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结核患者的临床治疗与其护理研究

肺结核具有较大的传染性,大部分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将会给患者肺组织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与此同时,还有几率导致气道发生变化,使得气道受阻,无法正常呼吸,严重情况下甚至导致患者缺氧,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对于肺结核患者而言,治疗和护理均属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值得一提的是,结核患者中流动性人口占了相当比重,依从性不理想,因而予以积极护理能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选择164例结核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其临床治疗与其护理。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2年12月 2013年12月我院16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男96例,女68例,年龄28 64岁,平均63.5岁。不良症状情况如下:低热共计136例,咳嗽共计156例,咯血共计102例,乏力共计146例,消瘦共计92例,胸痛共计70。合并症情况如下:心血管疾病共计12例,糖尿病共计24例,呼吸衰竭共计3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X线以及CT等相关影像学检查,发现肺部结核征,另外,予以实验室痰液菌培养得到阳性结果,根据《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确诊为结核患者。借助随机分组方式将164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给药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接受综合护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主动热情接待患者入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第一印象至关重要,定向作用相当突出,因此,护理人员应想方设法给患者留下一个尽可能好的第一印象。在患者被送入病房时,护理人员应做好接待工作,通过积极沟通,掌握患者相关信息,如病情等,同时向患者主动介绍病房环境等信息,让患者更快更好地适应住院生活,最大程度缓解甚至消除患者的精神压力。还应充分了解患者心理及生活需要,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凭借高超的护理技术和高尚的职业道德,给患者提供尽量优质的服务,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决心和信心,从而建立一种良好的护患关系。

1.2.2 加强消毒隔离及知识指导:向患者系统且详细地讲解结核预防常识,为患者发放一定数量的痰纸,并要求患者将痰液吐在痰纸上并包好,然后丢入痰袋以便统一回收和处理,不可正对其他人咳嗽,如果咳嗽,应使用手帕将口鼻有效遮住,从而控制结核菌的传播。病房应保持适当通风,地面和被褥也应定期接受消毒杀菌处理。有目的地开展预防知识的宣教工作,不断强化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1.2.3 对症护理:对于咯血患者,护理人员应要求其取侧卧位,为其营造一个安静且舒适的疗养环境,保持充分的卧床休息;对于呼吸衰竭患者,护理人员应正确运用呼吸机向患者供氧,同时要求并指导其家属有效看护,让他们学会如何正确使用家庭用呼吸机,严格观察呼吸机的实际使用情况,一旦发现患者口咽部位存在分泌物,应予以及时而有效地处理;对于糖尿病患者,尤其要重视并做好对血糖的控制,防止由于血糖不稳定导致病情恶化。

1.2.4 用药指导:护理人员应对肺结核一系列用药知识予以积极了解和掌握,还应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向患者进行必要的讲解,从而获得患者的积极配合。以对用药时间的指导为例。患者大多对服药时间把握不准或者缺乏了解,所以,应针对用药时间向患者进行仔细交代。如服用利福平时,应于每天清晨空腹服用,这样有利于药物的快速吸收和完全吸收,另外,空腹服用能够有效防止胃充盈度以及食物可能给药物吸收带来的不利影响。除此之外,不可和异烟肼等药物合用,避免对肝脏产生不良反应。

1.3 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3.0对各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讨论

由研究结果可知,在转阴率方面,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这表明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该病的治疗效果;在失访率方面,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这表明综合护理模式能够积极转变患者就医观念,这对于患者的早日康复而言,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在患者满意度方面,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明显,这表明综合护理模式在改善医患关系方面具有相当积极的现实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临床治疗及护理工作中,尤其要重视并做好交叉感染预防工作,应以易感人群为目标对象,积极落实相关预防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从而最大程度减少和控制肺结核的感染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1

标签:论文   医药论文   临床医学   结核   患者   肺结核   统计学   病房   药物   差异   护理人员   知识   资料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