断地充实,但网络道德内容始终以以下几方面的主题为核心:首先,引导网民对各种信息采取辩证的扬弃态度。网民隶属于一定的阶级和社会关系之中,他们的网络行为不应该是中性的,网民应该在扑面而来的巨量信息中理性地做出选择,不被异质伦理道德观念所左右,不卷入伦理相对主义之中;其次,强化网民的网络整体观念和群体意识。网民在网络中的行为是一种社会行为而非个人行为。每一个网民都应该有责任和义务维护网络空间的洁净和安宁,因此网络道德中必须包含整体意识和群体观念的内容;再次,不断培养网民的网络忠恕精神。网络中的人们在网络交往中应具有“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精神,自觉地把在网络空间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结合起来,克服“道德的我”与“行为的我”的矛盾,达到人格的自我统一;最后,提高网民的主体自觉性。网民在网上的行为很难为人所监控,现实空间中道德调节手段的作用减弱,因此应教育网民真正做到“君子慎其独”,由道德的他律走向道德的自律,提高主体自觉性。

4.网络心理教育和咨询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一切认识活动都是心理发生、发展的源泉,网络从本质上给人们提供了超时空的认识工具,极大地开拓了个体的认识空间。然而网络中不同的文化传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相互混杂。网络中的人们很可能会因此而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例如:人们很可能陷入在虚拟空间获取的超过现实世界的快乐之中,患上“网络瘾症”;人们按照在网络中习得的带有浓厚异质色彩的行为和观念去理解、接触现实社会时,产生不被接受、不被理解的内心焦灼,甚至诱发多种社会适应不良症等等。另外,网络上各种具有地域性、本位性的文化特质和范式通过网络强大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使网络中的人们经常处于矛盾的价值选择之中,从而影响了特定个体稳定人格的形成。既然网络给接触它的人们造成心理上潜在或显在的负面影响,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自然应对这一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研究网络可能带来的心理危害,在网民上网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和咨询,对已经产生的心理疾病及时发现和治疗,就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之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更新为其提供了理论指导

网络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负面影响,更多的还是能够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积极因素。网络的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等特性使得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操作方法和实施手段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网络技术的先进性给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注入了象、生动、逼真的新活力。而网络的一些负面影响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在应对其挑战的同时,自觉或不自觉地调整和改进原有的教育方法,客观上也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进和提高。更新了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必然会起到积极和有效的作用,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可能性的另一个体现。"

1.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趋交互性。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之间、主体与主体之间以及客体与客体之间的互动性相比于现实空间要大得多。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主体与客体的面对面交流,而且是以主体为主导的灌输教育为主,主客体之间的互动很少。

即使有一些互动,也会由于主体的单一以及主体自身知识水平的限制等原因,不能让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客体都能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而以网络为载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则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教育客体可以随时在网络中有针对性地向多个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咨询问题。与多个有同样问题的其它客体进行探讨和交流。这样既疏通了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交流的渠道,增多了双方以及多方交流的机会.也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客体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将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此不再是灌输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再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网络环境下交互式的教育方法和多向交互的学习手段的出现,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深入。

2.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具综合性。现实空间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单一,一般以灌输式教育为主,示范和疏导为辅,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涉及到教育客体的方方面面。但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把教育内容融入网络信息之中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可以开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可以设立特定的虚拟模型启发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也可以到相关论坛和聊天室中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还可以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软件熏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育方向,而以教育、引导、熏陶、启发和交流沟通等多种方法一起作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全天候,多方位地施教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具有了更强的综合性。

3.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加立体化。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把因材施教作为一个重要指导原则,但在具体的实践中,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却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公式化和平面化。网络的发展在客观上把网民分为高层、中层、基层、浮层和外层等多个不同层次,这种分层实际上也是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进行了分层。以此为基础,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明确地依据不同层次客体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如对待高层以疏导的方法为主,对待中层与基层以疏导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为主,对待浮层以教育和打击的方法为主,对待外层则以灌输的方法为主等等。这样,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有了较强的层次性,因而更加立体化。

4.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显主体化。由于网络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增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视教育客体主体性的发挥。为适应这一要求,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的许多方法都和现实空间不同,如借助网络向教育客体提供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引导其正确选择信息提高道德修养、在网上提出特定论题并引发讨论等等,都是为了充分调动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这种主体化的教育方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配合思想政治教育实施的过程中,变被动性接受为选择性内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将得到更好的保证。

三、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拓展为其提供了技术支持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针对环境的变化、教育内容的变化和教育的主客体的新特点,摸索和创造出新的教育方法,寻找好的教育途径。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网络技术相结合,必须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使其所采用的哲学的、社会学的、心理的方法穿上现代科技的外衣。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的拓展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其可能性的又一个体现。

首先,依据新闻传播学的原理,大批量的同类信息一定会影响信息接受者的判断。一定会对信息接受的思想和意识产生强化作用。因此。可以在网络中多渠道发布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也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会到其它网络信息之中,力争将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给网络上的人们,争取最大化的占领网络信息空间。

其次,通过网络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进行引导和启发。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直接面对面的交流已大为减少,但在虚拟空间通过网络的主客体的交流却是另外一种“面对面”。在这种网络交流中,教育客体能更真实地向教育主体表达思想,教育主体也就能够更具针对性地对其进行引导和教育。因此在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应主动与客体进行网上交流,可以通过进入聊天室和网络论坛与众多教育客体直接对话,可以通过QQ与个别教育客体进行深入探讨,也可以通过发布特定的主题引发教育客体的集体讨论与思考。所有这些方法都是针对网络环境下灌输式教育机会减少而采取的新的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再次,可以研制和推广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专门用于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软件,二是包含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实用软件。软件对于使用者的影响是直接而明显的,使用者在反复使用软件的过程,必然会逐渐认可和接受软件所包含的多种信息和观念。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可以开发和推广趣味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思想政治教育软件,让更多的网民使用和认可这些软件,最终达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和影响网民的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客体   网络   网民   可能性   主体   道德   环境   方法   内容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