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应用与疗效观察

脑卒中;康复;康复医疗技术

1资料与方法

1.1入选标准[1]

①符合脑卒中诊断条件。②年龄不限。本组实际入选年龄在27岁 92岁,平均66岁。③全部病例均为起病后24 h之内入院者。④严重认知功能障碍、重要脏器功能损害限制康复训练者未计在内。 1.3治疗方法:全部病人均接受脑卒中常规内科治疗。康复组增加以下康复治疗措施[1]:①采用神经发育疗法和运动再学习疗法相结合的方式并配以按摩、针灸及其他物理疗法实施治疗。②发病48 h内重点为良肢位的摆放,保持良好的关节功能位,定时翻身。③一般于病后48 h开始康复训练。④被动运动以刺激本体感觉和诱发主动运动为重点。主动运动以运动再学习疗法为指导。⑤尽早翻身、坐起、站立、步行、上肢及手功能训练,尽早作业训练、日常生活功能训练。⑥住院康复治疗20 d为最低时限,总疗程为90 d(含出院后继续康复及指导)。⑦运动功能评分采用MAS评分标准,两组病例入院后及治疗90 d后均做两次。

2疗效评定与结果

MAS评分标准的总分为48分,本文设定治疗前后功能评分提高分值达到或超过24分以上者作为康复相对显著疗效指标。

应用u检验,P<0.05,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康复组疗效高于对照组疗效。

3康复的相关因素

3.1影响脑卒中康复的不良因素

脑卒中从急性到康复过程,受到很 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分三大部分,即原发因素、继发因素及其他。 3.1.2继发因素:影响康复预后的主要有以下两种:

(1)由于长期静止卧床而发生的,表现为肌萎缩、挛缩、骨质疏松症、关节炎、关节周围炎、肩手综合征、直立性低血压、褥疮、吸入性肺炎等。

(2)这是人为不适当训练而发生的。如粗暴的关节被动活动,当患侧下肢无力时又不用支具而步行,均可导致关节、软组织损伤。主要表现为韧带松弛、肌腱断裂、炎症、钙化、关节痉挛加重等。 3.2脑卒中后下肢功能恢复预测 3.3脑卒中后手功能恢复预测 3.4脑卒中后功能训练: 脑卒中后的功能训练内容包括两部分,即患侧的恢复和健侧的代偿,重点在患侧的恢复。开始时间为病人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后48h。

3.4.1 迟缓阶段的康复治疗:主要目的在于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凡发生继发性损害,抑制异常的运动模式,诱发随意运动。

3.4.2在床上正确的姿势摆放:急性期卧床阶段正确姿势摆放,有利于预防褥疮,预防关节变形和挛缩,同时预防异常痉挛模式。

3.4.3关节的被动活动:病人肢体瘫痪,关节不活动,将导致静脉淋巴回流不畅,如果制动超过3周,关节内周围组织发生粘连。加上关节囊韧带肌肉等固定不动,就会挛缩,即引起关节强直和变形。因此,应早期进行关节的被动和 活动,以保持关节的活动和防止关节挛缩。

4讨论

脑卒中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的特点,是目前威胁人们健康,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常见病之一[2]。关于脑卒中的治疗和神经缺损功能的康复,一直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近年尤其在康复治疗方面,取得了明显的疗效,我们认为主要注意以下方面。

4.1 早期康复: 避免废用综合征。在我们没有引进康复医疗以前,脑卒中病人的康复可能推迟半个月或一个月,况且当时的康复仅限于被动运动、针灸等治疗,导致许多病人因废用性病理改变而不能最终理想恢复,直接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

4.2 训练: 避免误用综合征。我们在没有引进现代康复医疗以前,即使进行康复锻炼,也是采用按摩、单纯提高肢体肌力等模式,没有早期诱发主动运动的训练,没有在自主运动出现后采用正确的运动模式引导等,致使许多病人,本来可以较好的恢复,却在不正确的运动模式引导下造成适应性病理改变,直接影响了理想效果的恢复。

4.3 循序渐进: 避免过用综合征,我们用传统的方法对病人进行康复训练时,过多的强调它的强迫性和高强度,急于求成,结果适得其反,出现了过用性损害和各种损伤,直接影响了病人的康复效果。

总之,对于脑卒中患者,我们遵循药物治疗与康复治疗并重的原则。近年来尤其加大了康复医疗的投入,采取早期介入,强调主动,尊重科学,针对病损,突出实际,系统训练的方法,取得了很好的疗效,我们将深入探讨,不断提高,逐步完善,切实造福于广大患者。 [2]傅华,段广才.分类变量的统计描述.第4版.预防医学,2006:182.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7

标签:论文   医药论文   临床医学   疗效   脑卒中   综合征   关节   病人   患者   主动   因素   发生   模式   功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